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段的投奔,对于卫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惊喜。作为一个政治流亡者,公子段多年来在郑国培植的根基虽然已经被郑庄公扫荡一清,但是他那百把斤的肉体仍然大有潜力可挖。因为他是名望轰烈的郑国反对派,从他身上,卫国找到了遏制郑国的绝佳切入点。
如果卫国运筹得当帮公子段推翻郑庄公,公子段必然会对卫国感恩戴德,从而在国际事务中看卫国的眼色行事。就算事有不济,将来公子段无法入主郑国,那利用他散布一下反郑的言论啥的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同学们不要小看散布言论这种做法的威力,它的投资回报率很高,以致于现代社会天天都在上演,咱们天朝更是有着切身的体会。
譬如,那个原产地在世界屋脊的老秃驴,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扶植,一天到晚大放厥词,满世界宣传他的大藏区计划,搞得天朝政府被动不已。
老秃驴的破坏力有多大,具体我也说不清楚,但前几年天朝政府被迫派出一支宣讲团,环球巡回阐述世界屋脊那块地属于天朝的历史和现状,十分的狼狈。
只是我就觉得奇怪了,怎么法国政府不派团向世界各国阐述科西嘉是属于法国的?怎么英国政府不派团向世界各国阐述马尔维纳斯群岛是属于英国的?怎么俄罗斯政府不派团向世界各国阐述南千岛群岛是属于俄罗斯的?
就在公子段奔卫的当年冬天,卫桓公(名叫“完”,我读到这个名字的第一感觉是他马上就会玩完)发动对郑国的攻击,并占领了郑国东北边境的廪延。为什么由卫国打响遏制郑国的第一枪呢?
公子段的叛逃固然是一个诱因,但作为当年共同勤王的老牌诸侯,卫国在心理定位上肯定不甘心被郑国后发赶超,眼见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二十几年来一直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卫国的压迫感和焦灼感应该是最强烈的。
另外,地理自然条件也是促成卫国迅速出兵的原因。众所周知,作为卫国与郑国分界线的黄河,汹涌澎湃,在工具简易的春秋时代,那就是一条几乎不可逾越的天堑。然而,黄河天堑在一年之中,会阶段性的自动丧失阻隔功能,变成地势开阔的一马平川。
大家不要不相信,这个神奇的阶段就是冬季。
古代北方的冬天比现在更加寒冷,黄河严重封冻以至于车马通行无阻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以后世的北方游牧民族往往选择在冬季大举南侵,兵锋可以轻而易举地抵达江淮流域(再往南,河流就是常年不冻的了)。
廪延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郑国境内与制邑相当的另一处黄河渡口,后世又称之为“延津”。
公子段以前在郑国得势时,奄有北方之地,作为郑国北方门户的制邑和东北方门户的廪延都被他控制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因公子段所携情报提供的便利,大大降低了卫国攻取廪延的难度。
至于卫国为什么选择在廪延而不是在制邑渡河,那是因为,卫国处在郑国的东北方向,攻击廪延的路线更短,成功的概率更高。
可是,郑国和卫国共有黄河之险,既然卫国可以利用黄河封冻的时机展开军事行动,那郑国当然也可以。因此,卫国还未在廪延坐热,郑国就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击。
时任周王庭卿士的郑庄公约集王师、虢军(确切的说是西虢军,鉴于东虢已灭,所以即起往后的虢国专指西虢)、邾军和鲁军一道,不但收复了廪延,而且趁胜追击,直至卫国南境方才返旆。
有细心的同学也许发现了,周王室以及虢国与卫国并无利益冲突,为什么要出兵伐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无定论,联系当时周王室对郑国暗中防范的态度,我推测应该是郑庄公强行征调的结果。
郑国自周平王东迁后,保持了对周王室的影响力;而卫国拿公子段来恶心和侵犯郑国,郑庄公想必是怒不可遏的。
这样的情况下,假如郑庄公利用自己作为周王室卿士的职权,坚决要求征调王师和虢军,周平王以及同在周王庭任职的虢君确实很难拒绝。
