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第六章)。
它是儒家“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要。
它是佛家“明心见性”之诀,是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坛经·般若品》)。
它是“清静”之宗: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听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飓兮,似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道德经》第二十章)从老子本段的“我”,说明了世俗之人,只知追求那人欲上的和乐与快活,熙熙攘攘于功名、利禄当中。
只有我与众不同,抱住人生的根本,生养万物的大道,一片淳朴浑沌,终日如愚。
明乎此,则知留一个眼睛看自己,便能成为天下第一啦!
二、为什么要留一个眼睛看自己?为什么要从容?有一首诗歌是无门慧开禅师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夏秋冬都很好,只要我们没有烦恼挂心头,心里有从容的空间,四季都是好时节,即是“日日是好日,夜夜是乐土,年年是好年,生生是永恒!”此即留待一个眼睛看自己的价值与启示。
易理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对研易、修易者其价值甚大。观乎《周易》一书开头以乾卦为《周易》第一卦,象征世事一切的领导者,必须透视“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生机。
从此培养《周易》三十五卦的晋卦“君子以自昭明德”的自明。
把握那内观自在的:“观我生,进退”(《周易》第二十卦,风地观卦第三爻),十方圆明之道。
也有时时反省的“比之自内,贞吉。”(《周易》第八卦,水地比卦六二爻)之钥。
复加有涵养中的“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周易》第二十七卦,山雷颐卦之彖辞)正、吉之要。
进而,进入那红尘滚滚的世界里,还能契应“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周易》第十卦,天泽履卦初九爻)的光明、清风。
引而申之,会通那“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周易》第二十四卦,地雷复卦六四爻)的天行。
以此而修“反复其道”(彖辞)、“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卦彖辞)。
便能达到临卦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彖辞)泰卦“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大壮卦之“大壮,利贞。大者正也。”
夬卦之“告自邑,所告为公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最后回归乾卦“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卦文言),原先的纯阳本面,经过“易经诀窍”中的“消长”之应用后,回到了《周易》卦序六十四中的第一,便可“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卦彖辞)的来去自如,正似故事中的第一流剑客的境域。
揠苗助长难入道
故事
在战国时代,孟子讲了一段读来有趣且意义深远的事迹,他说:
有一个宋国的人,因为担忧他的禾苗老是长不大,便将它们一棵棵都拔高一些,然后累得精疲力竭回家,告诉家里的人说:
“今天累坏了,因为我去田里帮助那些禾苗长高了些。”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结果发现田里的禾苗,已经全部枯萎了。
啊!现在天下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能够不像宋人这样帮助禾苗长高的,实在太少了。
凡事认为没有用处而放弃不做的人,就像那不肯除草的懒人一样。
而急着要帮助禾苗长大的人,就像那把禾苗拔高的傻人一样,不仅对它们没有益处,还反而害了它们呢!
