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技能
当今社会的竞争,不仅是知识和技术的竞争,更是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竞争。如果孩子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就很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独当一面,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社会的“游戏规则”,使孩子尽早学会生存的技能,多经历些磨难,以后才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起来。
不要让孩子“毕业即失业”
在竞争越发激烈、市场越发残酷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甚至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这个时代的特性。孩子就业能力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孩子生存能力的差异。
很多孩子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待业”在家。《郎咸平解读“为什么毕业即失业”》中就提到了如今就业难的现状:2008年中国大学各学科的就业率,工商管理是58%;农学的最好,78%;法律、教育、媒体、医学,都在30%多。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算下去的话,大学生起码一半失业。
一些本科生甚至去做洗脚的工作,工资也在800~1200元之间。1998年高校毕业人数为108万,十年之后变成559万,其中大部分都找不到工作。
2010年6月25日的一篇新闻报道指出,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因为5年找不到工作,为了生计,只好做民工,一气之下,还烧掉了毕业证书。
还有学生在网络上回应:“别说4000元,现在谁给我1500元,只要包吃包住,我马上去!”即使在台湾,也有愈来愈多大学毕业即失业的例子。
现在,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然而很多数据显示,失业的孩子不完全是找不到工作,严格来说,很多都是找不到“如自己预期的工作”,或是“薪水够高的工作”,所以就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延期毕业、继续念研究生,或宁愿待在家里“啃老”,也不愿意投入企业工作的困境。
细细分析,还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就业的大环境“感冒”了,供需矛盾突出。单位更愿意选择有经验者和多技能者,而现在很多孩子就业能力较差。
其次是学校专业设置不对称,毕竟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学校课程的设置也不可能总是随行就市,就出现了孩子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最后就是家长观念的陈旧。许多家长对于孩子所处的就业环境还不完全了解,不明白现在的大学教育完全是一种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所以,自己高成本将孩子供读毕业,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从事一种与期望相差很远的工作。
既然大环境已经不可逆转了,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怎样避免孩子“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呢?
作为家长,就应该合理地引导孩子的思想: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一个自我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树立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而且家长要告知孩子,专业不对口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全世界大学生都专业不对口,即使美国和中国香港也不例外。所以当孩子因为找不到工作产生心理落差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做好沟通,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次,家长也要培养孩子应变的能力,要以不变应万变。并且最主要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学会生存的技能,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后,更有勇气和能力来应对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温馨提示:
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在心理和行动上形成对家长的依赖,孩子渐渐丧失了独自生存的能力,就业时就会不知所措,很容易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此外,家长也要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自己的孩子做一下检视。家长要看自己的教育方法能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具有科学性。当孩子要走向社会和别人竞争时,家长也应该看一下孩子具备了哪些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工作的持续力、挑战自我的能力,是否都具备了?然后适时地做好调整。
最后,家长还要合理引导孩子的就业观念,可以让他们先从基层做起或自主创业等。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的人,就是值得别人尊重的人。要把孩子的“吃苦”当做他人生旅程中的“补品”,让孩子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所以,家长不想让孩子“毕业即失业”,就要从多方面教育孩子,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样才能为他们营造更加公平有利的就业环境。
要点总结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著。很多孩子在就业时感到困惑迷恫,以至于不能尽快适应社会,其实这是孩子生存能力差的表现。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技能,从而提升孩子的就业能力。
独立是孩子未来生活的“脊梁”
假如我们把东西方的父母做对比的话,不难发现,中国家长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对子女的抚养、教导上,伺候之用心良苦,关心之周到细致,都可谓“天下第一”。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表现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望子成龙”是家长普遍的心态,但家长教导办法不当会使孩子的独立性不强,家长殷切的期盼就会落空。所以家长就应该树立一种观念,要让孩子更加独立,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只有独立,才是孩子未来生活的“脊梁”。
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各种正当需求,尊重他们的喜好和独立性,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看法,容许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看法。家长要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独立地处理问题,不断经受社会的锤炼,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这样一个经典事例:
威尔逊要到山里进行为期两天的野营,学校先向学生们讲述了营地的情形,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料自己。在他出发之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营地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略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也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醒,只是默默地送孩子出门,叮嘱孩子在外面要注意安全,遇到困难也要独立思考和解决,敢于担当,回来要记得汇报这次“独立”生活的体验,看自己以后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以便改进。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他生活的独立性。她给了孩子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让他在尝试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并且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对孩子来说,可能是胜利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这些经验却会在他今后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家长要想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独立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脊梁”。
与上面故事相对的,则是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家长常常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般呵护,绝不愿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比如,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三岁的小女儿不仅活泼可爱,而且有着较强的模仿欲,因此,妈妈吃完饭收拾碗筷时,三岁的女儿也试图学着妈妈的样子干家务,可是这个妈妈却让女儿坐在那里别动,因为怕女儿摔坏了碗,怕女儿划破手。
故事中的妈妈就错在剥夺了孩子独立动手的权利。这样最少有三个副作用:一是动手的机会失去了,剥夺了孩子智力锤炼的权利;二是剥夺了孩子生涯才干养成的权利;三是打击孩子的求知欲。后来,这位妈妈听了一个幼教专家的观点之后,欣然转变了做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鼓励自己的孩子独立完成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结果孩子5岁就能洗碗,自己洗手绢了,为她日后生活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温馨提示:
对于缺少的,只要给予就不少了;可是对于由于过多地给予而缺少的,只能少一些给予。对此,家长还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一点爱的距离。
众所周知,今天的孩子长大后将面对的是变化更加急剧,科技发展更加迅猛的社会。他们将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要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生活。他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如果家长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将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失去生存的能力,将来他们怎能承担起社会与时代托付的重任?又怎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托起生活的希望?
