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93800000011

第11章

这天,督率队伍的两名将尉喝得酩酊大醉,陈胜见机会难得,便示意吴广来到将尉面前,先是假装汇报情况,接着就故意激怒他们——吴广向二位将尉哀告,说眼下大雨连绵,队伍误期已成定局,秦律规定误期当斩,与其让兄弟们前往渔阳受死,不如干脆放一条生路,让大家各自逃亡算了!

两名将尉酒醉心明,见吴广胡言乱语,便拿出鞭子抽打他。这正好中了吴广的苦肉计,他意在给戍卒们造成一种为大家请命而蒙受责罚的印象,从而引起大伙的同情和愤怒。

吴广身上挨着鞭子,嘴里却依然嚷着要解散戍卒逃亡。一名将尉气愤不过,拔出剑来吓唬吴广,吴广则趁机夺下剑来将这名将尉杀死。这个当儿,陈胜扑上来扭住另外一名将尉,与吴广合力将他也杀掉了。

戍卒们见将尉被杀,惊得目瞪口呆。陈胜、吴广当即把骚动不安的戍卒召集起来,登上一个高台,大声说道:“弟兄们,我们在此地遭遇大雨,已经无法按期到达渔阳。秦国的法律各位是知道的——误期将被斩首!退一步讲,即使不被斩首,戍边而死的人少说也是十有六七。壮士不死便罢,与其白白送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些王侯将相,他们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不惟陈胜的这番演讲精彩,戍卒们当下所面临的绝境,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误期是死,逃亡是死,戍边也还是死——横竖都是死,倒不如索性赌它一把,正像陈胜所说的那样,用造反的方式来求活路,或许还真的能够赌出个荣华富贵来!只不过在当时社会,造反还是个前无古人的大事,一般人心中是没有这个观念的。如今,陈、吴二人杀了将尉,带头振臂一呼,大家心中便有了主心骨,再联想起鱼腹帛书、篝火狐鸣等怪事,更认为这是天意,于是,众戍卒纷纷表态:“愿恭敬地听从命令!”

陈胜、吴广见众人臣服,便按照以前的商议,假托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发布檄文,号称“大楚”(陈胜、吴广起义之初以“大楚”旗帜号令民众,以顺应民意;待攻下陈县之后,陈胜称王,改号为“张楚”),令人搭设祭坛,以秦朝两名将尉的人头祭旗。陈、吴二人率领众人袒露右臂,歃血为盟,宣誓同心协力,兴楚灭秦。

在这次誓师大会上,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祭祀完毕,这支农民起义队伍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凭着高昂的士气一举攻占了距大泽乡不远处的蕲县县城。

占领蕲县之后,起义军打开府库补充给养,更换装备,然后出告安民,招兵买马。部队经过短暂休整之后,陈胜令符离(今安徽宿县)人葛婴领兵东进,一路攻克下铚(今安徽宿县西南)、赞(今河南永城县西)、苦(今河南鹿邑县东)、柘(今河南柘县东北)、谯(今安徽亳县)等地。

陈胜、吴广亲率起义军主力,沿途收编队伍,招兵买马,很快就发展到一支拥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卒数万人的武装部队,一时间声威大振。随着实力的增强,陈胜、吴广决定攻打蕲县之西的陈县。

陈县物产富庶,城池坚固,在春秋时期叫做宛丘,曾为陈国的国都。楚灭陈国以后,将宛丘改名为陈。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下楚都鄢郢,楚被迫迁都于陈。公元前241年,楚由陈迁都于寿春。由此可见,陈县是一座在历史上曾两度建都的古城,城市基础设施之完善,可想而知。

陈胜大军兵临陈县城下时,县令恰好因事外出,不在城内。守城的县丞在谯门拼死抵抗,最后兵败被杀,赵义军攻克陈县。

起义军部队在陈县休整数日之后,陈胜召令城中三老(秦朝掌管教化的一种职务名称)、豪杰等人前来商议军政大事。三老、豪杰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身披坚固盔甲,手执锐利兵器,讨伐无道,诛斩暴秦,重新建立楚国社稷,论功理应称王。”

陈胜先是假意推辞一番,后经众人再劝,于是便顺水推舟地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至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民起义政权就这样粉墨登场。