启示
一、本故事则记载于儒家一书《孟子·公孙丑》。
昔日孟子对其学生公孙丑,说明不动心、养气的口诀,而借“揠苗助长”来比喻。
一般人认为“养气”没有好处,便放弃不管的,好比是不肯除草养苗的懒汉。
而知道“养气”的好处,都急着帮它长大,就好比是拔起稻苗的傻瓜;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
其实这两种皆失其道、失其中、失其自然。
故孔子日: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
盖孔子认为智、贤、愚、不肖四者,因不合中道,不合自然,故患了“过与不及”的毛病,终无法达到将真理传扬天下。
从前有一回,子贡问:“师与商也谁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与犹不及。”(《论语·先进篇》)是孔子七十二门人之中的“过与不及”。
所以孔子才感叹地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又“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篇》)是孔子借用种而不开花,等于白种;开花而不结果,等于前功尽弃。
恰似故事中的“拔苗助长”难人道矣。
二、又老子《道德经》倡导,顺乎天理自然,故言:“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又“跛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老子本章首论:“跛者不立,跨者不行”,而所以言“跂”者,但知好高,出人一头,故举踵而立,殊不知立之不久也。
盖站立有站立之常道,依常道行之,才能持久。
假如反乎自然,以跛立,而提高身度时,是难以耐久的。
而跨者,但知要强先出人一步,故阔步而行,殊不知行之不能长。
因行有行之常道,违反常道,乖乎自然,是难以走远的。
易理
一、过与不及皆非中道,皆非自然,《周易》以小过卦、大过卦,二卦来比喻违反天地自然之道。
更甚的是大过卦及大壮卦两卦。就因为太过、太壮,故周公于卦、爻辞上,则以中道、刚柔、宽猛,取得平衡。
故以大过卦之初、二、四爻,皆不过、不及,恰到好处,为刚柔并兼;而以三、五、六爻,皆因过刚、过柔,而系以凶、咎、悔、吝。
又大壮卦以二、四、五爻,皆因刚柔平衡,而系以吉、利、善、美。
故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易大传》),乃把握了《周易》十七卦随卦,彖辞:“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的妙诀,故能得养气、不动心,而循乎自然之道。此其一也。
二、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周易》恒卦初六曰:“浚恒,贞凶,无攸利。”即是明证。
文王、周公以恒卦,论恒心、恒产、久成、久照。其内外卦卦象,为长男与长女,雷风相薄,本有阴阳合德之道。
然因初六居巽卦之下,刚开始时,便急于以求华美的衣服、丰盛的鱼肉、深奥的变化之道,这种以舍本、求末的求学法,已违反恒道。
终究不能与天、人、事、物、道等达到契合的。
推之在学易、研道、参悟玄理的旅途中,也不能一蹴可几,躐等而学。而应顺乎天地自然之序,渐而上进。
诚如五十三卦中的渐卦,彖曰:“渐,渐进也,女归吉也。”乃是女子循序渐进z要。
“进得位,往有功也”,是即人生在世,由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盛年、老年、到晚年之中,皆能本乎素位而行,建功立德成德为行。
“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是就世界、国家、治国、平天下,由修之于乡、修之于县市、修之于省、修之于国、到修于天下,其德乃普,即是安邦定国之要。
“止而巽,动不穷也”,是就历代诸圣,灯灯相传,周乎万物,道济天下,生生不息,合乎以道化天下,以德普天下的理想。
明乎此,则知宇宙、天地间人事物的衍化、进退,皆应本乎无妄卦当中“动以天理”、“二六时中”之合时应命之理矣……愚公移山体中孚
故事
从前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大智若愚”的愚公,处于太行、王屋二山,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刃。
本冀州之南、洛阳之北,在这北山之地,有一位愚公,以一个年将九十岁的老翁,竟发心要移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当时的河曲智叟笑他,不自量力。
曰:“汝之不慧,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却拍拍胸膛,勇敢地答道:“这您就固执不通了,我虽然会死,但我有儿子、孙子啊!而我的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啊!这样子子孙孙的相传下去,人是愈来愈多,而这两座山始终只是两座山,不会增加的;这还怕无法将之锄平吗?”
说得那笑他的智叟无言以对,腼腆地走开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阳,天陇断焉。
愚公最后终于完成了宿愿,给世人留下了一则“诚之所至,金石为开”的典故。
启示
一、愚公移山的原由:
在远古时期,在自然科学很不发达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崇祀鬼神、巫师、及卜筮之流行,逐渐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祗体系。
道家所追求的是“不死”和“成仙”。仙境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他们认为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天下名山都有神仙居住。
雄、秀、险、奇、幽的王屋山,正是想像中的人间仙境,自然也就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
在王屋山韵诸多历史传说中,年代较早的是黄帝祈天的故事。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不克,乃于王屋山天坛顶筑坛求天,以求破蚩尤之策。上帝便命西王母降于天坛,召来东海青童君和九天玄女,授帝以“丹经”、“阴符册”,遂击败蚩尤,天下一统,海内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