家长们要知道,孩子虽然幼小,但是他们的身心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有很强的可塑性。家长如果能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独立的生活中发展,那么深藏在个体内部的各种潜力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反之,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就会渐渐消失,形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育迟缓,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是家长的责任。要让孩子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因为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深爱孩子的家长们,让您的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学会自己走路吧!
如何让孩子自己走路,独自面对生活?家长们可以在《狼性教育》中找到答案。
1.鼓励孩子成为强者
心态决定命运,要让孩子知道,狼之所以成为动物界的强者,是因为它一出生就强烈地意识到:“我要吃肉”。孩子就可以主动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目标,向成功靠近。
2.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
在小狼刚有独立能力的时候,母狼就会坚决让它独自去执行任务,家长就要“狠心”地让自己的孩子独自去面对凶险的环境,在实践中磨炼狼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
3.鼓励孩子竞争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竞争的人,同时机遇也常常伴随着风险。
孩子的危机意识强烈,时刻保持着竞争势态、战斗状态,才能独立地应付生活中可能的危机。
4.让孩子自由成长
自由的天地是强者生存的土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独立自由的空间。
5.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父母要经常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思想的指引。
6.训练孩子狼一般的受挫能力
父母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仅要教他们学会正确面对,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还要培养和增强孩子独自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点总结
“脊梁式”的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独立的思想,让他们不依赖、不惧怕、不后退,能独立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家长要选用一种远观的方式陪伴孩子,不越俎代庖,给孩子充分的“自理空间”,使孩子独立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自我保护的能力很重要
通常而言,即使很小的孩子也会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那只是出于一种生物性的本能,孩子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自我保护的系统。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要有意识地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自我保护的能力很重要,它是孩子求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5岁女孩罗拉飞快地冲进路边一家小店,边跑边大声喊:“爸爸!爸爸!”
喊叫声让店里人和街上行人纷纷回过头来,莫名其妙地望着这个神色紧张的陌生小女孩。
“你爸爸不在这里。”店里人没有留意到不远处一个男人正悻悻地掉头离去。
“我知道。”罗拉点点头,一抿嘴,眼泪从她惊魂未定的小脸蛋上滚下来。
几分钟前,罗拉剪完头发,从理发店出来,去不远处的另一家理发店找爸爸和哥哥。半路上,一个陌生男人走过来和罗拉说话,说要带罗拉去买糖果。
起初,小女孩十分好奇,有一点嘴馋的心理,还在摇摆不定,但是马上她就记起了妈妈说过的话。
罗拉记得妈妈说过,绝对不能跟陌生人走,于是,当面对诱惑时,她摇了摇头。
陌生男人伸手,试图抓住罗拉瘦小的肩膀。
罗拉一扭身子,用力挣脱了,没有任何停顿地撒开腿用力跑。
最近的一家店,最近的一家店……“喊‘爸爸’,喊‘爸爸!”’妈妈反复叮嘱的话,条件反射般地出现在罗拉脑子里,带着罗拉冲向路边最近的那家小店。
“路上如果遇到陌生人试图触碰你,甚至要带你走,一定要立刻大叫,看附近有没有警察,如果没有警察,就立刻冲到最近的店里,大叫‘爸爸’。”
后来,在大家的好心帮助下,罗拉终于和爸爸、哥哥重逢了,大家也都夸奖小罗拉的机智。
故事中,小女孩罗拉之所以脱离了“险境”,就是由于妈妈事先给她打了“预防针”,告诉过她在面对陌生人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并且也教了罗拉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了她的自我保护能力。
温馨提示:
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早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有生存能力的独立自主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