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首义——山雨欲来的天下大势
正当大秦帝国沛县泗水亭亭长刘季,坐在小小的亭长位子上苦闷度日时,天下大势已在不知不觉中,朝他潜意识所期望的那种局面转变。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专有一段评论秦始皇的话,称他继承祖宗的基业,挥劲旅一扫天下;灭亡天下诸侯,结束东西二周。他南取百越之地,使得桂林、象郡、百越的首领俯首贴耳,听命称臣;他命蒙恬北筑长城以守边疆,匈奴后退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胡寇不敢弯弓报怨。他严酷法令,焚书愚昧百姓,以期统一天下人心;他收罗天下兵器聚在咸阳,化铜为水筑成十二个金人铜像,意在永休兵戈;为了城池坚固,他下令在江河边筑起高城,令良将据守。如此之后,秦始皇便认为他的大秦帝国固若金汤,可以传之子孙万世。
然而,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就在秦始皇刚刚死去一周年之际,天下局势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陈胜、吴广首倡起义,反秦烈火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开来。秦始皇生前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强大帝国,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分崩离析、土崩瓦解。这便是刘邦开启刘氏汉朝基业的时代背景,假使没有这个历史机遇,刘邦决不可能成为后来的汉高祖。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背景,对于我们今天去解读刘邦这个历史人物,很有意义。
一、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势背景
众所周知,刘邦原系一介基层小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为刘邦的命运带来了转机。那么,这场农民起义是如何发生的?当时的时势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秦始皇
本书主人公刘邦生活的时代,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大展宏图的时代。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仅仅只比刘邦年长三岁。
秦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秦昭王是嬴政的曾祖父,他执掌国政五十六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国君。秦昭王在漫长的执政期间,曾搜罗天下人才,大胆重用一批贤能的客卿,如甘茂、楼缓、范睢、蔡泽、白起等人。锐意革新,重点征伐,国力日趋强大,为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死去,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史称秦孝文王,他是一个短命的国君,即位仅三天就死去。秦孝文王死后,其子异人即位,即秦庄襄王,三年后(公元前247年),也因病而死。秦庄襄王死后,其子嬴政(秦始皇)即国君位,这一年他年仅十二岁,国政由其母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共同把持。
公元前238年,二十一岁的秦王嬴政开始亲政。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之后不久,刘邦当上了沛县泗水亭亭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大秦帝国。
公正地说,嬴政是一位极富创意且雄才大略的伟大君王,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依托祖辈为他开创的基业,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四百余年的战乱历史,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各国的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等等,纷繁芜杂,各不相同。大秦帝国建立之后,嬴政制定了众多领域的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他更改国君名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在国家权力机关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对皇室的制度和成员名号作了细致的规定。他废除分封旧制,创设郡县新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体。他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使天下民众由过去被贵族奴役的奴隶身份,转变成为自由百姓的身份。此外,他还兴修了长城、驰道、直道等等。
秦始皇创建的这些丰功伟绩,对凝聚华夏民族、发展中国古代文明,都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明代学者李贽赞誉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然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秦始皇创立各种法律制度,包括修长城、修驰道等等,其初衷无疑是好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可是,也许因为他过于性急,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治下能够出现一个欣欣向荣的强大帝国,于是,他犯了滥用民力的错误,使得刚刚从战争魔魇走出的百姓,得不到稍微的休养生息,以至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酿成了农民起义运动。
在秦始皇当政期间,由于百废待兴,国家徭役原本就很繁重,再加上各级官吏的层层加码,民夫死难无数。如此一来,新帝国的各项赋役和政策就大大超出了百姓的承受极限。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数字,来了解一下秦帝国徭役的繁重程度。
据史料文献记载,秦始皇时期,全国总人口约2000余万,其中岭南戍边的有50万军士,修筑长城的有30万军士和10万民夫,修筑皇陵和阿房宫常年动用70万刑徒,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其他军队约60万人,再加上为大型工程转输粮草、修筑驰道和地方郡县政府所征调的徭役,全国每年为国家服役的人数约为400余万,占全国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并且,秦帝国每次徭役的役期,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一年乃至数年。以此推算,秦国的成年男子,每人每年平均约有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在为国家服役。不但服役时间长,而且工地的劳动条件也十分艰苦,监工草菅人命,许多民夫都累死或病死在工地上。
如此这般,秦始皇原本愿望良好的国策,在客观上却演变成了暴政:全国各地大量良田荒芜,妇女在代替男人艰辛劳作的同时,还要承受丧夫失子的伤痛——“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实际上就是当年悲惨时局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所有革新制度的实施,镇压原六国贵族的反抗,秦始皇还采纳李斯等法家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较为严厉的法律和政治措施。在这些法律和措施中,尤以“焚书坑儒”最为典型,它不仅在当时已成为六国贵族反秦抗秦的借口,甚至在数千年之后,仍令秦始皇背负骂名。
世事如棋,历史如烟。今天,笔者掩上史册来公道而论:秦始皇执政时的国策固然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过,秦始皇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暴君,相反,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皇帝,只是犯了急功近利和官僚主义的错误,以至于功败垂成,令人浩叹!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谈起当年的秦帝国,依旧动辄称之为“暴秦”。可是,依照笔者的说法,如果秦始皇不是暴君的话,那么,到底是谁让秦帝国背负了“暴秦”之名?当年的秦国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位暴君呢?有,此人就是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皇帝胡亥!
