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后,整个中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吴仁宝更是看准了机会,抓住了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华西村的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布的第二天,1992年3月1日凌晨3点钟,吴仁宝紧急召集村党委开会,提出华西大发展的机遇来了。会议部署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借钱吃足”。钱借得越多越好,原材料吃得越多越好。他判断中国经济将面临新一轮大发展,华西村要“集中血本,抢占市场”。
3月中旬,邓小平讲话正式传达到基层。全国掀起建设高潮,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一吨铝锭原来六千多元,三个月就涨到了一万八千万多元。外界盛传“吴仁宝赚了一个亿”。
1992年9月9日下午,再次出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郭凤莲到华西村参观学习。报纸上说是南行“拜师”来了,吴仁宝和郭凤莲,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人民日报》报道:
1968年,作为当时全国学大寨先进单位的代表,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曾前往梯田层叠的虎头山,“拜师学艺”。这位65岁的全国劳模一直说:“华西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起家的。”
“百闻不如一见,”郭凤莲感慨万端,“我早就想来华西‘拜师’学习了。500多大寨人,再守着700亩土地确实不行。大寨应该学全国,把经济搞上去!”
从富丽堂皇的农民别墅到绿水萦回、郁郁葱葱的农民公园,郭凤莲一路观看一路赞叹。吴仁宝指着一块块熔炼出炉的电解铜告诉她:“比‘9999’还纯呢。会种田的,一定也会做工!华西去年工业产值3亿多元,今年要到5亿元。”
郭凤莲由衷地说:“昔阳一个县工农业总产值才4亿元,我拜你为师!你们的经验,我们不是很快能学到手,我学你们的‘中心’,以经济为中心!”
吴仁宝说:“好!你要合作什么,我这里有的你尽管提出来。你们也可以办个实业公司,咱们联合起来。”
1993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何建新、陈宗安的报道《华西,中国第一个轿车村》。文章说:
1993年3月8日,轿车首次成批进入中国家庭。创造这个新纪录的,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农民。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庆典上从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耿昭杰手中接过一把缀着彩带的巨大金钥匙,然后把一把把车钥匙分发给农民兄弟。耿昭杰对着话筒高声说,这250辆捷达轿车是一个信号: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已经来临!他解释:全国已有1900万个乡镇企业,只要其中勤劳致富的人有5%像华西村农民一样购买轿车,中国每年的轿车需求量就超过100万辆。只有轿车进入家庭,才能带动中国汽车工业飞跃。
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记载:我国1958年共生产57辆轿车,1964年产量才达百辆。今天,华西村农民一次订购250辆轿车,这相当于中国60年代前期生产轿车的总和。
步入轿车阶层的华西村民在排列整齐的轿车旁兴高采烈地调龙舞狮,敲锣打鼓。
66岁的吴仁宝眉开眼笑。他说,轿车成批进入农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1984年,这块0.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轿车。如今,这个320户农家的村庄除了这250辆农民自备车外,集体还有50多辆轿车。华西继“彩电村”“电话村”“空调村”“别墅村”后,又成为“轿车村”。
当然,华西在中国还属凤毛麟角。但有了第一个,就……
1993年8月,华西村有十二个项目同时投产。
1994年,华西村组建集团公司,下辖八大公司。这一年,华西集团公司总产值达15.78亿元,实现利税1.54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
有评论说,华西人60年代是苦干,在困难最大的时期,制定了15年发展规划,靠吃萝卜、红花草,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70年代是大干,他们头昏肚痛不算病,腰酸肩痛不松劲,硬是拼出了一个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典型。80年代是实干加巧干,他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好党的富民政策,高效率、快节奏地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华西干部群众不讲八小时,没有星期天,忘记节假日,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着。正如吴仁宝的继任者吴协恩所说:“我们的家底不算富,历史决定我们这一代人要多付出!”