三、陈胜称王的时势背景及分析

泥巴腿子出身的陈胜,在走投无路之际起兵造反,待刚刚攻下几座城池之后,便急不可耐的地自立为王。其过早称王的行径对其事业是利是弊?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一直莫衷一是。笔者这里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为大家分析一下陈胜急于称王的真实意图。

陈胜称王的心理分析

陈胜之所以急于称王,是因为他心中很清楚,自己的这条性命原本就是在大泽乡铤而走险之后捡回来的,幸而不死,当然要趁时机有利之际赶紧实现自己早年那个“王侯将相”的志向,以便落得青史留名。若是放弃眼前这个机会,以后能否还有机会称王,实在是个未知数。

陈胜的这种做派,套用民间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化子搁不了隔夜饼。已经到手的饼,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到肚里再说,至于明天的事情,谁能够预料呢?因为事先已有这种心态,所以陈胜在攻下陈县以后,便立即召令三老、豪杰等,前来商议军国之事,其用意便是欲借众人之口来达成自己称王的意图。

试想一下,面对这种靠造反起家的亡命之徒、赳赳武夫,三老和豪杰们若是要想活命的话,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揣摩新主人的心理,主动去做他称王的代言人。至于陈胜,他心里美着,可表面上却还是要扭怩作态地“秀”上一回,然后才堂而皇之地坐上那个垂涎已久的王位,以便博取一个谦恭礼让的好名声。

从陈胜个人的立场来看,他及早称王的决断无疑是正确的。后来局势的发展,恰好验证了陈胜潜意识中的担忧——大泽乡起义不到半年,他便兵败被杀。倘若不是曾有称王的经历,他的声名很可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云里。即使不被湮没,其影响力与称王之后相比,亦不能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讲,陈胜乃通晓人情世故的一位人杰。

称王事件中出现的不同声音

在陈胜称王的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去溜须拍马。当陈县三老、豪杰们建言陈胜称王时,在他耳边其实也出现过不同的声音——说这话的人是张耳和陈馀。

张耳的情况之前已经为读者介绍过,他是魏国大梁人,原为信陵君无忌的门客,信陵君死后他流落到外黄,娶了一位有钱美妇,然后拿着老婆的嫁资广交天下英雄,以致贤名远播,魏王听说后,封他做外黄令。刘邦早年也时常投奔他以避“吏事”,两人的交情很不错。

陈馀在本书中则是刚刚出场的人物,他的情况和张耳颇有几分相似,也是魏国大梁人,好儒学,喜交游,并且也是靠女人起家的:一次,陈馀游历赵国苦陉之地,当地富人公乘氏很赏识他,将小女儿嫁他为妻,于是,他便在苦陉居住下来。偶然的机会,陈馀认识了张耳,两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因为张耳比陈馀年长,陈馀平素就像对待父亲那样尊敬张耳,二人遂结为莫逆之交。

秦国灭亡魏国以后,因张、陈二位名声很大,秦朝政府视其为隐患,遂以千金之赏缉拿张耳,悬赏五百金索求陈馀。英雄失路之时,为了活命,二人只得改名换姓隐匿于陈县民间,以充当里中的监门(守门人,职责相当于今天的村庄保安)谋生。

《吏记·张耳陈馀列传》记载了他俩的一个掌故:一次,里中小吏(约摸等同于今天的片区警察)因一些芝麻小事鞭打陈馀,陈馀气愤不过,欲发作反抗,张耳暗中踩了陈馀一脚,示意他要忍耐。小吏耍完威风后离去,张耳把陈馀拉到一棵大桑树下,批评道:“你还记得我以前对你说过的话么?心字上头是把刀,遇事要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你怎么竟然因为一点小小的侮辱,而欲与区区小吏拼命呢!”陈馀点头称是,忙向张耳致谢。此后,两人更加小心谨慎,从而得以顺利在陈县隐匿下来。

其间,秦朝政府曾经多次针对张、陈二人发放通缉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通缉令反倒经由两位当事逃犯之手,传达给里中居民。真正是所谓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此言果然不虚。

