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村一共大约有五十多户人家,其中陈姓的占80%,姓齐的占20%。村南头的山坡上大多数是姓齐的人家。村北面是姓陈的人家。
静轩记得小时候,大多数人家都住在村子的中央,后来慢慢的都往村子的北面迁,因为靠通往外村的路,交通便利。所以村子的中央基本没了人居住。没人居住后,用石头盖起的一些老房子渐渐成了荒屋,院子里长满了各种植物,在荒屋的窗户及门还有各种植物间爬满了蜘蛛网,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后来村子里的人都有砖盖房子了,里外的用水泥,比以前用石头盖的密封性强多了。可是静轩老爹住的房子还是用石头盖的。那年,静轩给老爹的二万,本想让他用这钱重新整一下老房子,老爹一是嫌麻烦,人手不好找;二是后来,东北的二哥又想把老爹和娘接去东北过,可是在想走的时候,娘的病又厉害了,所以没去成。静轩不常回家,大哥又忙,整理房子的事,也没办成。
每当回家时,静轩看到房子里,老爹用黄泥补的一道一道,有的地方还有下雨的渗漏的痕迹,静轩心里总是一阵酸酸的。婆婆和老A总说静轩对娘照顾太多,可是静轩却觉得自己对娘做的太少,她想办的事太多,可是有时却力不从心。对她来说,老爹和娘比爸爸和妈妈亲很多。虽然她只是在娘身边呆了十三年。
静轩记得小时候,村子里,一家四五个孩子的有的是,三个孩子的很普遍。静轩虽然是老爹和娘抱养的,但是也有有户口。所以静轩记得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家里还被罚了70元。算是超生费吧。在那个年代,70元对静轩的老爹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听娘说:静轩从生下来没吃过一口妈妈的奶水,便被送来了。所以从小是喝小米粥长大的。就连这小米粥也是老爹和娘辛辛苦苦挣工份换来的。为了照顾静轩,老爹和娘还要忍受着那时大队长的哟喝和脸色。小米粥里不放糖,静轩也不喝,为了弄着点糖,娘便会在吃饭的时间里,去捡些破烂,换点钱,买点糖给静轩吃,有时实在没钱买,娘就去借。
也有好心的领居正好刚生了孩子,让娘抱静轩去喂奶。二三次后,人家让抱去,娘也不去了。必竟人家的孩子也要吃饭,娘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不愿欠人家太多。更不会让静轩受罪。所以静轩从心里深知,老爹和娘为了把她养大不知受了多少苦,花了多少心血,虽然那年离开时,静轩只有十三岁,但是她始终心里放不下老爹和娘。
老爹家前面住的是大娘家,和老爹是叔辈关系。大娘有四个姑娘一个儿子。儿子最小,排行老四的姑娘和静轩的年纪差不多。大娘属于那种泼辣的人,个子高,脚很大,干活麻利。大爷像静轩的老爹一样,不爱说话,时常嘴里叼着一个黑的发亮的旱烟嘴,中间还挂着一个有年数的旱烟袋。两口子养活五个孩子也不容易。
和村子里其他家一样,孩子多,在孩子小的时候,也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挣的不是钱,都是工分。那时的工分就是一个人的劳动报酬、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的年轻人都只知道挣钱,对于挣工分却很陌生。可是在那个时候,养活孩子可以说全是靠工分。
孩子们长大了,父母也老了。可是日子过的比以前好多了。像大娘家这种姑娘多的家庭,每当农忙的时候,姑娘们便带着女婿来给帮忙。大娘只是做做饭。大娘唯一的儿子因为娶不上媳妇也下了东北。听老爹说:前几年从东北带着个三岁的女儿回来了,说是离了婚。这个孩子也成了大娘扶养,为了挣钱,大娘的儿子再次离家去外地打工。
在家务农,像祖辈的老人一样,只能吃饱饭。所以村子里的年轻劳力只能外出打工,混的好的还能领回媳妇来,混的不好的,只能是挣点钱,回家娶媳妇,或是像静轩的大哥一样,倒插门。再或者像静轩的二哥一样,下东北后,就再也不回来了。
静轩记得以前,在她小时候,老爹和屋前的大爷经常带领着村子里年纪相当的壮劳力去外村或者在本村给人家盖房子,那时都是用石头盖房子。大夏天的,老爹他们顶着烈日,搬着重达几十斤的大石头,黝黑发亮的脊背上流淌着辛劳的汗水。大冬天的时候,老爹他们冒着严寒,继续给人家盖房子,厚实的大手像石头一样硬,还有一道一道冻裂的大口子,看了让人心惊。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用石头盖房子了,用砖。老爹他们年纪也大了,也退伍了,便一心在家种起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在冬天不忙的时候,壮年的劳力便一块去外乡平原地带给人家收白菜,挣点钱。前年静轩回家,听老爹说,村子后面的勇家,勇他爹,被砸在了三轮车底下,当时人就不行了,说是半个头都没了。别人都及时的跳了下来,他却没有。也可能是年纪大的缘故吧,身手不在那么敏捷。勇兄妹六个,勇最大。兄妹六个都没大上学,便外出打工了。可家里必竟还要给男孩子娶媳妇,给姑娘陪嫁妆,日子过的紧巴巴。勇他爹也是不想大冬天的闲着,能挣一点是一点,最后却把老命也搭了进去,为了儿女。听老爹说,最后给干活的主家只给了五千块了了事。
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没了,留下三个还没成家的孩子,负担落在了一个妇女身上,虽然有三个已成家的儿女帮衬着,但是也不如有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在身边。
村子里的儿子们早晚要成家去外村,就是现在,也很少有姑娘愿意嫁到陈山村的。所以村子里要娶媳妇的男人,都要倒插门去外村。必竟不在父母身边,照顾肯定不周。虽然农忙时来帮忙。就像静轩的老爹和娘,虽然有两个儿子,还有静轩,可都不在身边。老爹只能一个人照顾着病倒在床的娘,还要一个人忙活着庄稼。
这就是正个陈山村普遍的现象,也许是闭塞的交通,也许是穷困的条件,也许是祖辈遗留下的对计划生育的漠视,也许是传统的庄稼人的思想,造成了陈山村的这种状况。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悲剧。静轩有时在心里想。
但是就是这个充满悲剧的小山村,是静轩心里始终割舍不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