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帽缨”相救
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
——《十善业道经》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之后,班师回朝,在宫内大摆筵席。楚庄王下令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了傍晚,酒兴还都未尽,楚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之后,楚庄王让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都吹灭了。这时有人趁机扯了下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并对楚庄王说明了原委后,请求楚庄王在重新点燃蜡烛后查出这个断了帽缨的大臣后处治他。
楚庄王听后,考虑再三,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再点燃蜡烛的时候,就再也查不出谁是非礼者了。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
楚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地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后来的一次战役中,楚庄王陷入了敌人的重围,一位将军拼死相救,正是那位被王妃扯断了帽缨的大臣。
故事启示
文中楚庄王听了爱妃许姬叙述之后,他的内心或多或少是有一些不满意的,他完全可以速命仆人点燃蜡烛,抓出这个大臣并处罚之,一解心中怒气。可是,楚庄王并没有这样做。楚庄王认为这也许就是酒后失礼。就算是这个功臣故意而为之,一方面,为了这件事要了功臣的性命,那爱国将士必会心寒,怎么还会为楚国鞠躬尽瘁呢?另一方面,让众功臣知道爱妃许姬被非礼之事,对爱妃许姬又有什么好处呢?楚庄王随后命众功臣摘下帽缨,此事不了了之。
作为爱妃许姬是一位明辨事理的人。在听过楚庄王的一番话之后,认同了楚庄王的做法:“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要留有余地。”作为功臣,他是心知肚明的,虽然当时无以言表,但是楚庄王的言行已经深深打动了他,更激增了功臣的一腔爱国热情,并愿意为国而战,为王而终。
其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许有一些人有不得体的言谈举止,面对他人的“冒犯”,我们要适时适宜地教育之。然而教育绝不是要把这一个人推上尴尬境地、推上绝路,恰恰相反,教育是要给他人指明出路,唯有此,这个人才有机会积极改正错误。
训练员工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事情,也给他责任。
——台电董事长王忠谋
)第二节 把猴子给下属
一个经理正走在大厅时,这时他看见一个下属A迎面而来。
两人碰面时,A打招呼道:“早上好。顺便问一下,我们出了个问题。你看……”
经理说:“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让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然后他就和下属各自走开了。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员工就把猴子交给了经理,经理也在莫名其妙中把员工的猴子背在了自己的身上。这个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可能连经理自己都没有搞明白。
为了经理不会忘记这件事,以后下属会将头探进经理办公室,欢快地询问道:“怎么样了?”这时候员工就开始监督经理了。
你的管理中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你是否也在经常抱怨下属把猴子都放到了自己的身上?你是否经常想摆脱这种现状而又始终摆脱不了,反而更受其害?
实际上,要想摆脱员工抛出的猴子,首先要明白猴子是什么,知道什么是猴子,你才能有效地管理它。
所谓猴子,实际上并不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责任。“责任”这个词太宽泛,不容易准确定位,也因此很多管理者无法有效管理下属的猴子。
故事启示
关于猴子最精确的定义是:“双方交谈的下一步。”也就是说,经理和员工谈话,谈完话,双方都同意的下一步工作是什么,由谁做,这就是猴子。
回到前面的小场景,经理和员工A谈完话,经理说:“让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这就是“双方交谈的下一步”,这就是下属的猴子,经理和员工谈完之后,双方明确下一步是由“经理考虑一下再通知员工”,那么,显然,猴子就跑到了经理身上。
明确了猴子的定义,经理在管理下属的猴子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备而战了。比如说,当下属想请经理帮忙出主意的时候,经理不必急于答应,可以问下属几个问题:“这个事情的目标是什么?”“现状如何?”“为了达成目标,你做了哪些可行性方案?”“你准备什么时间开始实施这些方案?”“你下定决心了吗?”
