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国内原有的“政治与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科研机构和教学单位都纷纷更换门牌,改称为“公共管理”;势所必然,我们也将原行政管理教研部改称为公共管理教研部了。这就遇到一个问题:原来使用的《行政管理学》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须另选教材;但国内已有的《公共管理学》教科书大都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编写的,尚没有一部切合党政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的简明实用的教材。根据学员的要求,我们试图编写一本既能适应干部培训的教学需要,又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科书;既能为公务员培训提供一本简明的公共管理学教材,又能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的同志提供一个入门的读本。这就是我们的教材不沿用《公共管理学》而定名《公共管理通论》的缘故。
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给浦东、井冈山和延安三所干部学院开学典礼所发的贺信中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2006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各级党委和党组发出关于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通知,要求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大规模的干部培训中,公共管理学的知识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在大幅度的干部素质提高过程中,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更是其重要内容。在与学员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包括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内的公务员对公共管理的理论内涵较茫然;很多人在认识上将公共管理等同于政府管理或行政管理,对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的差异缺乏基本的了解,对由此引起的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的路向及其紧迫性缺乏透彻的理论把握。这种情况启示我们,在大规模的干部培训中,加强公共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培训十分必要;编写一部具有针对性和通论性的公共管理教材,对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政府管理创新的自觉性很有现实意义。
由于我们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党政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因此,我们在本书编写中没有追求系统全面的学科构架,但力求内容切合现实,能够深入;也不拘泥内容的面面俱到,而尽可能地选择切近现实公共管理活动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重点问题作为确立章目的根据;同时在每章提供案例材料,并附思考与讨论题,以便更深入地思考所讨论的问题。有些章节把相近或相关的内容综合到一起予以讨论,目的是提醒读者能够有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和研究一些问题,譬如把公务员制度与公共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政府绩效评估和政府成本研究结合起来,把第三部门同公共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等等。有些章节的内容理论的色彩较浓,但它可能对深入认识公共管理问题、开拓公共管理的思路有帮助,譬如“善治与和谐治理”一章的设立就是基于这一目的。有些章节的内容可能是其他教科书皆无而本教材独有的,譬如“法治与德治”、“城市与农村”两章的设置,看似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稍有不合,但它们的确是现实的中国公共管理中最需要关注、把握和处理好的重要关系和问题。有些一般教科书都有的内容,譬如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公共政策等,则因为都已构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且我们有单独编写教材的打算而从略。还需说明的是,为了强调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及政府管理的差别,我们在编写中适当加大了公民社会及其组织管理功能的内容,并且以上、中、下三篇的结构形式予以突出。以上所述,是我们的一些新尝试,或可称为这本教材的“特色”所在。这种安排是否切合公务员培训的实际,还有待教学实践检验。诚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修订提高。
这本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的老师。导论、第一章由曹闻民编写;第二章由张巧艳、冯洁编写;第三章由李冰心编写;第四、五章由罗梁波编写;第六章由高选编写;第七章由冯洁编写;第八章由张巧艳编写;第九章由经济学教研部的马翠玲老师编写;第十章由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陈东老师编写。由主编曹闻民负责全书的统稿和修改工作。
本书作为甘肃行政学院立项教材,在编写出版过程中得到甘肃行政学院领导、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和图书信息中心同仁的鼎力相助。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石玉亭院长在百忙中多次对本书的编写给予关怀和指导;甘肃省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史国珍教授花费很多时间审读本书初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学院图书信息中心的史占东主任和杜志涛副主任在教材审阅出版过程中做了很多协调联络工作;正是由于他们真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书才得以按时付梓,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对国内已出版的同类教材多有借鉴参考,我们都在书中一一注明,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谢忱!
此前,我们曾合作编写了专题性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书,但编写这样一部具有通论性质的教材,还是第一次。由于经验和学识所限,本书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2006年12月1日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