当陈胜的起义军攻占陈县之后,这两位韬光养晦的英雄感觉时机已到,便舍弃监门之职,辗转求见陈胜。陈胜亦素闻这二位的大名,对之以礼相待,留在帐下任用。

此番,陈胜就称王之事征询属下意见。张耳、陈馀建言道:“暴秦无道,灭亡别人的国家,毁坏他国的社稷,断绝他人的后代,耗尽百姓的劳力,掠尽百姓的财产。如今,将军您一身胆气,舍生忘死为天下人除害,其行为风范令人敬佩!可是现在,将军刚刚到达陈县便欲称王,这等于是向天下人昭示一种私欲。希望将军不要急于称王,而应当赶紧率军西进,并派人复立六国的后裔,以替自己树立党羽,给秦国多树敌人。树敌多则秦军分散,党羽众则自己势力强大。如此一来,原野上就没有敌军来与您交战,郡县中也没有人替秦守城。将军您就可以诛灭暴秦,占据咸阳而号令诸侯。那些原本被秦灭亡的诸侯就会心存感激地臣服于您,如此您就可以顺利完成称帝的大业。今天您仅仅是在陈县称王,恐怕将会瓦解天下人心。”

对于这个建议,陈胜没有采纳。笔者以为,张、陈二人的这些建议冠冕堂皇,看似忠心耿耿在替陈胜做长远的战略谋划,实则包藏私心。

刚才说过,张耳、陈馀本是亡国遗民,人中之杰,迫于时势才寄人篱下,效力于陈胜,然而,在其内心深处,则无时不在替自己的前程谋划。其时,陈胜起义军刚刚打响反秦的第一枪,天下局势尚不明朗,而精于世故的张、陈,却敏锐地预料到以农民身份造反起家的陈胜,绝无可能真正诛灭暴秦而帝王天下。自己与其在陈胜手下效命并最终被秦军吃掉,倒不如去说服陈胜扶持原六国贵族的后裔,及早形成天下大乱之局面,以方便自己混水摸鱼,从中取势。

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正如这二位所料:陈胜、吴广的事业早在抗秦初期便昙花一现般地消亡了,可是,张耳、陈馀二人,最后竟然能够趁乱崛起,王侯天下。人心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好在陈胜同样是位老于世故的人精,偏偏不上这些枭雄的当,不去考虑那些遥远的事情,自己先过一把诸侯王的瘾再说。面对陈胜称王的坚决意志,张耳、陈馀只能徒呼奈何,怏怏而退。

陈胜、吴广乃至张耳、陈馀之流,他们打出的是忧国为民的旗帜,骨子里实则是为一己之私利,古今所谓英雄大抵如此,这里且不多论。

总之,由陈胜、吴广点燃的抗秦烽火,至此已在大秦帝国的版图上越烧越旺,并四下蔓延开来。

四、众诸侯国的复立

陈胜于大泽乡首倡起义,时不满月便称王陈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建立的政权,意义十分重大,其声势之剧,发展之速,一时令天下震动。

作为起义的首倡者,陈胜、吴广二人固然获利巨大,不过,据此而获渔翁之利的人也不在少数。一些胆大之徒纷纷效仿,大秦王朝的一统江山瞬间支离破碎,古老的华夏大地重新呈现出诸侯并立的格局。

陈胜遣将

陈胜、吴广吹响了反秦的号角,天下各郡县的豪杰们纷纷效仿。他们煽动百姓杀死当地官吏,起兵呼应陈胜,时局对刚刚建立的张楚政权异常有利。可是此时,农民起义政权内部却过早地闹起了内讧。

事情首先发生在那个率兵东进的起义军将领葛婴身上,他在进兵九江(今安徽省寿县)的途中,擅自扶立楚国贵族后裔襄强为楚王。之后不久,葛婴闻知陈胜自立为王,惧怕陈胜怪罪,便杀死襄强回来向陈胜汇报。陈胜依然怒斥其罪,喝令将葛婴斩首示众。

葛婴有大功于起义军,他在不知陈胜自立为王的情况下扶立襄强为楚王,在知错之后又立即悬崖勒马,向陈胜负荆请罪。从这些事实来看,葛婴即便有罪,也罪不至死。陈胜杀死葛婴,其用意十分明显——杀一儆百,为自己树立绝对权威,以便制约手下诸将。

