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吹嘘须有度
风度的准确定义就是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话。
——斯威夫特
一次,小郝约了几个朋友到家里聚餐,这些朋友彼此都很熟悉。小郝约他们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排解一下朋友小苏的苦闷,帮他早日摆脱目前的心情。
小苏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自己的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迫,他实在痛苦极了。
邀请来的朋友平时来往就多,关系不错,大家也都知道小苏目前的遭遇,所以都抱着与小郝一样的心情来参加这次聚会。在聚会中,大家都想方设法寻找开心的话题,制造快乐的气氛,也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的小吴因为目前手气很好,炒股连连得手,发了不少财。得意容易忘形,几杯酒下肚,小吴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炒股“心经”和花钱功夫了,表露出来的小人得意的神情,连小郝看了都有些不舒服。
小苏听着小吴的话,低头不语,脸色灰暗,非常难看。小吴借着酒劲,越说越兴奋,有点忘乎所以,别人给他眼色,旁边的人用脚踹他,他都没有反应过来,有朋友想岔开话题,都被他挡到了回去。小苏越听越不是滋味,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实在耐不住了,猛喝了一杯酒,起身向小郝和大家告辞,也不等大家回应,就离席而去。主人赶紧追送他出去,在巷口,小苏愤愤地说:“老吴会炒股,也不必那么神气地吹嘘自己啊!”
小郝非常理解小苏的心情,因为多年前他也遇到过眼前的情景。当时他也因为生意连连受挫,内心极度苦闷,而正春风得意的亲戚却在他面前大肆吹嘘他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就如同用针刺自己的心脏一般,说有多难受就有多难受。他深有体会,所以就组织了这次聚会,却因小吴的借酒吹嘘,不但扫了大家聚会的兴致,而且更加深了小苏的痛苦,结果适得其反。
故事启示
人生得意须尽欢,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因此当我们与别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切记不要在失意的朋友面前谈论你的得意。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钦佩的目光,更可以对路边的陌生人谈,让人把你当成神经病,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经过的人才知道。不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这不仅是道德上的考虑,也是人际关系上的考虑。不过有一点你必须注意,就算在座没有正失意的人,但总也有景况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还是有可能让他们起反感的。人总是有嫉妒心的,这一点你必须承认。你说得口沫横飞,满面红光,殊不知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不管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恨手段对你造成多大的损失,至少这是你人际关系上的危机,对你绝对是没有好处的。
好朋友相见,应多谈对方关心和得意的事,竭尽所能地安慰失意的朋友,帮其早日脱离痛苦的心境。一番话,既能增强彼此间的认同感,也能增加彼此的感情。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英国谚语
)第二节 点灯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村民们在漆黑的街道上络绎不绝地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
“瞎子过来了。”
“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
“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
“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不小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佛也会看到我的。”
故事启示
故事中的盲人,不论他出于什么目的,但他确实为他人送去了一点光明,在漆黑的夜里为人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是多么的无私!
这正如家人一样,彼此之间相互付出却从不记回报,是无私的。家人是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和爱护的,而我国又是一个注重家教礼仪的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大多人永远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把家庭看作是自己奋斗的力量来源和最终目标。
我们对家庭付出的经历和投入的感情是无法计量,呈几何增长的。家,寄托着我们太多美好的祝愿和希望。但是,如果一个人对家人都不懂得去关心爱护,不为之付出,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同样,这样的一个人他又怎么会在工作中去团结同事,关心他人呢?其结果往往使自己的处境内忧外患,事业举步维艰,家庭貌合神离。
在没有家庭的支持下,我们又有什么动力在外打拼奋斗,即使是取得了小的成功,你这又是为了什么,我们也就失去了人生最终要的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越来越没有动力,越来越迷茫,不知所措。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为一个家奋斗,是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美好、幸福;而家也是你我在外辛苦奔波了一天后,可以得到片刻舒服、安心的避风港。
慷慨助家,为家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照亮家人,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知道他自己尊严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席勒
)第三节 钢琴家与鞋匠
德国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应一位素不相识的富翁的邀请,前去参加他的一个宴会。宴会中,富翁请钢琴家为大家演奏一曲,钢琴家勉强弹了一曲。
后来,钢琴家得知富翁是一个暴发户,以前是一个皮鞋匠。
一次,钢琴家也举行宴会,他邀请了一些名流,还邀请了暴发户和上次在他家参加的一些阔少和小姐们。饭后,钢琴家捧出一双破旧的皮靴,让暴发户为他补补。
暴发户不解,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钢琴家说:“我是钢琴家,你是皮鞋匠。上次我在你家的时候,你让我拿出我的看家本领。这次你到我家来了,你难道不愿意让大家欣赏一下你的看家本领吗?”
