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来说,英国对美国的态度公正与否,相比较而言,其意义是微不足道的。而对英国本身而言,也许其重要性则要大得多了。英国是在向一个年轻的国家播种愤恨和反感,而这种愤恨与反感随着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壮大与日俱增。如果英国将会像她的某些作家所企图说服她的那样,发现美国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对手和强大的敌人的话,那么英囡应当感谢那伙作家了,正是他们煽动起了这种对立的情绪和愤懑的敌意。人所共知,由于当今文学的无孔不入的影响,人类的见解和情感是多么受其影响和制约。明火执仗的战斗是短暂的,所造成的创伤也仅是在肉体上的,而豁达大度的人们引以自豪的则是忘怀和谅解。然而笔尖上的诽谤却直刺人的心灵,最高尚的人也会产生旷日持久的怨恨;这种情绪长驻心头,哪怕是最无关紧要的冲突,也会因之产生一种病态的敏感。两个国家之间很少会因为一个公开的行动而产生敌意的,最常见的情况是两国间先前就存在着嫉妒和仇视,就存在着某种进攻态势。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种局面大都是由那伙惟利是图的作家的恶作剧般的发泄所致。这些人为了挣几个不光彩的活命钱,关起门来肆无忌惮地制造并扩散其怨繁荣昌盛。他们无法掩盖这些成就不仅有物质上和区域上的原因,还有精神上的原因:诸如政治上的自由,知识的广泛传播,高尚的道德准则及宗教教义的普及——而所有这些给一个民族的性格注入了力量与:永不枯竭的精神;事实上,众所周知,这一切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富强和繁荣的强大支柱。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对英国的诽谤如此敏感呢?为什么对他们的竭力谩骂我们任凭自己如此受其影响呢?世界上存在着的荣誉与声望决非只有英国人有发言权,整个世界才是判断一个国家声誉好坏的仲裁人;千万双眼睛是一个国家一举一动的见证,而一个困家的荣辱也恰是建立在公众见证的基础之上的。
对我们来说,英国对美国的态度公正与否,相比较而言,其意义是微不足道的。而对英国本身而言,也许其重要性则要大得多了。英国是在向一个年轻的国家播种愤恨和反感,而这种愤恨与反感随着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壮大与日俱增。如果英国将会像她的某些作家所企图说服她的那样,发现美国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对手和强大的敌人的话,那么英囡应当感谢那伙作家了,正是他们煽动起了这种对立的情绪和愤懑的敌意。人所共知,由于当今文学的无孔不入的影响,人类的见解和情感是多么受其影响和制约。明火执仗的战斗是短暂的,所造成的创伤也仅是在肉体上的,而豁达大度的人们引以自豪的则是忘怀和谅解。然而笔尖上的诽谤却直刺人的心灵,最高尚的人也会产生旷日持久的怨恨;这种情绪长驻心头,哪怕是最无关紧要的冲突,也会因之产生一种病态的敏感。两个国家之间很少会因为一个公开的行动而产生敌意的,最常见的情况是两国间先前就存在着嫉妒和仇视,就存在着某种进攻态势。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种局面大都是由那伙惟利是图的作家的恶作剧般的发泄所致。这些人为了挣几个不光彩的活命钱,关起门来肆无忌惮地制造并扩散其怨毒,以期激怒高尚与正直的人们。
我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它恰好适用当前我们这一特殊情况。由于对最穷困的阶层实行教育普及,因而每个美国人都有了文化,这样,美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受报界的绝对控制。
英国任何有关美国的出版物都无一例外地在美国的每个角落流传。无论是英国作家的污蔑,还是英国政治家的无聊讽刺,都不能不使美国人的善良的心受到挫伤,不能不使他们心中增添大量潜在的怨恨。我们也如同英国一样,拥有语言丰富的文学源泉,完全有能力、有义务把这一源泉变成一种亲切、崇高情感的媒介——在这个情感的河流中,我们两国人民能够和衷共济,能够共饮和平、友善的甘泉。然而,如果英国顽固地把这源泉变为痛苦的深渊,那么她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愚蠢追悔莫及。目前,同美国的友情可能一时尚不那么重要,但是这个国家的光辉前程却是不容置疑的。而英国的未来则蒙上了一层阴影,前途未卜。一旦倒楣的日子突然来临,这个世界上最骄傲的帝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反面;在回顾往事时,她会为自己的昏庸而悔恨不迭:一个本应揽入自己怀抱的国家,却被一脚踢开,在她的管辖范围之外所能获得的真正友谊的惟一机会就这样被她葬送掉了。
在英国有一种普遍的印象,那就是美国人对自己的父母之邦怀有敌意。这是那些诡计多端的作家竭力鼓吹的谬论之一。毫无疑问,美国人对英国在政治上有相当的敌对情绪,而且对英国报界的褊狭普遍感到恼火。但总的来说,人们对英国怀有的偏爱也是强烈的。确实,在一段时间里,在合众国的许多地方,人们对英国的偏爱态度达到了某种荒唐的程度。
单单是“英国人”这几个字就是一张通行证,就可以得到每个家庭的信赖和款待。当然同时也往往给那些卑劣的、忘恩负义的家伙带来暂时的便利。整个国家对凡是与英国有关联的事物都怀有某种热情。我们总以一种亲切而又崇敬的神圣感情把她视作我们祖先的故土——我们民族遗址和古代习俗的博物馆——我们父辈历史中圣哲及英雄的出生地和陵园。除了我们自己的祖国,没有第二个国家能使我们为其繁荣而如此欣喜,对其美好的见解如此热切地给予接受;没有第二个国家能使我们的心怀着如此热烈的、同宗同族的跳动对其向而往之。即使在上一次战争中,哪怕只有一丝半点的机会,我们宽宏大度的人民也会乐于表露自己的友好真情。
即使在那种敌对的情势下,他们仍然作出不懈的努力,使未来友谊的火种不至泯灭。
难道这一切就到此为止了吗?难道两国之间有着如此罕见的血缘关系的金色纽带就此断裂了吗?也许这样更好一些:它能使我们抛掉幻想,这幻想会让我们在思想上甘当附庸,会偶尔危及我们真正的利益,阻止我们正常民族自豪感的滋长。然而,与这种家族关系的纽带一刀两断又谈何容易!