如果下属没有回答出上述问题,那么请下属回去考虑清楚了,再来探讨。如果员工在经理的启发下,回答出了上述问题,那么员工就具备了行动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时候,经理只要鼓励员工去做就好了。适当的时候,对员工的表现进行一个反馈,鼓励一下员工。
作为经理,千万要忍住,不要急于告诉员工答案。当你告诉员工该怎么做,该分几步做的时候,解决方案并不是员工的,而是经理的,那么在事情出了问题,或者走不下去的时候,员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借口,推脱责任:“这是经理让我这么干的。”“现在事情做成这个样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还是得经理出面。”
所以,经理和员工交谈的时候,经理要注意“双方交谈的下一步”,把“交给我,我考虑考虑”这些话变成“你是怎么考虑的?”“你打算怎么做?”“你有什么困难?”这些问题,来启发员工思考。有时候,员工在沟通之前没有想清楚,在经理的启发下,他们很快就会理清思路,找到答案。也有时候,员工自己有了成熟的思路,但是为了不承担责任,自己不决策,找到经理,让经理决策,这时候,经理不要被员工迷惑,还是要通过提问,让员工说出答案,把决策权还给员工。
爱护学生,就是爱护未来。
——谈家桢
)第三节 表演大师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故事启示
做事先做人。所谓大师,并不仅仅是在学术专业上取得瞩目成就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伟大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怀。故事中的表演大师不但艺术造诣上能力非凡,而且对教育弟子也独具一格,明白要保护弟子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比一下,有多少老师是为教育而教育,又有多少老师是为学生而教育呢?
在企业里,公司新进来的员工,通常都是满腔热血,他们时常会针对公司的部分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或者认识不够,从而看法难免偏颇。作为公司的领导,即使你知道你的员工好心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但最好不要直接指出来,而应该谦虚地接受并感谢他,以后再寻找机会婉转地让他明白真相,否则很容易挫伤新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你说话的态度和方法让对方生气,对方就会和你对立,拒绝接受你所说的事实。假如新职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可能以后他再也不敢提出意见。
优秀的管理者是不会扼杀新员工于摇篮之中。在员工犯错的情况下,一味地责怪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是需要鼓励的,有鼓励才能产生动力。希望管理者都能以一颗宽容、善解人意的心来对待他的员工。对待年轻人,除了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外,宽容和仁慈的爱心也是令他们走上人生成功之路的方法之一。
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奋斗。
——爱默生
)第四节 不怕碰钉子的人
一天,日本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携一名下属共赴晚宴。由于公司业务需要租用一个船坞,所以他们在赴宴途中顺路去一个港口咨询有关事宜。
当时港口已经下班了,只有几个工人在边抽烟边聊天。下属下车微笑着问道:“请问哪位能告诉我该跟谁谈租船坞的事儿?”可那些工人谁也不理他。他再问时,有个人恼怒地答道:“没有空余的船坞了!”但这位下属还是接着问:“那什么时候能租到呢?租金是多少?”那些人都觉得这个人太不知趣了,先是瞪他,后来就继续聊天,当他不存在。
可这位下属却毫不气馁,向他们讨烟抽。可能是出于礼貌,有个人给了他一支,他接过烟,在说“谢谢”的同时拍了拍那人的肩膀。他又向另一个工人借火,并在点烟时拍了拍那人的手。
这位下属以借烟为话题终于拉近了与工人们的距离。他说:“我女儿总是劝我戒烟,她从老师那儿知道吸烟可能诱发癌症。”工人们纷纷点头,因为他们的家人也都有类似的担心。
后来,一位工人终于告诉这位下属:“要想在这儿租船坞,只能先在港口租一条船并把船坞包括进去。”接下来,他又从工人们那儿获取了足够的信息,并因此赢得了董事长的奖赏。
故事启示
在一般人看来,当这位下属问完第一句话而被拒绝时,这件事就没有什么希望了。而这位下属并没有放弃,他忍受住了种种冷淡和不友好,以勇气、智慧和执著,终于达到了目的。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失败、碰钉子都是常常遇到的事情。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胜负。纵观全球商界,哪个成功企业没有执著的精神呢?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感到迷茫: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何方?怎样才能在雾气弥漫的道路中点燃前进的启明灯?
