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中不仅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同时还有竞争全球化;不仅有商品贸易的全球化,还有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的全球化,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更多是挑战。加入WTO以后,尤其是在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36条意见以后,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的各种障碍正在被消除,这对国内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为了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尽可能发挥自身优势、拥有更多支配权、获得更多资源,就要不断提高政府的战略管理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地调整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正进入关键阶段,如果没有强大且运用得当的政府战略管理能力,我国就有可能陷入现代化战略进程中的“拉美化”局面,而“拉美化”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典型。针对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现状,借鉴西方国家战略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能力,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育公共部门企业化经营能力,提高公共物品供给能力
所谓政府企业化经营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府的企业化经营,即把政府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营,重视成本效益关系,注意节约成本,提高效能;顾客至上,民众优先,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删减法规,简化程序;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政府部门;授予权能;重新创新与改革等等。另一个方面是政府的企业家化,即把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为企业家,主张把企业家精神引入政府管理,树立“顾客至上”的新理念,主张政府文官应该像私人企业经理,公共行政运作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的业务,公众则是他的顾客。
政府官员在履行义务时,应像私人企业经理对待客户一样,对所花的钱当作一笔投资来看待,习惯于估计一笔投资的回报如何,关注资产负债表支出和收入两边;懂得什么时候花钱,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花钱可以为纳税人省钱;具有重新组合、创新机能;能够克服市场不确定性,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和管理成本;能够敏锐地觉察未予满足的公共需要,迅速选择适当方法加以处理,也就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或产品来满足顾客需要。
同时,城市政府必须具备激励并协调他人或团体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善于运用组织内部资源和力量来实现公共目标;善于运用传媒、听证以及其他各种会议,在“理”与“势”方面成为某些公共政策的代言人;善于运用民意市场,塑造“舍我其谁”的形象。企业家型官员不但擅长突显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善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塑造专业形象以及民众对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2.改革传统政府垄断经营模式,引入政府间竞争,增强忧患意识
竞争机制缺失正是我国公共部门诸多弊端的症结所在。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列举了市场竞争机制的种种好处:竞争可以提高效率;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竞争奖励革新,而垄断则扼杀革新;竞争提高公共组织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竞争增强成本意识,提高优质服务;同时,防范腐败的最好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竞争;竞争作为一种战略方法,不仅仅能节省资金,还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竞争可以为政府提供一种外在激励机制,促使公共部门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建立内部市场,将某些政府公共事务在政府机构内部出售,如将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等服务项目,通过地方机关部门与医院、学校签订合同,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具体政策以实施管理,鼓励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管理费用。如: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来提供相同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使这些机构之间展开竞争而增进效率,再如城市供水系统、公交系统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为此,政府要为政府机构竞争制定一些配套措施,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公共责任制,为所有竞争者创造平等的竞技场。
3.不断提高政府自我更新能力和学习创造能力
公共组织应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重视知识精英在战略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打破传统官僚制把知识分子阶层排除在政治领域之外的僵局。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学术优势,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政治责任感。政府要把这一部分人纳入国家战略管理领域,鼓励更多知识精英学以致用,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结合,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同时,政府部门还要扩大公民参与的力度。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公民参与可以为政府提供战略管理所需的智慧、知识以及信息,集中民智,扩大公民认同,增强政府决策的合法性,从而提升其战略管理能力。
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国际环境,政府要成为一个学习型政府,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学习型政府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集体学习、讲究学习效率的过程,学习能不断激活团体的创造能力和问题应对能力。
4.重视战略评估,增加战略成功砝码
在战略管理上,与企业或厂商相比,公共组织的优势体现在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环节,而在战略评估上则有明显不利。所以,它成了公共组织行动缺乏成效的根源所在,应该作为公共组织推行战略管理的核心。
首先,从组织的目标确认来看,公共组织往往比企业更为规范与清晰。相对而言,政府使命带有一种先定色彩;它明确自己应该进行何种管辖,提供何种服务。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它具有垄断性地位。
这一点保证了政府能够得到充分资源,并且在组织内部,可以进行从容分工,来使每个分支机构的宗旨与目标更为明确,更为规范,从而降低它们进行战略设计的难度。
其次,在战略实施这一阶段看,公共组织手中所掌握的资源,将足以帮助它们实施早先所确定的行动方案。此外,政府只要具备合法性地位,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大量税收,这使政府变得日益不思进取。而且从战略评估环节上,政府得到税收所依靠的是源于公意的国家强制力,征取税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至于收税之后如何向公民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将收到怎样的效果,却是难以说清。