诛杀葛婴之后,陈胜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陈馀向陈胜进言道:“大王您起兵于梁、陈之地,意在西进函谷关,无法顾及收复黄河以北原赵国的大片土地。臣早年曾游学于赵国,熟悉那里的英雄豪杰及地理形势,请求大王拨给臣一支人马,出奇兵北上攻取赵地。”

很显然,陈馀的这个建议是事先同张耳精心策划的结果,意在脱离樊笼走蛟龙。四百年以后,三国时代的刘备也曾效用此法,他起初曾投降曹操,后向曹操毛遂自荐领军攻打袁术,最终逃脱了曹操的监管和约束。陈馀的这个计策与后世刘备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陈胜不是傻瓜,他当然也能够意识到张、陈二人的某些企图,可是,严峻的战略形势摆在眼前,不容他不冒险地去信赖这些手下部将。于是,陈胜决定调整战略布署,兵分四路,一举灭秦。第一路:令吴广以“假王”(代理王)的身份督率诸将西进,攻打秦国重镇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第二路:令故交武臣(陈县人)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领兵三千,北略赵地;第三路:令汝阴(今安徽阜阳县西)人邓宗为将军,领兵数千,东略九江(今安徽省寿县);第四路:令魏人宋留为将军,领兵万余,折道西南,攻取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和武关,再由武关进入关中。陈胜自己则亲率主力,镇守陈县。

从陈胜调兵遣将的这番人事安排来看,他对张耳和陈馀是有所防范的——陈馀毛遂自荐,自我请缨,而陈胜却派了自己的老朋友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仅为左、右校尉。由此看来,陈胜对武臣非常信任。然而,在非常年代,即使是老朋友,也是靠不住的。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正是这位武臣,他第一个背叛了陈胜,自立为王。紧接着,其他几路军的将领们,或效仿武臣自立,或兵败被杀。自此,轰轰烈烈的起义军队伍,开始步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武臣背信弃义称赵王

话说武臣和护军邵骚、左校尉张耳、右校尉陈馀等人,奉陈胜之命率领二路军离开陈县,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兵略赵地。

武臣采用张、陈二人的谋略,精心准备了一套说辞,用以游说沿途各郡县的豪杰:“暴秦无道,数十年来以乱政酷刑残害百姓。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搅得天下不得安宁;又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供军费,弄得民不聊生,天下生怨。幸有陈王带头振臂一呼,称王楚地,天下无不为之响应。人们拿起武器或杀县令,或杀郡守,各报其仇。诸位若不趁此良机成就封侯大业,还算什么英雄豪杰?”

这套攻心说辞果然有效,沿途郡县的豪杰们听后,纷纷拉起队伍诛杀当地官吏。二路军兵不血刃就攻取了赵地的十多个城池,人马也扩充到数万,武臣则被手下诸将推举为“武信君”。

接着,武臣引兵攻打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境内)。范阳县令徐公厉兵秣马,准备决一死战。恰在此间,秦末汉初时期一位名叫蒯通的著名谋士粉墨登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蒯通是范阳人,他原来的名字叫蒯彻,因讳汉武帝刘彻之名,故史家将他称作蒯通。这位蒯通智谋过人,能言善辩,他与汉初的“高阳酒徒”郦食其,同属靠耍嘴皮摇舌头吃饭之人。

武臣大军兵临蒯通的家乡,两军对垒期间,蒯通见机遇已到,便前去求见范令徐公。见到徐公,蒯通直截了当地说道:“我闻公之将死,故来吊之;然而,公遇蒯通,又可以不死,故来贺之!”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家族

    本书从曾国藩兄弟的一家、曾国藩兄弟的儿女亲家、曾国藩兄弟的家族、曾国藩兄弟的后裔等章节着手,详细地介绍了曾国藩整个家族主要成员的功过是非,为后世研究曾国藩家族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下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林徽因传:时光无言自歌挽