其实,成功的机会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对等的。从刚出生的时候开始算起,同样的哭声说明了同样的起跑线,要想在以后进取的征途中做一名强者,唯有一步一步地印下自己踏实的脚印,用执著来开路。
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孙子兵法》
)第五节 都是鼋肉惹的祸
春秋时期,郑灵公在位期间,由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辅政。有一天,有人从汉江带回一个大鼋,献给灵公。灵公命屠夫炖肉汤招待朝中官员。这时,公子宋对灵公说:“我每次食指跳动,总要尝到好吃的东西。今天食指跳动了几下,果然又有好东西品尝了,你看灵验不灵验?”
灵公听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的食指跳动灵验不灵验,这一次还得由我决定!”于是,他暗中吩咐屠夫,如此这般,屠夫心领神会,含笑而下。到了品尝鼋肉的时刻,郑灵公命令诸臣按官职大小,依次坐定。公子宋位居第一,洋洋自得,等着品尝。郑灵公却突然宣布,今天赏赐从最下席开始,公子宋变成了最后一个。他明知道这是灵公拿自己开心,又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只好压住火气,耐心等待。大臣们一个个得到了赏赐的鼋羹,纷纷称赞,眼看只剩下公子宋一人了,他眼睁睁地等着屠夫呈上来鼋羹。谁知,这时屠夫向郑灵公报告说,鼋羹没有了。在众臣面前受到如此冷落和戏弄,公子宋真是怒火中烧。目睹公子宋的窘态,郑灵公开心极了,哈哈大笑,指着他说:“我本来是命令遍赐君臣的,谁料想却偏偏少了你一个人的。看来,这是命里注定你不该吃鼋肉啊。你看你的食指跳动要吃好东西的说法哪一点灵验呢?”听了此话,公子宋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灵公捣的鬼啊!为了挽回面子,他这时已完全失去了理智,遂不顾君臣之礼,突然起身走到郑灵公面前,将手探入灵公面前的鼎中,捏了一块鼋肉,放进口中,反唇相讥道:“我现在已经尝到了鼋肉,食指跳动哪一点不灵验呢?”说罢,不辞而别。公子宋的言行,深深激怒了郑灵公,他当着众臣的面,愤愤地说:“宋也太无礼,他眼中还有我这个君主吗?难道郑国就没有刀斧能砍掉他的脑袋不成?”众臣吓得纷纷跪倒在地,连连规劝,郑灵公仍愤愤不已。一场盛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从此,郑灵公与公子宋结下了仇恨。公子宋因惧怕灵公找借口除掉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发制人,在这一年的秋天派人刺杀了郑灵公。两年之后,郑灵公之弟追查公子宋指染君鼎之罪,将公子宋杀掉,暴尸于朝,尽诛其族。君臣二人因一件小事而反目成仇,最后双方都死于非命,实在令人可惜。
故事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因一时的矛盾,头脑发热,失去理智,酿成惨祸的事实,屡见不鲜。总而言之,恰当的理智,适宜的克制,合适的行动,是做事时智慧的表现。不拘小节不可取。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肯尼斯·吉德在他一本叫《如何使人变得高贵》的书里有这样的话:“暂停一分钟,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你对有些事情兴趣盎然,对另外的事情却漠不关心?你将会知道,世界上任何人都有使他感兴趣的事情,也有让他漠不关心的事情。感兴趣和漠不关心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想想,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小不忍则乱大谋,说明了失去理智的危害。理智地对待一切事物,是大智的表现。”
《孙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是说,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人死了就再也无法复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是否理智地处理事情,有时就成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
授权并信任才是有效的授权之道。
——管理专家柯维
)第六节 冯唐论将
汉文帝与老将冯唐谈论用将之道。汉文帝感慨地说:“我为什么得不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作将军呢?否则,我还会担忧匈奴的事情吗?”冯唐回答说:“即使陛下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也不一定懂得用呀!”文帝一听转身就走,很生气。
不久匈奴入侵,在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大肆掠夺,朝廷因此将该郡郡守魏尚下狱,准备处理。
事后,文帝忍不住又问冯唐:“你凭什么说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