次年冬天,又是一个黄河冻得嘎嘣响的季节,郑国以卫国勾结公子段作乱为由,发动了对卫国的惩罚性战争。
显然,此时郑庄公仗着与周王室的关系亲厚,认定郑国的综合实力相较于卫国有优势,所以选择了用主动出击来抵御卫国的干预。
这次战争的规模不大,郑军赶在黄河结束封冻前就安全地撤了回来。
两次攻打卫国都很顺畅,郑庄公的心情照理说应该相当爽朗,但其实不然,来自洛邑方面的一些政治动向,让他时时心神不安。
遏制郑国过度扩张的想法,已经在周平王的心头酝酿了许久。以周王室的能力,当然不可能对郑国进行军事干涉或者经济制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运用政治手腕。
如同一场战争的爆发总是存在着一个导火索一样,周平王何时把腹稿付诸实践,也有一个触发点的问题。
公元前722年,卫国攻占廪延,郑庄公竟然假公济私,征调王师参与反攻,这让周平王感觉自己的尊威受到了践踏。要知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古以来只有周王调遣诸侯军队的份,而不是相反。
火上浇油的是,郑国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连续两次入侵卫国,霸气侧漏无余,这加剧了周平王的忧虑。
所以,周平王想了一个不失巧妙的办法,他准备分权,分割郑庄公在中央政府的权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架构中赋予虢公忌父更多的份额,渐渐地将郑庄公晾在一边。
周平王冀图通过这个意味深长的举动向天下表明,周王室对郑国的支持,并没有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或者说,郑国对周王室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总之一句话,周王室不认为郑国拥有超越其他诸侯的特殊之处。
不过,周平王的做法并非尽善尽美。关键在于,虢国本身的实力不够强大,而且它与郑国中间还隔着个洛邑,无法对郑国形成直接压力。
周平王想出个分权的点子不容易,本来可以将它的效用放到更大,只可惜运用不当,无形中减损了它的威力。这就好比开发商拿了块海景地,最终却只建了个廉租房,根本就没有体现土地的价值。
依老师的观点,如果周平王选择宠信卫桓公,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因为卫国与郑国属于同一个重量级的选手,而且它毗邻郑国,与王畿成犄角之势,倘若与周王室协同步调,就能从西面与北面夹击郑国,就像现在天朝与巴铁夹击阿三一样,何爽而如之?
周平王的疏漏激化了郑庄公的情绪。搞个实力平平的虢公来打压我,你这不是变着法儿对堂堂郑国实施侮辱么?随即,愤怒的郑庄公向周平王发出了质询。
在郑庄公的积威之下,周平王忽然发现自己真的很虚弱,于是他妥协了。在矢口否认有架空郑庄公的意图之余,为了显示周王室对和平的无限热爱以及对郑国的无限尊重,周平王居然同意了郑庄公关于交互质子(即将周王子姬狐与郑世子忽交换互为人质)的要求。
尽管东周时代诸侯之间交质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周天子与诸侯交质还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这简直骇人听闻。周郑交质,尽废君臣之义,事实上将周王室降格到了一个普通诸侯的地位。
但是如果同学们想当然地认为,藉由周郑交质,郑国攀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那你们就错了。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蕴含哲理的故事,假如同学们读懂这个故事,一定会对郑国到底在周郑交质事件中收获了什么形成更深的理解。
话说有个农夫赶着一头驴在山道上赶路。路的一边是山壁,另一边是悬崖,掉下去了连魂魄都找不到的那种。为了安全起见,农夫想把驴子赶到靠近山壁的一侧行走,谁知这头驴子比刘胡兰还犟,任农夫怎么牵引、抽打,它就是不肯移玉到内侧。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回合,农夫也乏了,他知道自己不是驴子的对手,只好听凭它信步行走。没过多久,驴子失足掉下悬崖,转眼就不见了踪影,农夫长叹一声:“好吧,你赢了!”