政府缺乏动力来进行自我监督,而公民至少在目前还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政府与公民之间缺少顺畅有效的沟通,民意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要使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做法取得成功,最大的挑战就来自战略评估环节。这需要从公共组织内外两个方面努力:
在政府内部,要从组织形态与业绩测量两方面人手进行改革。
公共组织的成员在进行战略评估时,因为涉及自身切身利益及考虑到竞争压力,其关注程度与认真程度将会发生根本改观。
在公共组织外部,应当积极提倡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互与汇集变得空前便捷,政府再不能轻视公民对其施政措施与效果的反应,任何一点错漏所引致的批评都可能在网上汇成一股强大浪潮,进而影响现实政治运作。公民可以利用网络来表达对公共管理的看法;政府也可以利用上网契机,建立诸如“公共行政效果评估与反馈网页”,“公共行政电子公告牌”等沟通渠道,来实现信息的获取与对话的进行,从而改进战略评估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此外,公共组织还应该注重对私营企业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学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政府工作质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课题,“政府也像企业一样,一切活动都围绕自己的产出及产出质量进行”。这一方法有助于对行政系统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的改进,在建立科学行政质量指标体系,强化公务员培训质量,激发政府官员从政能力内在机制的建构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具有鲜明特征,作为一种新模式,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尚未成熟,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难题,但它对于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创新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章小结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已成为当代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更需要重视和加强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本章从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人手,引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分析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因素,阐述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价值,总结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指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一个包含了四大环节的完整过程,并且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现状,应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选择适当路径提升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能力。
【案例】巨资轻轨背后的政府抉择
“开往春天的轻轨”遭遇寒流
2004年7月28日,投资21.99亿元建设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轻轨)开工。1号线一期工程西起宗关,东至黄埔路,全长10多千米,沿线共设10个车站,轻轨试行时,数十万市民争先试乘,场面火暴。媒体称之为“开往春天的轻轨能够缓解地面交通紧张,标志着武汉城市交通进入轨道交通时代”。然而,正式运营后却大闹客荒,至2006年4月,累计乘客600余万人次,运营商入不敷出,并且“武汉交通拥堵路段的交通压力并未得到真正缓解”。现在,轻轨二期试验段开工,从宗关向汉口西部的吴家山挺进。
与公共汽车等常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相比,轻轨运量大、速度快,是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动脉;污染小、能耗低、乘坐舒适安全,被称为“绿色交通”,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武汉市轻轨运行一年多来,经营情况却不甚理想。众多市民担心:轻轨,会不会成为江城一个沉重的包袱?先后投资几十亿建轻轨,到底值不值?
解读:掣肘因素与解决方案
对拥有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武汉来说,城市客运交通若再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制约经济发展。鉴于地铁造价过于昂贵,非武汉目前经济能力所能承受,轻轨交通成为优先选择。武汉轻轨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客流严重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线路短,没有形成网络。按国际通行理论,线路长度是乘行距离的3~4倍,才能充分发挥道路应有的交通作用。据调查,武汉市民平均乘行距离为7.76千米,而轻轨一期长度才10千米,明显达不到这个比例标准,因此对客流的辐射作用有限。同时,武汉处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两江穿城而过,形成了两江隔三镇的交通格局,跨江交通在武汉城市交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武汉轻轨1号线一期全部处于汉口,不具备跨江功能,与公交线路比,轻轨运量大,速度快的优势难以体现。
二是轻轨线路与公交线路重叠,并且换乘不便。武汉轻轨1号线一期工程从宗关至黄埔路,在该方向上,沿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运营的公交线路多达几十条,有许多与其重叠。而且公交线路与轻轨相比,线路更长,覆盖面更广,更加便利。同时,武汉公交换乘系数低,还不到1.1,大部分情况下,市民出行,选择公交,无须换乘,即可达到目的地,而如果选择轻轨,则很可能需要换乘,据调查,轻轨与公交站点一般相距最近约300米,最远则达到800米,乘客一般不愿再走上一大段路去换乘轻轨。
三是客流培育时间短。对轻轨交通而言,一般需要经过近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形成稳定客流。武汉轻轨1号线一期工程于2005年9月正式运营,在未形成轨道交通网络的情况下,客流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酝酿培育。
对于目前轻轨二期刚开工,就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10千米未形成轨道交通网络而言,收回成本不太可能,但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对各种交通资源的整合和规划来改善武汉轻轨运营状况。当前武汉轻轨线路短与公交线路重叠的问题,可以考虑调整和减少京汉大道沿线的公交线路,降低公交线路对轻轨造成的压力。同时,应该注重公交线路与轻轨的衔接,为乘客的换乘提供方便,从而使部分客流选择轻轨,提高客流量。而对客流的培育,除了形成网络,方便转乘,还要票价科学,如调低票价就是一种尝试。
专家还建议,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进行城市开发,对沿轨道线等交通轴线进行土地开发布局。武汉轻轨主要沿京汉大道修建,而京汉大道是在原京汉铁路基础上修建的,沿线多是老城区,娱乐服务和商业设施相对较少,对客流的吸引相对较弱。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轻轨沿线开发力度,促进沿线特别是站点周围400~450米范围内的商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强轻轨对客流的吸引能力。
【思考与讨论题】
1.与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哪些特点?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一个政府职能部门,谈谈如何实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和怎样提升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