当我们离开自己的家园,漂泊得越来越远,为刚愎自用的父亲不领受我们的钟爱而悲痛时,我们还有着比利益更可贵的感情——它比傲慢更能贴近心灵——仍能使我们回首投上遗憾的一瞥。
英国的行为也许在诽谤中伤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目光短浅和失之慎重,但我们的反击也将会是不智之举。我并不是要为自己的国家作匆忙的、激烈的辩护,也不是对她的诽谤者进行最尖锐的抨击——我要提出的是,在我们作家中似乎在广泛流行着一种以牙还牙、反唇相讥以及散布偏见的倾向。我们务必格外警惕此种情绪的蔓延,因为它只能使罪恶加倍,而不能使谬误减少。没有什么比反唇相讥和讽刺挖苦更容易、更诱人了。但这是一种可鄙的、无益的争斗。它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衍生物,是烦躁易怒的表现,而不是被激起的正当的愤慨。如果英国心甘情愿地允许商业上卑鄙的嫉妒和政治上恶意的仇恨去腐蚀其报刊的诚实,去毒化自己公共舆论的源泉,那就让我们记住这个前车之鉴吧。英国也许认为散布谬误观点,激起反感对立的情绪,达到遏制住往国外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并没有这类的企图相奉陪,也没有任何民族嫉妒心要去餍足,因为在英美所对立的问题上,美国是蒸蒸日上的一方,是赢家。因此,反驳可能毫无价值,而只能带来一种怨恨的发泄——仅仅是一种报复心理的满足,况且就连这也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反驳从未在英围得以发表,因此也就没有产生任何后果。但是,这却使我们的作家造成了一种怨声载道和怒火满腔的秉性,从而破坏了我们早期文学的芬芳源流,就在含苞待放的花蕾上插进了荆棘和蒺藜。尤其糟糕的是,这些文章在我们国内发行,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挑起了有害的民族偏见。这最后一个祸害——民族偏见,是尤其要加以摒弃的。我们的国家是完全受民意所左右的,所以应当竭尽全力维护民众思想的纯洁性。知识就是力量,真理就是知识。因此,任何人有意地去宣扬一种偏见,就是蓄意动摇这个国家力量的根基。
文学界人士应在他人之上.做到公正又不偏袒。就其个人来讲,他们属于有独立思想和独立意志的一群,在对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问题上,应当有冷静、不带偏见的判断能力。
从我们与英国关系的特殊性来看,两国间必定存在着比与任何国家都更频繁出现的、棘手和微妙的问题。而这些牵涉极尖锐和最易激动的感情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国家的措施最终还得取决于民众的情绪,因此,要使人们不易察觉的激烈情感或先人为主的偏见得以消除,我们不可操之过急。
既然我们为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异国他乡人开辟了避难所,我们就要公正地接待他们所有的人。我们应当为树立起这样一个国家的榜样而自豪:在这里至少没有民族间的互不相容,而且不仅表现出热情好客的举动,还要表现出发自宽阔胸怀的更为珍贵和更为高尚的礼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族偏见呢?这些偏见大概是一些卉老国家的顽症。由于在原始无知的年代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甚少,人们总是以一种不信任和敌视的态度看待自己疆土以外的国家,种种偏见也就应运而生了。与此相反,我们的国家则始建于一个开明的、富有哲理的时代,那时,世界上不同的居住地区以及人类家庭各种各样的体系都已得到了不倦的研究,并在相互间进行了交流。如果我们不能像抛弃旧时代褊狭的迷信那样抛弃民族偏见,那么我们也就弃绝了自己建国的优势。
但是,首先还是让我们不要受任何愤懑情绪所支配,以免紧闭自己的双眼,对英国人真正美好和亲善的性格视而不见。我们的国家正值青春年少,自然要效法他人。我们务必在最大程度上从欧洲现有的国家中寻找我们的榜样和模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英国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了。英国的宪法精神与我们的极为相似。英国人的风度——他们的智力活动,他们的言论自由——他们对私人生活中关系到最珍视的利益和最神圣的慈善事业的话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都与美国人的脾性不谋而合。事实上,两国人民性格都是卓越超众的。
英国的繁荣昌盛的深厚基础也正是建立在其人民道德情感之上的。尽管她的上层建筑可能会陈旧,或者说,由于滥用而超越了限度,但是这栋大厦肯定存在着基础坚实、材料令人称羡、结构稳固的特点,否则在世界的大风暴中她不能长久地做然屹立。
因此,摒弃一切恼怒的情绪,蔑视对于英国作家狭小气度的报复行为,以毫无偏见、坚定的公正态度谈论英国这个民族,让这些成为我们作家的骄傲。当他们指责我们的一些同胞在羡慕和模仿一切英国的东西时所表现出来的毫无选择的固执态度时,就让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什么是真正值得正面效法的东西吧。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英国当作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本永久性的参考书,在这本书里,记录着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得出的正确论断。当我们避开可能溜进书里的错误及荒谬时,我们就可以从中提取凝聚着实践智慧的金科玉律,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性格更坚强、更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