老师希望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是,驴子到底赢了吗?郑庄公到底赢了吗?
从表面上看,郑庄公当然赢了,因为他把周平王逼到了墙角。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即便是一个弱小的人受到屈辱时,虽然嘴里唯唯诺诺,但心里一定会倔强地问候某些女性,更何况这个受到屈辱的人,还是占据了法理制高点的天下宗主?
周平王必定是心有不甘的,那么他又将采取什么更加隐蔽的报复措施来回敬郑庄公呢?理论上说,有两种可能。
一是不再主动给予郑国为天子办事的名义。天子的名义有多重要,同学们想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条就会明白,那几乎就是一把可以开启任何大门的万能钥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想要的,那都是必须的。
二是不再主动为郑国提供地缘上的庇护。王畿和郑国互为倚靠,当周王室和郑国亲厚时,郑国的西部边境安然无虞;当周王室和郑国暗生嫌隙时,难保王朝西域的力量不在周王室的装聋作哑中,贯越王畿对郑国形成打击,巧的是,这样的情形93年后果真发生了。
前面说了,周平王的这两种报复措施是理论上存在的,也许大家都没能猜到“理论上存在”这几个字的另外一层含义。
就在周郑交质仅仅一个月多后的公元前720年3月24日,享国51年的周平王驾崩了,他再也无法亲手实施任何报复措施。
周平王迁都洛邑,揭开了一个历史学上的新时代——东周,但他却算不上一位开创之君,面对祖宗留下的烂摊子,他没有能力改变周王朝继续衰败的命运,也没有能力阻止诸侯兼吞愈演愈烈的趋势。
周平王死后,因其太子姬泄父早已过世,所以姬泄父的儿子姬林被立为国君,史称周桓王。
周桓王以太孙身份跃升为天子,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公元前720年时,他应该还很年轻气盛。
作为一个持续衰落的王朝的元首,周桓王的最佳执政理念应该是隐忍,首先闭关修炼,提振王畿的各项硬实力。然后利用天赋王权残存的效用,在天下诸侯中辗转游走,借助诸侯之力来削弱诸侯。最终坐收渔利,改变周王室四面受制的被动局面。
可是,以周桓王当时的年纪来说,要领悟这些高深的道理还太难了。
署理王位(依照礼制,新君应该在旧君死去的第二年正式继位,所以公元前720时,周桓王还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周天子)之初,周桓王便激情四射地展开了大动作——将周平王藉虢制郑的理念发扬光大,堂而皇之地把国政交给虢公忌父主持。
而郑庄公的反应也相当激烈,《左传》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温邑是苏国的领地,与郑国的制邑隔河相望,是郑国战略规划中必须拿下的目标;至于成周,那就是指王畿的核心区。
郑国取成周之禾的行动,估计造成了洛邑方面一定程度的饥荒,但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放在这里,而应放在“帅师”二字上。所谓帅师,那就是武装入侵。这一下,各国诸侯都看清楚了,周王室与郑国已经势同水火。
我们可以将周郑交质以及郑国强取周王室的稻麦视作一个完整的事件,其实质都是郑国在扩张道路上与周王室的博弈。
如果说齐、楚、秦、晋四大边缘强国的中原战略是郑国日后衰亡的最终注脚,那么,与周王室交恶,则是郑国发出的一招七伤拳,在打压周王室的同时,自身也不知不觉受到了无法愈治的伤害。
在这一事件之前,郑国凭借受周王室支持的政治优势进行扩张,周边诸侯虽然顾虑重重,但谁也不愿把自己公然推到与周王室对抗的境地去。
在这一事件之后,周边诸侯都认识到,周王室的资源,不再是郑国信手可拈的力量。
既然如此,那大家还等什么,一起操家伙上呗,这年头,摁死一个郑国这样的暴发户,少说也可以保证自己家多富贵两三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