吴仁宝是一个有情怀、有胸怀的人。他提出“自己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他不是那种器小易盈的人,所以,他不会小富即满,小富即安,而是富而思进,永不停步。吴仁宝提出:“一不忘国家,二不忘集体,三不忘贫困地区人民。”
华西村富得光明,富得文明。1994年7月20日的《江阴日报》刊登了华西村的一条通告,意思是,如果你要是发现华西村的人谁参加赌博了,一经查实,奖励举报人一千元钱,后来增加到一万元;华西为举报人保密;凡举报华西村干部赌博的人,可以得到奖励一百万元。
吴仁宝说,这些招儿挺管用的,虽然人的思想提高了,但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既要教育提高,又要用制度来约束他、激励他,使他提高。
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后,全国企业改革以“抓大放小”为基本原则。
这个方针面向全国是切合实际的,但具体到华西村,一个村的企业态势必定有它的特殊性。村党委对村办企业的情况作了详细调查,认为改制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改制要改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适应,改出企业的高效益。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主要是从全国范围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的,而乡镇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正是这些企业,撑起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吸纳了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在华西村,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都搞“抓大放小”。村党委提出了切合华西实际的改制方案: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对那些关系到华西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如毛纺厂、线材厂、型钢厂等,必须抓住不放,继续花大力气深化改革,提高效益;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则转给个人经营;在这同时,对那些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它们增强竞争力。
由于华西的改制符合实际,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华西村的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1998年,华西村投资1.2亿元,建成了一座高98米、7级17层的金塔,塔顶的金色葫芦据说是用3.5公斤黄金镀成的。
1998年4月20日,在华西金塔上,吴仁宝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说:“我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做到两手抓,同两头保持一致——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
199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吴仁宝的文章《我与华西村的变迁》。文章中作了朴实达观的自我介绍:
50年我的经历,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乡亲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奔向小康,奔向富裕的过程。1954年,我从“村官”变为“乡官”,当上了瓠垡乡财粮委员,后来还担任过“县官”。现在,我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1998年1月30日,我们华西村党委进行改选,我再次当选新一届党委书记。同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还报道了此事。人民给了我很大荣誉,很大信任,我曾连续当选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在我还担任着江苏省政协常委。
2000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超30亿元,利税超3亿元,人均交税4.5万元。
进入新世纪,华西人又提出新上项目“急刹车”,技改项目“开快车”,现有企业“开稳车”的三原则。这使得华西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打开了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华西有13家大公司,58家企业,固定资产21亿元,年销售额30多亿元,年创利税3亿多元。华西村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争取5年经济翻一番,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成为“交税亿元村”。
2001年,华西建村40周年,华西村给村民配发家用轿车100辆。
2001年7月1日,建党80周年,中组部、中宣部等举办的“肩负人民的希望”大型图片展中,称赞华西是“天下第一村”,称吴仁宝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
当时,吴仁宝在一篇文章中说到华西村:20多年来,华西先后实现了彩电村、电话村、空调村、手机村、轿车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如今的华西,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如今的华西村,拥有中外中高级技术人才1000余名,90%以上的设备为国内或国际一流设备,许多产品成为省优、国优,而且还销往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产品甚至已用到了火箭、卫星上去……
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华西能有今天,是靠了三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班子创新。”
2003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成为全国首个销售超百亿的村庄。这一年,华西村投在环保上的资金上亿元。
2004年,华西村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三家化工厂,关闭了设备陈旧的老线材厂。同时,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
2005年度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华西村名列第94位;在“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1位;在“中国综合类制造业”中,名列第5位。
吴仁宝曾说:“华西村的发展,就我个人的看法,一是靠中央的方针政策,二是靠科学,三是靠实事求是,把中央精神跟华西村实际相结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华西村就体现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这才能体现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实践证明,能够做到‘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组织就有战斗力,干部就有权威,经济就能发展,老百姓就能真正得到实惠。”“华西最大的财富,不是40多年来创造的70多亿固定资产,而是培养、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人才,才是我们华西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才,再多的物质也会有耗尽之时,有了人才,再少的财源也能变成更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