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写到北静王参与秦可卿的葬仪,并接见了贾家诸人等等,在热闹场中更添了几多风光。
然而,北静王作为“现职”郡王,曹雪芹让他来此,做了些什么事呢?我们不妨看看曹雪芹在他的书里是怎样说的: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水溶在轿内,欠身 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哪一位是衔宝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接着,在北静王问及贾宝玉的一段原文之上,有畸笏叟的一段眉评如下:
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
紧接在这些原文后面的,是北静王和贾家诸人的对话,这里不再引用抄录。
经“畸笏叟”的点拨,我体会到:北静王和贾家诸人的会见,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和北静王”相见瞬间相互内心感受的描写,突出了贾宝玉——独特的“正文中之正人”。但说的那些话,也确实是 “闲笔”,差不多全都是些“官场客套”。曹雪芹让北静王亲自来路祭,除了抬出“书中正人”贾宝玉和“官场客套”之外,在文章的内涵方面,曹雪芹是否还借其“别有所指”呢?曹雪芹给北静王起 了一个名字“水溶”。在日常生活里,经常碰到的,什么东西可以“水溶”,那自然首推“咸盐”。曹雪芹已经点出:北静王的那些话,是“闲言(成盐的谐音)”,意思是让读者不必注意那些话。北静 王的那些话既然没有意义,曹雪芹又何必让他出场呢?如果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北静王的话,虽然没有什么重要作用,但描述北静王这一人物的出身、形象、行动等等的文字,却是有其“隐意”的 ,是有意安排的。那些文字,就是本文开始大段引用的那些文字。那些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我认为曹雪芹在那些文字里,至少“隐”写了两个问题:
(1)原文:
(北静王)近闻宁国公冢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
这段原文说明:北静王和秦可卿彼此祖父之间的“相与之情”是“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本来就是“一家子兄弟俩”,自不应当以外姓人看待。是一家人,秦可卿就是“皇族”,当然不姓秦 。这里是从《红楼梦》的正文里,有意标明秦可卿出身的高贵,并非出身“养生堂者流”的一段文字。原文中“未以异姓相视”一句,容易被读者误以为他们“本是异姓”,产生错解,所以,当高锷 、程伟元在理解了曹雪芹的本意之后,《程乙本》上的这句话就被取消了。
不过,如果历史上的秦可卿其人,确是雍正的“八弟”或者“九弟”的“女儿”的话,则“未以异姓相视”又是对的。因为雍正的“八弟”、“九弟”曾被雍正加以恶名,给予“出籍”了的,他们 自然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了。
“不以王位自居”这句话,在话面上,曹雪芹是让读者感到秦可卿的品位,比不上北静王的“郡王品位”高。但读者如果略加思索,就会明白,曹雪芹在此,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因为东、西 、南三郡王也参与了“送殡”活动,他们并没有“不以王位自居”啊。故而,秦可卿葬仪的规格,仍必须和“郡王”的品位相当。所以,在秦可卿问题上,曹雪芹一方面说秦可卿的品位如何低;另一 方面,他又希望读者能理解他对秦可卿的高品位的“隐写”,两面都要照顾到,当然是很不容易的。(2)原文:
自己五更入朝,公事已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书中原文说到北静王入朝办公,即影射到太监戴权来宁府宣旨等等。因拙文<《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析>已详细地分析了书中相关之意,在此不再赘述。
书中原文均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