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还是放心不下,便派遣自己的舅舅薄昭,亲赴京城面见周勃大尉,当面了解情况。周勃曾长期统兵代地,同刘恒及薄昭都很熟悉,见薄昭亲至,便详细向他转述了推举代王刘恒为帝的整个过程,并引见他同陈平、灌婴等人见面,这些老臣言辞也都十分恳切。于是,薄昭赶回代国向外甥汇报:“此事属实,不用再怀疑了!”代王刘恒闻报,很是高兴,乐呵呵地对宋昌说:“果如公言。”
确信无疑之后,代王刘恒派郎中令张武等六人先行打前站,自己则在中尉宋昌的陪同下前往长安。当走到长安北郊的高陵时,刘恒停下不走,令宋昌先行前往打探情况。宋昌行到渭桥,发现包括丞相在内的群臣,都在渭桥迎接,于是赶紧回报。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初五,刘恒的车驾来到渭桥,群臣皆跪拜称臣,刘恒下车还礼。这时,太尉周勃走上前来,请求与代王单独说几句话。负责代王安全工作的宋昌正色说道:“所言若是公事,请公开言之;所言若是私事,王者不受私事!”一句话说得周勃唯唯称是,并跪献天子玺符。刘恒辞谢说:“到了代邸再商议吧。”于是,众大臣跟随着刘恒的车驾来到代邸。
到达代邸时已是晚上,因担心夜长梦多,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人,再次以“刘弘非惠帝之子,不当奉宗庙”为由,拜请代王刘恒即天子位。
其实,在刘恒到达长安之前,陈平、周勃等人经过商议,已让棘蒲侯陈武担任大将军一职。之所以这样安排,乃是因为陈武曾是周勃当年驻兵代地时期的老搭档,此人同样与代王熟悉。刘恒在到达长安以后,看到周勃、陈武、刘郢、刘章、刘兴居等等这些故人和族人时,心中顿觉轻松不少,同时也有了底气。故而当众人再度催请时,刘恒说道:“继承大统,奉高帝宗庙,这是一件大事,寡人不才,应当请楚王出来作主,挑选合适的人,寡人愧不敢当!”细品刘恒的这番话,既有历代君主承位时惯有的作秀成份;同时又暗含另外一层深意:皇权传承乃皇族自己作主的事,不能听由你们这些外臣摆布!
丞相陈平等人明白刘恒的所指,赶忙解释:“臣等经过商议,大王是承奉高帝宗庙的最佳人选,即使天下诸侯及百姓也会这样认同。臣等是为宗庙社稷考虑,绝对不敢马虎。愿大王接受臣等的请求,接受天子玺符!”
刘恒闻言,见戏演得差不多了,也就见好就收,顺水推舟地接过天子玺符,接受大家朝拜,简简单单地完成了即位仪式,是谓“汉孝文皇帝”。
刘恒位登大宝,可皇宫中还住着旧皇帝刘弘,故刚俟即位仪式结束,东牟侯刘兴居便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请命:“诛灭吕氏时我无功劳,现在请为皇帝清扫宫殿!”于是,与汝阴侯夏侯婴一起入宫。
夏侯婴从高帝刘邦时起,便以太仆之职侍奉过多位皇帝,此间,他乃旧皇帝刘弘的侍从长,眼下帝位易人,他这也就变了脸,严肃地对刘弘说:“足下不是刘氏子孙,不应该立为皇帝!”说完,环顾左右,见周围有多名执戟卫士肃立,便命令他们撤走。有几名卫士不肯撤离,这时,得到消息的大谒者张泽赶到,命令他们立即撤走,卫士们这才怏怏而退。
夏侯婴召来乘舆,拟将刘弘载离皇宫,刘弘凄惶地问道:“你们打算怎样安置我?”夏侯婴说:“出宫先找个地方住下再说。”结果,他将刘弘送到少府府,软禁起来。
安置好旧皇帝刘弘之后,太仆夏侯婴又将车乘换成天子法驾,前往代邸迎接新皇帝入主未央宫。
当群臣簇拥着新皇帝来到未央宫端门(正南门)时,有十余名皇宫传令官执戟拦于门前,喝问道:“天子住在里面,足下为何还要进去?”刘恒见状,转过脸来问太尉是怎么回事。周勃忙走上前去,向他们宣布:“皇帝易人,眼前这位就是新皇帝!”这些传令官闻言,无言退去。
入主皇宫之后,刘恒连夜临朝,接连发出数道诏令:
其一,令相关部门分头前往梁王刘太、淮阳王刘强、常山王刘朝及少帝刘弘等人寓所,将其就地诛杀。
其二,拜宋昌为卫将军,统率京师的南、北二军;拜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备守卫。通过对此二位亲信的任用,将兵权从周勃等老臣手中一举夺回,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其三,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全国放假五日,以示庆贺。
至此,随着代王刘恒的即位,汉初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页已经翻过。接下来,汉朝的臣民即将步入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时期,大汉帝国的车轮开始逐渐驶入正常的历史轨道,并给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
盖棺定论评刘邦
刘恒即位,宣告了吕氏专政的“后刘邦时代”彻底终结,政权重新回归于刘氏手中。汉高帝刘邦若九泉之下有知,定会为此感到无比欣慰。
通过阅读本书,大家知道,刘邦早年忤逆父兄,好逸恶劳,惹是生非,违法乱纪,平时热衷于说大话,吃白食,泡女人,混江湖,所谓品行道德,完全无从谈起,即使后来有了一官半职,乃至到了称王称帝地步,也依旧行为不检。例如,在当泗水亭长时,县令为好友吕公接风,刘邦前往凑热闹,他“绐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公然欺骗大家!起兵造反之后,刘邦被世人称作“沛公”,好歹也是一方军阀,他却敢于当众朝儒士的冠帽中撒尿,其委琐形象实在不堪!楚汉相争期间,刘邦贵为汉王,却多次对部下、对项王食言而肥,言而无信!最后登基做了皇帝,失去进取目标的刘邦更是感到百无聊赖,居然想到去养男宠,睡宦官……纵观刘邦的这些行为,毕生留给世人的不过一幅活脱脱的“二流子”印象!这也是两千余年来,人们在评判刘邦时心中五味陈杂的原因之所在。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如果刘邦只是一名普通百姓,相信没有谁会真正发自内心认可此人。但是,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大汉王朝的肇基者,则理应得到后世的公允评价。作为一位历史伟人,刘邦个人的品行操守相对于其功勋伟业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讲,无异于白璧之瑕,而且是瑕不掩瑜。