亡秦罪魁秦二世
胡亥是秦始皇的一个后妃——胡姬所生的儿子,他从小由太监赵高教授其学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东巡的路上,随行的太监赵高与相国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扶立胡亥登上秦帝国二世皇帝的宝座。
因为心中有鬼,胡亥登基之后,马上提拔赵高为郎中令,并与李斯、赵高狼狈为奸,先是阴谋赐死了太子扶苏以及镇守北疆的大将蒙恬、蒙毅等人,接着“更为法律”,大肆杀戮宗室皇亲及大臣——“尽去先帝之故臣”。
当是时,皇室嬴氏宗亲除了有三位公子被逼自杀以外,另有“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财物入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以致造成“宗室振恐”、“群臣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局面,严重地激化了秦帝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在诛杀皇室宗亲及“去先帝故臣”后,胡亥又在赵高的蛊惑下卸磨杀驴,腰斩了相国李斯。从此,秦帝国的大权尽被赵高这个阴谋家所掌握。
阉宦出身的赵高心理变态,残酷狠毒;而从小就在王宫深处养尊处优的胡亥昏庸无知,偏听偏信。赵高君臣的“更为法律”不止是为了诛杀皇室宗亲和大臣,更是为了严酷地奴役天下百姓。这时候的法律较秦始皇当政时期已是变本加厉——“法令诛罚日益刻深”,导致了更多的平民百姓惨遭杀害或沦为刑徒。
据《秦律·徭律》记载:秦始皇时期,朝廷所征徭役,若迟到三至五天,押送官吏及民夫、戍卒仅受“谇”(训诫的意思)的惩处。可到了秦二世胡亥时期,民夫或戍卒若不能按期到达,不论原因,一律处死!
由此可见,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严酷苛刻得多么不近人情!这也正是导致陈胜、刘邦等人起义造反或亡命山林的直接原因所在。试想,假设法律还像秦始皇时代那样宽松,役徒误期仅受训诫(口头批评)的话,陈胜、刘邦即使误期,但在权衡利害之后,也绝对不会铤而走险,拚却性命去和朝廷作对!
秦二世胡亥及赵高的残暴还表现在如下事件上:秦始皇下葬时,胡亥下令将“先帝后宫非有子者”皆陪葬,并将建造陵墓的工匠全部封闭在墓道中窒息死亡;从全国各地征调更多的民夫“外抚四夷”,内修皇陵、驰道等未竟工程,以致“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即税收越来越重,徭役没有尽头!
此外,毫无自知之明的胡亥为了“威服海内”,还效仿乃父秦始皇去“巡行郡县”:东临碣石,南下会稽,转道辽东,然后返回咸阳,在祖先打下的辽阔江山上着实耀武扬威了一番。
秦二世胡亥的倒行逆施,断绝了天下苍生的活路。天下百姓群情怨愤,“欲为乱者,十室而五”,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此时,面对哀鸿遍野,群盗满山国内局势,皇宫深处的秦二世,却犹如一名睡在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口的懵懂醉鬼,做着春秋大梦而不觉自己即将灰飞烟灭!
二、苛政导致大泽乡首义
秦始皇时期的“法繁役重”本身已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及阴谋家赵高之流的倒行逆施,更是把秦始皇时期的苛政推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导致了官逼民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陈胜、吴广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地暴发了。
晒晒陈胜的老底
秦朝末期,首倡起义的人叫陈胜,他领导的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字涉,秦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人,少时家贫,以替别人佣耕为生——也就是给人做耕地种田的奴隶。不过,陈胜是一个颇有独立思想的奴隶,而且,他可能还会识一些字。
有一次,陈胜在田间干活,干着干着,他忽然将手中的农具扔到一边,咬牙挺胸,满腹怨气地望着远方的天际沉思起来。良久,他回过头来,仿佛发誓般地对别的奴隶说:“将来我若是富贵了,一定不会忘记大家的!”众人立马哄笑起来,有人讥讽他说:“别做美梦啦!你一个给人耕田种地的奴隶,能从哪里得来富贵!”陈胜看了看大伙,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说:“唉!屋檐下的燕子麻雀怎么能够知道大雁天鹅的志向呢?有些话不对你们说也好!”
