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教育的错误不能再犯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教子经验,值得其他家长借鉴,但是也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如:事事替孩子包办,认为表扬就会让孩子变骄傲,拿孩子和别人比,等等。错误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危害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识,适时地给自己注射预防针,防患于未然。
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主
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智力的教育,然而,他们在想尽办法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让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无形中却剥夺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这也许是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漫画大师蔡志忠认为,一代又一代的狼在大自然极度恶劣的生态圈中所形成的顽强竞争力,正是得益于“不加施教”。所以,他决定对独生女儿的事情也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
在女儿还不识字时,蔡志忠每次带她上餐馆点菜,从不为她擅作主张,而是拿起菜单,一一念给女儿听,让她自己决定吃什么。
一次,蔡志忠带女儿去动物园玩,他在关着狼的笼子前驻足。他问女儿:“你知不知道‘狼’字为什么从‘良’,而不是从‘劣’?”女儿摇了摇头,他便娓娓解释道:“因为是狼淘汰了生物圈中所有不胜任的角色,狼是兽中之良者哦!”
后来女儿念书了,一次数学考试竟然考了个零分!妈妈在旁又气又急,好脾气的蔡志忠却并没有怎么骂女儿。他一边安抚妻子不要太焦虑,一边郑重其事地和女儿讲:“要不要做功课,要怎么做才好,你自己判断。”
蔡志忠一家后来移民加拿大,加拿大的学校选修课特别多,如何让女儿选择一个方向去发展?她从小爱画画,于是,从此蔡志忠画室里多了一张画桌,女儿跟父亲一起作画。
女儿开始有了成为一个设计师的梦想。她画各种画,妙趣横生,并且人小志气大,不服输的她向编辑讨价:“为什么我爸爸四幅可赚2000块,我的却只有200块?”
蔡志忠一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外工作、旅行,妻子也因为拍广告经常不在家。他怕女儿寂寞,就为她请了保姆,谁知她并不领情:“我才不要有人陪呢!一个人在家更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年“父亲节”,女儿用几张画纸订在一起,给爸爸做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画纸上,每一张许一个愿:“今年开始自己独立清扫房间”“给爸爸泡一次咖啡”“送爸爸一件不算过分的礼品”……看着女儿的礼物,蔡志忠开心地笑了,女儿多像儿时的自己啊,活得那么有条理,那么自由和完整。
故事中的“父亲”就很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教育,所以“女儿”在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独立、自由、有自我见解的个性魅力。可见,家长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多么重要啊。
温馨提示: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当拐杖而要当向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生活上的自主和精神上的自立,家长要尽量做到多激励,不指责,鼓励孩子在生活上自立。
下而的小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19岁的汤玫捷是上海一所普通高中的学生,但她却成为2005年国内唯一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更获得了哈佛校长提供的每年4.5万美元的金额奖学金!
汤玫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父母从小对她就只有一个要求:
“做到你自己最好的状态,替自己做主。”他们从来不把女儿按在题海之中,从不过分关注女儿的分数、排名,也不认为女儿参加社会活动是浪费时间。汤玫捷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获得过无数的荣耀。小学时,全票当选中队长;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担任小理事,做过小记者、校刊主编,办过网站,当选过上海市十佳少先队员……汤玫捷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如她所说:“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应该加上一条,‘和万人交流’,这才是完美的学习。”美国学校录取她的原因中,这一能力的表现相当重要。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孩子不是无知和无能的,孩子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从长远来说,它建立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表现平平,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人的思想和能力,以及对家长是否依赖。
在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进而导致越权,什么都替孩子做主。这样,孩子就会有很大的依赖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也有些家长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21世纪将是个“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都要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被动接受,等着家长帮他做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也只能人云亦云,不会有大的作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把现成的思想和理念直接灌输给孩子,要留下一些可供孩子独自思考的空间,然后试着让孩子做。只要是孩子独立完成的“任务”,家长就应该鼓励和表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家长“权力下放”的表现。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也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那么,家长究竟要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
第一,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第二,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引导,少批评。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自己去试,告诉他即使失败也没关系。
第五,要信任孩子,因为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孩子的责任心。
