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按照广成子所示至道之精要,入山修炼。曾在王屋山炼成九鼎金丹、飞洒流丹于鼎湖(今河南灵宝境内)拯民于饥、疫之中。最后乘龙飞升,成仙而去。
又《尚书禹贡》有禹治水“导沇水东流为济”的记载,济水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中国四渎,受到人民崇拜。作为济水发源地的王屋山,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人们的礼遇,更使道家人物心驰神往。
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被称为道教祖师的老子李耳,当时面对周王室的衰败,毅然辞官归隐,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老子炼丹池至今尚存。
老子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成为后世道教主要经典,他也被尊为修居三清的神仙。
就因如此,来到了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又称列御寇,郑国人,住郑国四十年,后云游名山,访师求道。)曾入王屋山云游采凤,撰写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载入《列子·汤问》,被道教列为真经。
二、愚公移山的精神:
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是中国人民征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
至今王屋山区还流传着老愚公三代率全家搬掉门前大山的故事。
老愚公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一个故事从列子的笔下,传诵、流传到现代,不论它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篇寓言,我们的感觉:这个故事很真实,它就像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般,他带着他的家人,挑着箩筐,扛着铁镐,开始了一次漫长而伟大的挖山、移山,就这样……这种精神,即是老子思想中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是故,道体无形,惟有道之士,能和气集于中,英华发于外,而成圣德之容,无所不含且以得虚灵之妙,不令外物蒙蔽,可以神会,参赞天地化育。
本着“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信念,而得以生成,不违其时、不失其时,进入圣贤境界的总枢纽。似故事中愚公的精神信念。
易理
一、愚公移山即是华夏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他那种“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即是孔子大传中所说的“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卞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的精神。
盖“开易”、“成易”本是一种极艰难的任务。伏羲圣人,到文王圣人由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到后天八卦、六十四卦,时间经历了三干多年,来到了商末、周朝,“周易的价值”、“周易的智慧”、“周易的应用”、“周易的口诀”才被人民逐渐认识它、透视它。这种艰辛,文王、周公写到屯卦,说明了“创业维艰”的辛酸史。
曰:“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彖辞)它有如“天造草昧”(彖辞)般。
它行“君子以经纶”(大象辞)。
它用真情的投入,“磐桓,利居贞,利建侯。”(初九爻辞)它用行动告诉世人,“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初九小象辞)最后终于感动了上帝,诸山圣神的帮助,“雷雨之动满盈”(彖辞)就这样流传千古屯,初九成卦主遂变爻成比卦,相亲相爱、内比外比,“上下应也。”先后天同位之卦,五阴亲一阳之卦,大吉大利之卦。
故从屯卦“利建侯”的奋斗,到比卦的“建万国,亲诸侯”(大象辞)美好世界,似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愚公移山的专一,正是孔子大传中的“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的“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大传》)之易钥。
又给了我们学易之人,透视那“天地设位,而易立乎其中矣!”(《易大传》)坚忍不拔、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的价值。
辨上下与定民志
故事
在《吕氏春秋》中,有一段读了令人启发自我良性的义谛。
昔日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与蔡国之间,因为吴楚两国正在这一带交战,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只能以一些野菜裹腹,大家已经七天没吃下一粒米饭了,大白天都饿得昏昏欲睡。
这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就下锅煮饭,到饭快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掀起锅盖,又用手抓了一些白饭塞到嘴里吃,孔子当时装作没有看见,不去责问他。
过没多久,饭煮好了,颜回便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
“我刚才作了一个梦,梦见祖先来找我,我想他们说不定也饿了,我们先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祀祖先吧!”
颜回听到孔子这么说,顿时慌张了起来,便赶快回答说:
“这样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经先吃一口了,不可以再拿来祭祀祖先。”
“你先吃一口?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问。
颜回涨红了脸,才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些灰在锅里,有一些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我只好把它抓起来自己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造成的误会,反而内疚了起来,他抱歉地说:
“我平常对颜回已经最信任了,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得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内心的自我判断,有时还是会错误的,弟子们大家记下来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呀!”
启示
“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所谓“相逢是缘起”到“相识是缘续”到“相知是缘定”是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而我们只能在其中一面去观察、去了解,所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其实只有真相的千分之一,只能说是片面的、单一角度的判断,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所以“真相”在客观上是很难确立的。
因此,老子在基本上是反对主观的认知,甚至否定有真相的存在,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老子这种透视,完全破除了主观型态的认知,而由相反的角度,反方位去观照,所以言是曲折才会得全,弯曲才能伸直,低一下才能加满,破旧了才会新生,少了才能得多,多了反而迷惑变成一无所有。
故而提出了“真功夫”的法则,乃在于“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而提出了一些事例来提醒世人,应当在实质上来下功夫,因由“曲、枉、洼、敝”欲达到“全、直、盈、新”是要把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由上“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在在均说明不有其有之意,此不争之德,惟圣人有之,因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已至无我的境界,心法双融,人我俱泯,此刻之德业功勋,已然均使人人诚服而心悦,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了。
由此可证,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语,实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名言,绝非虚假的话。故知能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履行者,方能得到道之最全,当下世上一切万德,也全归于其身。
明乎此,则知故事中孔子与颜回的相知、相惜到相定的真实义。
易理
一、从本故事中得知,“透视相对,进入绝对”的不易,而《周易》第十卦以天泽履明示,大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来说明透视形上、形下之方法。
这是以履卦的本义,说明处于乱世、不安、迷惑、危机之时,如何以履卦的智慧,来打开天眼,明白世物一切的根源。进而以辨别尊卑上下,共遵之礼法,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随其本分以生活,而不相倾轧,此便谓“定民志”的道理。
若能如此效法、行之,便能达乎“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彖舌辛)的境域。
二、又《周易》之终的未济卦,假以六爻皆不当位,说明天、地、人,物皆不顺,比喻世界之乱象、国家之不安,事物之不交、真道之不显,易髓之不参时,若不辨之则凶,假如能参之悟易,则可达乎“未济、亨。”(文王卦辞),学习老子看透事物的一体两面观。
此从其乱象的角度列有:
未济“互卦”有既济之成就,一也。《易经决窍》
“内外交易”有既济,二也。
“错卦”之未来有既济,三也。
“综卦”之未来有既济,四也。
“六爻一二极”(二、三、四,三、四、五)也为既济,五也。
文王、周公暗藏玄机,说明本卦反面的哲学,是以“虽不当位,刚柔应也”(彖辞),象辞更明告:“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大象辞)。
得此“辨”义,天地此道,人物此道。儒也、释也、道也、基也、回也,一以贯之。
“慎居方”者,是审其主体之正,主体精神,堂堂立天地,即《中庸》的“尊德行”。客体事物,明察而善转,即《中庸》的“道问学”。
大有为者,主、客体辨得明,把得住,转得活,则未来无量真、善、美、圣之开创,正以慎辨物居方为枢纽,以尽阴阳之大开合,以尽阴阳不测之神,至哉易乎!至哉未济乎!
又同人卦,以“先后天同位”,说明两人一心,天人合一,家人同人之道,大象辞以“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说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
本卦真实义,乃阐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可贵。举凡天下间一切事物的相求,则至终祈能达乎“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易大传》)的境域,是必能契应天人一理,内外并兼,天地同德,“同人于野”(文王卦辞),似故事中的孔子与颜回的师生相契,故能两人同心,其利断金。
从上三卦、三段、“三辨”,则知宇宙、天地、万物,一切之事,则寄意“透视相对”的格物之道;进而努力于“相知缘定”的难能不易,是值得我们深思、参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