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我们聚到友谊宾馆的一间客房里。除了我们6个人,被约来的还有赵大年和陈建功。
靠着墙根盘腿坐在地毯上的郑小龙,先代表中心向被邀请来的作者说了一番感谢的话。记得我当时特心虚,不知道自个儿是不是也在感谢之列,目光尽量不和任何人相遇,可房间小周围满是对感谢受之无愧的文坛大腕儿。当我不得不从容地望着房顶时,郑小龙说:“我们中心正在投拍一部50集的室内剧《渴望》,现在已经拍摄过半,估计播出后能引起很大的反响。室内剧是个新品种,多机切换,现场录音,成熟了3天就出一集戏,投资小见效快,观众爱看,关键是要有好故事。今天给大伙找来就是为了拍完了《渴望》,明年后年剧本能续的上。《渴望》是让人哭的,紧跟着呢咱再弄一个让人笑的。就是王朔你们这伙儿攒的《编辑部的故事》。接着咱再弄一部‘言情悬念剧’,就是大年和建功的《皇城根》。中心咬牙跺脚花这笔钱找一牛逼的地方。24小时能拿热水洗澡儿、好饭伺候着,目的就是让诸位高手掏点真活儿。5天,拿出分集的故事梗概来走人。”
“不然的话——房费自理。”中心文学部的主任李晓明一脸坏笑地补充。
“黑!难怪都管你叫李小黑。”朱晓平咬牙切齿地赞美。
一直枕着床头不吭声的王朔笑眯眯地说:“李小明,你刚写了50集的《渴望》,跟我们大家传传经,写室内剧有什么特点。”
“没错,这是单一功。”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李小明。
“说说?”
“说!”
“那我就跟你们这帮坏小子们说说,所谓室内剧就是要求每集戏80%的场景都在摄影棚里。外景只能是些过场戏。因为街上杂音大,同期录音不好控制,而且切换台带不出去,只能单机拍,戏写多了拍摄速度上不去,台词也听不清。得把故事引到屋子里去。主要是靠对话发展情节,所以除了故事丝丝入扣,语言上得有彩儿。一般一集剧本15000字的长度就够,室内剧得两万字才能撑满40分钟。50集《渴望》,每集多写5000字,我等于比平常的剧本多写了25万字,手都写残了,外面游行我都不知道。”李小明“嘿嘿嘿”地笑。
“你甭往外摘自个儿,在座的都不知道有游行的事儿。”
“上午就说到这儿吧。”郑小龙看着表,“吃饭,下午《编辑部的故事》和《皇城根》分摊开练。”
“今儿是第一天,得有酒儿吧?”魏东升走过李小明身边时一脸正气地勒索。
李小明豪爽地“有,自个儿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