故事启示
在与朋友相处时,无论远近,有时我们都会请求朋友帮忙,而所托之事中有些是我们不能或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办到,还有些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不愿意的事,朋友是否也会介意,自己的拜托是否会给朋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我们请求朋友帮忙做些事情时,要详细地询问朋友是否愿意,是否会给朋友造成不便,如果存在这些情况,我们就不要继续勉强朋友,否则会使朋友感到反感,影响两人的友谊,是得不偿失的。
不要让故事中发生在钢琴家和鞋匠之间的事,在自己和朋友之间再次上演,这样会使双方都不愉快。朋友是需要我们加倍关心的,只有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让对方了解到他在你心里的重要地位,才会使你们的友谊走得更远、更稳定。
让别人做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时,一定不要强求。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一想,自己假如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比别人更难堪。古训不可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的才能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值越小。
——列夫·托尔斯泰
)第四节 给予与付出
一个犹太人的孤儿院遭到了飞机的袭击,一颗炸弹扔进了这个孤儿院,几个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员被当场炸死,还有几个孩子受了伤。其中有一个小女孩伤得很重,伤口在不停地流血。
然而感到庆幸的是,没过多久,一个外国援助医疗小组来到了这里。小组只有两个人,一个女医生,一个女护士。
女医生马上对那个小女孩进行抢救,但在救援的过程中出了一点麻烦,因为小女孩失血过多,需要输血,但是她们带来的不多的医疗用品中没有可供使用的血浆。于是,医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在场的人的身上,她给所有的人验了血,终于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血型和这个小女孩是一样的。可是,又出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这个医生和护士都不懂本地区的语言,而在场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只听得懂母语。
无奈之下,女医生只好用自己会的母语加上一大堆的手势告诉那几个孩子:“你们的朋友伤得很重,她流了很多血,需要血,而你们的血型与她的吻合,你们愿意给她献血吗?”孩子们呆呆地站在那儿,好像明白了她的意思,但眼里却藏着一丝恐惧。
他们没有人吭声,没有人举手表示自己愿意献血!这一切出乎女医生的意料之外,她一下子愣在了那儿,没了主意,为什么他们不肯献血来救自己的朋友呢?难道这些孩子没有听懂我的话吗?
忽然,一个孩子慢慢地举起了他的小手,但是刚刚举到一半却又放下了,好一会儿又举了起来,再也没有放下!
医生很高兴,马上把小男孩带到里屋,让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着躺在床上,看着自己细小的胳膊被针管慢慢地插入,看着自己的血液一点点地被抽走,眼泪忍不住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见此情形,女医生慌了,忙问他是不是感到很疼,他摇了摇头。但眼泪还是一个劲地往下流。医生开始感到手足无措,因为她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但是问题出在哪儿呢?
关键时候,一个地方护士赶到了这个孤儿院。女医生把情况告诉了地方护士。地方护士来到孩子身边,俯下身子和孩子交谈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
原来,那些孩子都误解了女医生的话,以为要救那个小女孩就必须抽光身上的血。一想到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死去,所以小男孩才哭了出来!医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没有人自愿出来献血了。但她还是有一点搞不懂:“既然以为献过血之后就要死了,为什么他还自愿出来献血呢?”医生问那个地方护士。
于是护士用母语问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没有丝毫犹豫,回答得很干脆:“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故事启示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情况,在某某饭店的某张酒桌上某个人搂着一个人,向在座的其他人介绍:“这是我一哥们,关系老铁了,以后有什么事大家多关照啊!”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听到类似的话时就会在想:“当你真正遇到困难时,刚才放如此豪言的哥们是否会真的无条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呢?”
现如今,社会在飞速变化,人也跟着在变;我有时在想“是这社会变得太快,还是我已经跟不上它的步调了,让我无所适从”。现在,两个人做朋友不再像原来那么单纯了,交朋友的动机也变得那么“现实”;能帮到我的,有能力的就愿意做朋友,与人做朋友更多的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回报,很少有人会为朋友主动付出,慷慨解囊。
故事中发生的那一幕,值得我们去深思其中的含义;而当小男孩讲出“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时,给予了我们深深的触动。一位年幼的小男孩都可以在危难关头对自己的朋友施以援手,他勇敢地迈出了别人不敢迈出的一步;而我们,作为一名受过更高思想技能教育,懂得更多事理的成年人,能否也毫不犹豫地像小男孩一样为朋友挺身而出呢?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太多,太“社会化”了,很难做到。
朋友是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朋友给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广泛深远的,对朋友我们不要只知道一味地索要什么,应该主动地为朋友付出,关心你身边的朋友,维护你们的友谊。
友谊需要给予帮助,当你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手,给别人以帮助,哪怕是微薄之力,也许就能为自己赢得朋友,赢得友谊。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第五节 龚万巷的故事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故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