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功利教育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应该引起家长足够的警觉和重视。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活动,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发现生活巾的美好和奇迹。独立思考一些问题。这样的孩子,才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剥离了传统的功利教育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图景。
有一件事说的是位于拉丁美洲的阿根延。在那里,有不少大学生用所学的一技之长服务社区,据报道,在阿韦亚内达、拉努斯、门多萨等地,大学生们都参与了这项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的公益活动,内容涉及卫生健康、建筑工程、心理咨询和农艺学等方面。活动的经费和各种工具材料都是大学生们募集的。有一位学美术专业的韦罗妮卡同学帮助三所中学设计了教学楼美术墙,并指导孩子们在墙上作画。另一位学建筑专业的同学,带领他的志愿者小组建起了一座社区小教堂和公共食堂。学生们说,通过这些毫无利润的活动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大学生如何用一技之长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其实,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脱离了功利教育后,教育意义的真正所在。
另一件事同样令人深思。尼日利亚一位88岁的老翁巴拉吉米,从2009年开始迈进小学大门,他的同学们都只有7岁大,而他所学的课程与其他孩子们完全相同,老人努力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博士学位。他知道目前距离这个目标还十分遥远。他的老师也告诉他,如果与普通学生同步深造,他至少要到120岁时才能实现愿望。老人说:“年龄问题阻止不了我,我的最终目标是在离开这个世界前获得博士学位。”
这两件事各不相同,却让我们悟出了教育的另外一层含义。如果有这样一组问题,如实的回答应该是:上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接受教育。
接受了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上大学,是为了当学士、硕士、博士。
当学士、硕士、博士是为了干什么?是为了挣大钱、住大房、做高官。
挣大钱、住大房、做高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幸福。如此回答当然不错,它把教育的功利性一面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事实上,教育的确有它功利性的一面,这种功利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受教育者生命质量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但是,真正的教育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功利性需求,仅仅成为人们物质化生活富有的阶梯就够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述故事中的阿根廷的大学生超越功利化的实践和付出,在他们的快乐和满足之中,展现着人生的另一种乐趣。那位80多岁的老人在学业上更是执著追求,甚至显得有些倔犟。但老人的人生底蕴和教育的超功利化意义完美无缺地融合在一起。
在未来的发展中,教育应少一点功利,少一点沉重,少一点忧烦,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轻松,多一点美妙,使得教育在功利化需求和非功利化目标交错甚至水乳难分的过程中,实现它全部的真谛和存在的价值。
要点总结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东西都被商业化,包括教育也被染上了许多功利性的色彩。学校一味地追求高升学率,家长又企盼孩子成为天之骄子。但是,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完全违背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即灵魂和思想的教育。家长在务实的基础上,还是应该多考虑一下求真的深刻内涵。
教育不是培养驮着书本的蠢材教育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这种艺术反对任何死板的、教条的模式,讲求灵活变通,学以致用。对于这一点,法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蒙田在其著作《随笔集》巾的一篇文章中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反对僵化式的学习,孩子不能只成为驮着书本的蠢材。在文章中,蒙田具体提出了三点:
1.要学以致用。反对死记硬背
在蒙田看来,惩罚和死记硬背都会扼杀儿童的天性,学习犹如吃饭,“乔进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的表现。肠胃如果不改变乔进之物的外表和形状,那就是没有进行工作”。他还提到,“背熟了不等于知道,那只不过是把别人的东西储存在记忆中”,“死背书本得来的才能,是令人遗憾的才能”,“孩子刚学到新的知识后,家长应该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他深恶痛绝、竭力想改变的是“人们不停地往我们的耳朵里灌东西,就像灌人漏斗里,我们的任务只是鹦鹉学舌,重复别人说的话”的教育弊端。
2.要解放思想。打破权威和迷信
蒙田指出,“我们不受任何国王的统治,人人有权支配自己”,他还说,如果我们的思想徒劳无益地听凭别人的想法摆布,就像“脖子上被套上了根绳索,也就步履沉重,失去了活力和自由”。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鼓励孩子勇于打破思想的禁锢,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这样才能让孩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
3.要培养学生具有世界意识,不能只盯着眼皮底下的事情
蒙田宣扬了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观,他也进一步得出,“人是通过接触世界来提高判断力,使自己对事物洞若观火。我们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目光短浅,只看见鼻子底下的事”。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要让孩子把目光放远一点。这样才能在不断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修正自己已有的判断。在学习时,也能根据外部世界的变化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书本上的知识。
上述蒙田的三个教育理念,简言之就是:解放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灵活地学习和运用知识,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能力。但是现在中国的教育却越来越缺乏创意,多是统一的思维模式,致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缺乏理性和独特的判断。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就要因材施教。
温馨提示: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说过,灌输好比用针管把知识向学生脑子里打,无奈脑壳太硬,往往灌不进去,效果不佳。我们应当把孩子学习的过程看做是一种参与创造的过程。创造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欢乐。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009年,国内风行的山寨产品遭到创意大师的猛烈抨击,他认为这是一种中国式悲哀。“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传统填鸭式教育的恶果!”
2009年11月20日,“创意成都2009”系列活动走进四川文化产业学院。受邀出席活动的台湾著名创意设计大师石大宇猛烈抨击说,传统填鸭式教育阻碍了国人创新力的发展,导致了国人对设计原创的认识与重视不够,致使山寨产品横行无忌。虽然现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中国却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同样,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对孩子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而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理论性的填塞。家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而非没有思想的蠢材。否则长大的孩子不但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反而会成为社会上的垃圾。
要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一个好的家长,就要对一些好的教学理念反复咀嚼和细细品味,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或领着他前进,或让其自己披荆斩棘。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学习能力。不要让孩子徒劳无益地听任别人的想法摆布,受他们奴役和束缚,这样才不至于机械式地培养出一些驮着书本的蠢材。
要点总结
一味地灌输,只让孩子驮着书本,就很难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判断力,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积极地倡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加以纠正。这样,孩子的学习能力才会倍增,而不至于变成驮着书本的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