    林徽因传:时光无言自歌挽

    她一生做了诸多奇事、伟事——学新学,读名著,游学欧洲,精通外语;创作诗歌、小说、散文及戏剧;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主持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与丈夫梁思成实地勘察古建筑,半生走遍大半个中国;与沈从文、胡适、朱光潜等学者和名流巨子谈论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在战乱流离之际仍将一腔热血洒于脚下的热土山河……她的一生也被贴了许多标签——绝顶聪明的大小姐、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气质非凡的艺术家、卓越不群的建筑师、不屈不挠的爱国者、“太太客厅”的女主角、理想中的灵魂伴侣,现实中的患难妻子,生活中的知己朋友……但她始终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林徽因,她用诗意、坚定的脚步走过了自己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走出了一道绝美风景;她用爱和坚持成全了她的丈夫,成全了她的祖国,也创造了一个属于她的时代。
  • 我就是我: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我就是我: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本书详尽地记录了张国荣一生的艺术成就,力求还原他的各个艺术创作阶段。越是短暂的越美好,让我们记住张国荣这段躲开了岁月的磨损美好人生,记住他永远站在云水间、迷雾里,魅惑地笑着,带着美好的年华与灿烂的脸庞。四月又如期而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某个时候,希望我们大家依然会记起,当年那个满眼烟火色的哥哥。
  • 慈禧: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大清帝国

    慈禧: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大清帝国

    慈禧太后,大清晚期的实际掌权者。她从“辛酉政变”到逝世,总揽同治、光绪两朝军政大权长达47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女人。其一生,接楔着中国近代最具风云的时代动荡。站在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历史将慈禧太后推上了前台,在深刻而无奈的现实面前,她别无选择。本书以外国人的视角细致剖析了慈禧太后主导的全部重大政治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清末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哀情时代,真实又生动地刻画出慈禧矛盾的性格和坎坷的一生。
热门推荐
  • 仙妻当道:王爷,你好坏

    仙妻当道:王爷,你好坏

    她是天庭上的一颗仙草,因为在蟠桃宴会上不小心打碎了王母的琉璃盏,被贬下凡,成为了成王府上的一名小姐。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这位小姐居然是一位不受宠的洗脚丫鬟所生的。他是赤焰国的三皇子,传闻他为人冷漠不爱言语,更加不近女色。一开始离玄月还是相信的,可后来却觉得这简直就是绯闻,大大的绯闻。
  • 末日不落

    末日不落

    天下最富有的家族花家以小姐花月容为酬邀天下英雄取九命不落月的人头,而此时不落月正赶赴他的好朋友夜城城主无眠的寿辰,阴谋不断出现…
  • 无限异度幻界

    无限异度幻界

    吃着泡面,穿越平行世界了!这个世界中,有一个个奇怪的幻境世界。我去,赛利亚怎么是你?
  • 成为最强从无级开始

    成为最强从无级开始

    穿越既新世界格局,祖国的未来赛,姜林怀揣不被世人认知的无级天赋,从此踏上了齐市修真之路。这里不仅有修真,亦有魔法、忍术、科技等等。
  • 大明修真界

    大明修真界

    明末,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都为夺取江山道统。乱世中,儿女情,江湖义,将是最值的赞颂并被流传的东西。本书不主要讲某个人,某件事,而是刻画一个有酒有爱,有剑有血的江湖。
  • TF与XO:爱的心动旋律

    TF与XO:爱的心动旋律

    爱情,是个很奇特的东西,有时令人向往,有时却也会令人避之不及。曾经以为是最遥远的距离,如今,却可以近的让人心跳不止。当你喜欢上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命运的转轮,已经悄悄开启。爱的心动旋律,让我们一起来谱写。
  • 祝由十三科

    祝由十三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霸道校草的甜心少女

    霸道校草的甜心少女

    慕阎峰不知道的是小丫头洛恩惠已经早早的在他心中扎下根.小丫头也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大魔鬼慕阎峰他们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吗???
  • 重生音乐帝国

    重生音乐帝国

    前世,他一无所有,连命都稀里糊涂地丢了。今生,携带一棵会开花的树他重临都市。他将建立自己的世界他将打造自己的乐土他将在找回自己的心灵归属。
  • 玄天圣祖

    玄天圣祖

    这是仙神吃人,邪魔救人的逆乱世界。苍生罹难,神魔征战。有一天,东方白虹贯日,一个来自异界的卑微少年御光而来。他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于是众生吟唱,你是光,你是电,你是唯一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