这是《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关于陈胜早年的一个掌故,从中可知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很早就是一位胸怀大志之人。
由于陈胜出身微贱,他的出生年月已不可考,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我们只能依据当年的社会状况和世事情理来作推测。秦灭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废除了奴隶制度,百姓全部有了自由平民的身份。从陈胜的籍贯及曾经给人“佣耕”的事实来看,他早年大概是楚国的一个奴隶。楚国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这一年刘邦已经三十三岁,而陈胜正值青壮年,以此推算,陈胜的年纪应当比刘邦要小,两人最多不过是同龄人而已。
后来,秦帝国统一天下,陈胜有了自由平民的身份。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帝国徭役、兵役的无休止加码,这些刚刚被解放了的奴隶,他们的日子甚至比以前在楚国做奴隶时更加糟糕。陈胜看透了天下统治者的本质,他心中的仇恨也越积越深,已然到了蓄势待发的地步!
大泽乡农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胡亥下诏征发居于闾左(秦时规定:贫民百姓居左,富人权贵居右)的贫民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县)。官府奉诏四处征调,好不容易征得一支九百人的戍边队伍,由两名将尉督率着前往渔阳。陈胜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他和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吴广鬼使神差一般,被任命为这支队伍的屯长——小队长。
阳城距离渔阳有数千里之遥,当这支牢骚满腹的民夫队伍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集村)附近时,碰上了阴雨天气。时值酷夏,暴雨连绵,大泽乡一带由于地势地洼,早已被洪水淹成了一片泽国。
队伍无法通行,只得停下等待天晴水退之后再度启程。然而,老天像是有意和这支队伍过不去似的,一连多日,大雨滂沱,毫无停止迹象。按照秦二世所颁布的法令规定:戍卒守边误期,不论原由,一律斩首!在大泽乡耽误的时间一久,人们的心中便忐忑不安起来,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见此情形,陈胜私下找到吴广,商议说:“大雨连绵,道路不通,队伍肯定无法按期到达,而误期按律当斩。眼下的情势是:去渔阳必死;若就地逃跑,被官府捉住后也是死路一条。同样是死,不如干脆起来造反,干一番图谋天下的大事业,岂不更值!”吴广点头赞同。
两人达成共识,开始策划造反的细节。陈胜分析说:“天下百姓遭受秦的暴政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本不该被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公子因为多次劝谏始皇帝,结果反被始皇帝派到北方统兵,最近又听说他已被秦二世无罪杀害。天下百姓都耳闻扶苏公子的贤明,却不知公子已死。另外,楚国原来的名将项燕,他屡立战功,爱惜士卒,深受楚人爱戴。秦国灭亡楚国之后,有人认为项燕已死,但又有一种传说,称他逃亡在外还活着。如今我们欲图大业,偌若诈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为天下人带头起义,那么,响应我们的人一定会很多。”
吴广认为陈胜的观点很有见地,于是两人便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去占卜吉凶。卜卦先生一番摆弄之后,对这二位说:“你们所占卜之事能成,而且能建树大功。不过,最好应当再向鬼神问卜一下。”
陈胜、吴广听后立马会意:敢情这是先生在教我们借助鬼神来树立威信啊!两人很高兴,于是谢过先生,回来后商量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暗中用朱砂在丝帛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悄悄塞入刚捕捞的大鱼腹中。
有戍卒买鱼烹食,剖开鱼腹后发现朱砂帛书,大家都认为是桩怪事,心中疑惑不定。到了晚上,陈胜再打发吴广潜行到营地附近树林中的神祠里,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鸣呼:“大楚兴,陈胜王”。
我们前面说过,楚人特别迷信鬼神。那些戍卒们半夜三更忽然听到野外传来凄切的鸣叫声,都吓得毫无睡意,纷纷朝声音的源地观望,只见树林深处鬼火闪闪,再联想起那是座神祠,人们都以为真的是在闹鬼,个个惊恐莫名。
挨到天亮,戍卒们起床后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对夜间发生的怪事议论纷纷,人们都把目光投向陈胜,彼此交头接耳,指指点点。见群情骚动,陈、吴二人知道计已成功,决定采取行动。考虑到吴广孔武有力,平日又体恤戍卒,在队伍中颇有号召力,陈胜决定让吴广率先出头挑起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