下面,笔者就来说说刘邦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其一,继承、实践和发展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开始,在长达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着奴隶主义分封制度。战国末期,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创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修筑驰道(国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众多领域,为后世创造了典范。
但是,由于秦二世胡亥的倒行逆施,各地人民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蜂拥起义,庞大的秦帝国瞬间灭亡。当是时,新兴军阀据土为王,彼此争战,中华大地即将再度退回到诸侯混战的奴隶主义分封制时代,秦始皇以其毕生心血创造出来的改革成果,也即将付之东流。
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登上了历史舞台。正是因为刘邦的出场,秦始皇所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才得以继承、实践和发展,中国的历史才没有再度退回到奴隶主义分封制时代。这是刘邦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
其二,前后长达四百余年的汉王朝的统治,对凝聚华夏民族、发展汉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今天,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中国的主体语言称汉语,中国的主体文字叫汉字……这些称谓,追本溯源,皆来自刘邦开创的汉朝,这些倒都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有人据此而将刘邦称为杰出的政治家,这种提法未免过于溢美和牵强。
实在地讲,刘邦生前显然无法预料出刘汉天下究竟能够传承多久,至于大汉王朝最终延续四百余年并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身后之事更是远远超乎他的想象之外。不客气地说,刘邦是懵懵懂懂地登上皇帝之位,又稀里糊涂地成了大汉民族的开创者。他之所以能够如此,用唯心主义的话讲,是命中注定;用世俗的话说,是傻人有傻福。
众所周知,刘邦无德无行无才无能。可是,他有一个优点,即“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智识和能力去凭空折腾,而仅仅是在智谋之士的建议下,客观上做了一个守成之君。读者请看,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封建制度上,汉承周制;礼仪制度上,同样也是汉承周制。汉朝在继承这些制度时,改动和创新的幅度不大。汉高祖刘邦如此甘于守成,萧何、曹参等身为丞相的朝廷重臣,也上行下效,“萧规曹随”,同样安于守成。
汉初时期的中国已经延绵了数百年的战乱,百姓早已不堪承受这种连年的征伐,人们无不翘首期待出现一个安宁的社会以供自己休养生息。刘邦君臣的“守成”和“无为”,恰好暗合了这个时代背景,自然也就收到“无为而治”的效果。与此同时,人民也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因而,汉朝才有机遇享有这相对持久的统一。
当然,汉朝国祚的长久延续,个中也离不开刘邦后世子孙的人为因素。比如,“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等等。这些功业的建树尽管与早已作古的刘邦无关,可是,由于当事者是刘邦的血脉子孙,他们所延续的乃是大汉王朝,故尔人们仍旧下意识地把这些功劳记在刘邦身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刘邦是“能力不大福气大”。
其三,除上述二者之外,刘邦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影响着后世。比如,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首开中国“布衣将相”格局的历史先河,真正实践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豪言壮语,成为激励社会底层人士积极奋斗的一代楷模。又比如,刘邦“知人善任”,“豁达大度”,“从善如流”等等,这些好的品质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和学习。此外,刘邦所首创的“和亲政策”和“徙民政策”,虽然诟病颇多,但却实实在在地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后来的许多王朝在情非得已之际,曾多次采用过这两种政策,相关案例这里就不再列举。
总之,作为大汉王朝的肇基者,刘邦一生的曲折经历和功过是非,本书已经给予详细讲述和评论。见仁见智,请读者自己评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