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四肢着地到直立行走,换来的是超越了其他所有物种的发展进化速度。然而,这种改变,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比如,为了让身体直立,维持身体的平衡,女性的产道不得不逐渐进化得比祖先更加狭窄。于是,难缠的几率也随之上升。在15世纪以前,难产一直都是育龄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其他四肢着地的灵长类动物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除开一些体弱多病的个体或跟不上自然发展的种族外,它们大多能够顺利完成哺育后代的任务。
除此之外,直立行走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有一处——脊柱作用的改变。
在四肢着地的岁月里,脊柱只是作为支撑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如果说四肢是一个房间的立柱,那么脊柱则是房间的拱顶。稍有建筑常识的人都知道,拱顶的力量,最终会承担到立柱之上,也就是说,脊柱本身承担的身体负担并不大。
然而直立行走改变了这一切——原本的拱顶称为了维持身体平衡,承担身体力量的主体,尽管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它已经变得更加结实牢固,可这并不能改变脊柱是由一块块骨骼经软组织连接而成的基本结构。
而这些软组织所承受的压力,则成为了困扰人类问题的罪魁祸首——比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
这些病症的根源都在软组织的损伤。比如中老年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其病理是这样的:人体的腰椎共有五节。各腰椎之间,有种叫作“髓核”的东西,它柔软且富有弹性,就像弹簧一样,在人体做垂直运动的时候,能够对上下两截脊柱产生缓冲,避免硬性伤害。
通常情况下,髓核是被固定在软骨环当中的,然而当腰椎气血不通的时候,软骨环就会失去原有的弹性变得容易开裂。这时,如果不慎的剧烈运动让软骨环开裂,缺乏束缚的髓核就被释放了出来,挤压到腰腿部神经,让人体产生巨大的疼痛和麻木感。
最让人痛苦的,就是同风湿类似,这种病痛在阴雨潮湿或者较为寒冷的天气中,尤其容易发作。因此,很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都常常会在睡梦中被痛醒,就是因为半夜时分寒冷的天气让本来就被髓核压迫着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脆弱。
腰椎间盘突出通常有两种治疗方法,一是外科手术,另外就是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有很多方法,比如,针灸、推拿、外敷中药、内服中药等。
然而,无论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有一定风险,比如手术、中药汤剂。又或者需专人负责治疗,比如针灸、推拿。
如果是我们自己想要在平日里对这类疾病进行简单的治疗,有没有办法呢?
没错!
就是走路!
当然,这种对关节症状治疗性的走路可不是一般的行走。
除了我们之前说的一些要点外,在做针对诸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类型症状的健走治疗外,还应注意这样几点:
赤脚行走
穿鞋走路对正常人而言问题不大,可对于关节病症患者而言就是个大问题了。因为穿鞋走路时,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需要用到一部分力量去抵消鞋子带来的横向作用。这点力量对于一般人不算什么,可对于软组织受伤的人而言,一点点微薄的力量都可能加剧病情的恶化。也正因此,一般的医生并不建议此类病人做过大的运动。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用健步走的方式去治疗这类疾病。根据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走路的时候不穿鞋,恢复到最自然的状态,那么这部分对软组织有伤害的横向力量就会消失。缓慢的走路,反而会促进病灶周围血液循环,有助于损伤组织的自我修复。
行走环境的选择
因为是赤脚行走,所以在环境选择上应当选择适当的行走平面。太硬的平面比如水泥地面、或者如同石子路面等比较粗糙容易伤到脚掌的平面肯定不行。同时,过于柔软的平面也不适合,因为太软的平面,例如沙发上,或者柔软的被子、床垫都会让脚掌下限,反而会使骨骼承受多余的负重。最理想的表面应该是软硬适中,既不会伤害脚掌,又对身体有足够支撑力的地方。例如瑜伽垫、专业的健走垫等。这些器具在超市或体育用品商店都能买到。
行走的强度控制
针对这类关节性疾病的防治行走,强度一定要控制得当。最理想的是以0.3~0.5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距离不用太长,可以在几张瑜伽垫拼接而成的平面内做圆圈行走。时间也不易过长,每次3~5分钟即可。或者在身体觉得略有不适时立刻停止休息。每天运动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