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战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在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25岁之时,郭威即位,赵匡胤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父亲的庇护,成为禁军的一名军官。
而这时的柴荣,拜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但朝中多有大臣不从。
中国自古以来,皇帝继承从未有过传给内侄,虽然此时郭威二子以丧,但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都是即位的人选。
在众大臣中枢密使王峻和柴荣矛盾最大,以至于广顺三年正月来朝,都不能在京师停留。
而此时的赵匡胤毅然决定投效柴荣,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重大的政治选择。
谁也不知道此时的柴荣,几年之后会成为五代史上最出色的皇帝,而更没有人知道,这个25岁的下级军官,将会是建立三百年大宋王朝的开国君王。
高平之战之后,赵匡胤逐渐成为柴荣第一爱将,但资力尚浅。
在955年,赵匡胤29岁的时候,周世宗柴荣下令征讨南唐,赵匡胤担任侍卫都指挥使,可是看出柴荣此时何等信任赵匡胤,但是,也可以看出在柴荣心中,此时的赵匡胤不过是忠心耿耿,而且勇猛过人,至于有没有大将之才,还并不为人了解。
南唐将领皇甫晖率领八万人拒守清流关,皇甫晖为五代名将,众将多次进攻无功。
此时赵匡胤得故人赵普献计,可从小路绕到清流关后,截断敌军粮道。
作为侍卫指挥使的赵匡胤本来可以安稳的守卫好皇帝,就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毕竟近万人的部队能否成功绕道而不被敌军发现?而绕到之后又能否一鼓作气击败十倍于己的敌军?这些都是个未知数。赵匡胤放弃了稳妥,决定主动请缨,结果皇甫晖大败。两军阵前皇甫晖提议,双方列阵决战,太祖答应。等阵列好之后,赵匡胤拍马上前,一刀劈下皇甫晖,做了个活的,敌军副帅姚凤进攻,又被生擒。
以八千人败十万人,一时之间,赵匡胤成为军中神话。赵匡胤也因此升任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和李重进、张永德一起成为后周军中三巨头,此时的赵匡胤只有三十岁。
历史上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其中的共同点,都是主帅对于形势的精准判断,确实,一个人的成功有一定机遇,但更重要的还是有着敏锐的目光,准确的进行抉择。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柴荣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柴荣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柴荣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赵匡胤自小即胸怀大志,21岁那年,他辞别母亲,持一杆哨棒闯荡天下。其时正是五代十国纷乱之世,赵匡胤凭借着自身的才能而获得(后)周皇帝郭威的赏识,十余年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曾先后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等职掌兵权的要职,凡此种种,均为他日后问鼎天下建立大宋王朝奠定了基础。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训继位。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
历史的年轮就在无休无止的战火硝烟中走到了显德六年,只怕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年对中国历史具有何等的意义?
该年六月,夏日苦炎,(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幼子宗训继承皇位,史称(后)周恭帝。幼主摄国,自然会有一些人想入非非了,赵匡胤也不例外。终于,机会来了。
显德七年元旦,愚蠢的宰相范质等人因镇、定二州谎言北汉与契丹联兵来攻打(后)周,便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带兵北上御敌。其实范质哪里是真心要御敌?他不过是想藉此机铲除赵匡胤,从而达到他自己的政治野心罢了。
——但,如范质者流又岂会是赵匡胤的对手?
赵匡胤驰骋在北上的战马上,意味深长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