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了自创一套训练士卒的武功,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周世宗死后,其子即皇帝位,周恭帝时仅7岁。赵匡胤和其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一天夜里,赵匡胤梦见自己抱着一个煌煌大钟,这个大钟不仅可以发射火炮箭,而且和自己独创的三十二势长拳配合,形成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钟战阵。依靠这个战阵,他荣立无数战功,可是等他带着神钟回到后周朝廷面见周恭帝时,神钟却突然消失了。
梦醒后,他找来弟弟赵光义问及此梦究竟有什么预兆,赵光义慷慨陈词,哥哥,这是你要做皇帝的预兆,煌煌大钟,寓意国家神器,既然你梦到神钟,说明兄长是可以匡扶天下的明主,请兄长择机兵变登基!
赵匡胤高兴地说,谢谢弟弟夸奖,如果能够借弟弟吉言兵变登基,不仅是我赵家可以光宗耀祖的幸事,也是天下子民可以享受安定太平日子福祉的众望所归。只是这煌煌大钟绝不是空穴来风,我希望弟弟可以代为操劳绞尽脑汁,争取将我梦中的神钟贬为现实,这不仅是我们可以赖以定国安邦的神圣标志,也是可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扫除六合平定天下的威武神器。
赵光义抱拳承诺,弟弟一定竭尽所能尽快将神钟造成。
之后赵光义召集天下工匠终于依照哥哥赵匡胤梦中的记忆,铸造出了神钟。这个神钟由青铜材料造成,威武无比,真的远攻近守,不仅可以不用人工操作自动行走,而且里面安装着机关,可以从任何一个瞭望口四面八方连弩发射可以攻击敌军的炮火和弓箭。赵匡胤看到弟弟果然将神钟造成,而且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让敌军望风而逃。于是亲自给神钟命名为天赐神钟。
天赐神钟既然已经铸造成功,而且在战场上运用自如,真的有如神助。赵匡胤便和弟弟赵光义说,机会已经成熟,我们可以自立门户了!
赵光义赞赏有加地说,哥哥是我们赵家的骄傲,我们赵家从此就可以光宗耀祖彪炳史册扬名立万了!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赵匡胤用计夺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开国皇帝之时,正是重重矛盾交加之际,赵匡胤胸有成竹,勇敢地面对各种矛盾。
为了防止后周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他采取安抚策略,让周世宗的符皇后、刚做不几天皇帝的孩子柴宗训迁往西宫,进行封赏,命令有关人员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对后周文武大臣仍旧留用;对拥护他称帝有功的人予以重赏: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锋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赐皇弟赵匡义为殿前虞侯,改名光义。
赵匡胤对有功人员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大加封赏,二是防范他们居功自傲。一位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立了战功、现为京城巡检官的王彦升,半夜三更到宰相王溥家胡闹。王溥系后周留用官员,王彦升没把他放在眼里。第二天,王溥向赵匡胤反映了此事,赵匡胤毫不留情,撤了王彦升的职,使后周留用的大臣很受感动,从心里拥护这位宋朝开国皇帝了。
对于不愿归顺宋朝的几个节度使,赵匡胤不慌不忙,一个个把他们制伏。
赵匡胤为了了解民间实情,经常微服私访。赵普劝他小心,防止大臣生变。赵匡胤说:“这些重臣,都与朕故交,不致生变,卿不用多虑。“赵普说:“臣不是疑虑这些人不忠,而是看他们不是帅才,难以统率部下。一旦军中有人胁迫他们谋反,恐怕不得不听啊!“
这句话说到赵匡胤的心里,他也担心将来发生这件事。赵普建议他把一切权力都归自己,赵匡胤暗暗点头。
第二年秋天,太祖赵匡胤召赵普入殿推心置腹谈话。他说:“自唐(后唐)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不止,百姓遭殃,是什么原因?我拟平息兵患,定出长治久安计策,你看应怎么办?“
赵普说:“唐以来战乱不止的原因,是地方权势太大、君弱臣强。陛下要寻治国之计,只要削夺节镇之权,将地方精兵归于中央,天下则必然安宁......“
赵匡胤原来也有这种想法,与赵普不谋而合,于是想出一条既文明又能达到目的的计策。
一天,赵匡胤让有司在偏殿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锋等结义兄弟。酒宴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逐渐达到高潮。赵匡胤说:“我能有今天,全仰仗诸位鼎力相助,你们功德无量,我心中有数。可是,做皇帝太难了,一年多来,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啊!“
众人听皇上的头半截话时,都很高兴,听后半截话时,觉得有点不对。石守信问道:“陛下现在还忧虑什么呢?“赵匡胤说:“我与你们都是故交,话就直说了。这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呢?“
大家一听,慌忙离席叩头。石守信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有二心。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没有异心呢?如果有人把皇上的袍子穿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
这一席话,竟把石守信等人吓哭了,让皇上指示一条出路。赵匡胤说:“人生短暂,转瞬即过。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做官,买上好宅好地,为子孙后代立下不动之产业。再多买些歌女,每日饮酒作乐,平平安安过好后半辈子,君臣之间,两相无猜,岂不更好?“
众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连忙拜谢。大家接着喝酒,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酒宴。
次日,这些将帅们一起上表称病,不能入朝。赵匡胤很高兴,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全部兵权集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又把禁卫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部分,与殿前司统称“三衙“,任命资历浅的低级军官为三衙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扫除了历代禁卫军专横跋扈的风气。赵匡胤维系统治的第一步措施顺利实现,第二步是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第三步是灭掉五代十国中尚未归顺大宋的几个小国,最终目的是统一中国。
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这些措施结束了唐朝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贫积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