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漫谈文化丛书”十本中的一本。系列丛书的编者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文学评论》杂志展开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术讨论,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那就是著名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二十年后三人再度合作,“大热天闷在老钱那间十平米的小屋里读书”(卷首陈平原《漫说“漫说文化”》语),推出“漫谈文化”系列,此时钱老师已经退休,另外两位六十上下也该两鬓斑白。时光荏苒,三人再度聚首,其意义已经不全在学术了吧?
这本《父父子子》围绕“人伦”的主题展开,致力于鲁迅研究的钱先生选入了不少周氏兄弟的文章,另外还有胡适、聂绀弩、张爱玲、丰子恺、徐志摩等,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章太炎的《谢本师》也在其列。
文章的选择必然掺杂了编者的个人经验和取舍,钱老师也不例外。有些文章读来并不是十分酣畅,但我想,或许那是时代的距离与隔阂吧?那个人文风流的时代,或许也有着深埋的痛苦与黯然。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我所了解的钱先生就经历坎坷。他父亲身为国民党高官,父亲1949年随蒋迁台,钱理群与母亲留在大陆,历尽艰辛波折,却再未团圆。那时,他只不过是一个十岁的孩子。而钱老师的经历,只是时代的缩影,我不知道,那一代人的身上,究竟背负了多少的悲伤?!抛开政治,无奈之处的大痛与大爱,怎能不使他们的眼光、心智和灵魂受到熏染和铭刻?
之前读钱先生《生命的沉湖》,无法不陷入无边的沉思,“我在向社会的黑暗宣战的同时,也必须向自身精神的黑暗宣战。或者说,外在的黑暗愈浓,我愈要唤起我内心的光明;外在的敌意愈多,我愈要激发出内心的爱。”那“黑暗”之中分明有着一种无声的力量鞭策你前行,并于不经意间引起人们“痛感的共鸣”。
正如读《父父子子》的艰涩,很多东西大概是我无法体会和了解的。
这本书里,聂绀弩的母子情读来是那么冷漠和无奈,周作人的文章也有多处站在小孩的立场上为孩子辩驳,这种反抗,也是彼时黑暗中的一点光明与温暖吗?总之从多数的文字里,我读不到想象中的温情与美好。而历史,无论温柔还是冰冷,都是无法更改的。(《父父子子》,钱理群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次)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