要点总结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家长不应该总是以高姿态事事替孩子做主,而应创造较为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主张,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认为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能多些奖励,就少些惩罚,能多些表扬,就少些批评。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适度地赞扬。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从而裹足不前,其实不然。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表扬。作业写错了、成绩没考好、玩的时间长了都会被家长批评,但是,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令他们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家长的批评,却是那些难得的表扬。
清代人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家长不妨从现在开始换一种眼光、换一种思维看孩子,也许您会觉得孩子的确是很值得夸奖的好孩子。
6岁的孩子正是好动、好玩的,这一天上课间操,老师事先在教室里讲好规矩,站队要“快、静、齐”,眼睛要看前面同学,不要东张西望,孩子们也响亮地回答“能做到”,可是一站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前面的王传小脑袋瓜不由自主转向右侧,饶有兴趣地看着大操场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站在后面的于绘群小手玩弄着前面同学的小辫——老师的眉头不由得皱起来,瞪起眼睛严厉地叫道:“于绘群,手放下。”“王传,眼睛往前看。”“刘佳运,站好了。”可是老师管好前面的同学,走到后面。
回头一看前面的孩子看老师不注意他们了,又故伎重演,老师非常恼火。
这时,老师发现班里邢安吉表现很好,就随口说了一句“邢安吉最好,上楼我给她一面小红旗”,没想到这么一句话,全班孩子都规规矩矩站直了,眼巴巴地瞅着老师,好像在说:“老师,我也很好”“表扬表扬我”。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若能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孩子就会深受鼓舞,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厚,下面是一位家长讲述的教子经历:
小学阶段,儿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下游,分数一般不超过80分。
我心里清楚,儿子并不是脑子笨,关键是他做事拖拉,做作业马虎。比如数学,他演草的得数明明是98,而往作业本上一抄,就变成了89。作为家长,我从来没有说过儿子一个“笨”字,总是千方百计鼓励他,表扬他,夸他是最棒的。
今年秋季,儿子上初中了,到了新的学校,面对的是许多新面孔,这是让儿子重塑良好形象的有利时机。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找他的班主任谈谈。
班主任牛老师是位很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我详细向她介绍了儿子各方面的情况:缺点不外乎我上面提到的几点;但他身上也有优点,比如他爱写作文,小学阶段,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四五篇作文。还参加过作文大奖赛,并获过奖。我说,希望班主任能在全班同学面前适当表扬他一下,然后再对他提几点要求。牛老师很赞赏我的想法。
一个星期一的下午,儿子放学回到家,眉开眼笑。毕竟是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吃晚饭时,他高兴地对我说:“爸爸,今天下午开班会,牛老师表扬了我。”上学以来,恐怕这是儿子第一次受老师的表扬。我说:“我真为你高兴。”然后问他为什么受到表扬,他一五一十地讲了。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儿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特别是在一个新环境里,把一个团结、友爱、刻苦、上进、做事认真而又雷厉风行的新形象树立在师生面前。儿子使劲点了点头。从此以后,儿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做事不再马马虎虎、拖拖拉拉了,作业本上全是“优”。
作为家长,我从没有要求孩子非考100分不可,只要孩子能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认真学习、好好做人,我们就应该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我都会及时表扬他。
上面的小故事中,家长很善于用表扬的力量鼓舞自己的孩子,显然,孩子并没有因为表扬而变得骄傲自大,而是更加自信,追求上进。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应该借鉴这样好的方法。
温馨提示: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千万不要高高在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要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做出及时的、准确的反应,这样,孩子就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总之,家长要永远相信表扬的力量,不要让错误的教育观念主导自已的思想,对于家长来说,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表扬要及时对应表扬的行为,家长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2.表扬要具体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玩完了玩具,自己把它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得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却没有长久的效力,而且孩子也会盲目自满,容易养成骄傲的坏习惯,听不得半点批评。
3.表扬不要重结果轻过程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可能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平和地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注意安全!”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会把自己的事做好,还会主动帮家长做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家长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改进的方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点总结
“赞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表扬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不要以为所有的表扬都会成为孩子骄傲的资本,家长要善于把握表扬的“火候”,使表扬成为激励孩子的助推器,来激发孩子的潜质。
考好了就大力奖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会这么做:只要孩子考了一个好成绩,就大力奖励。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教育方法。因为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孩子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放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也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因期中测试三门学科考了班级第一名,意外收到父亲一份物质奖励——一辆价值107万元的宝马车。
许多家长把奖赏看做是食物和玩具等物质的代名词,如上面故事中的父亲,把送孩子宝马车当成最好的奖励。物质上的大力奖励固然重要,能促使孩子为了达成某一愿望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但是精神鼓励可以让孩子长久地保持自信,让孩子感受家长对他深切的关心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