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81100000004

第4章 耿直型性格的做人(3)

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故意躲开,以试探刘备的决心和诚意。刘备第一次来到后,扑了个空;第二次去又未见到人。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但刘备牢记徐庶的话,“要诚心诚意地去请诸葛亮”,当年一月,他第三次又去了,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出来在草堂中接待了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与诸葛亮在屋中交谈。刘备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政落在权臣手中。我自揣浅陋,却很想安定汉室,却又不知如何,请先生指教。”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虚心,觉得他是个可依附合作之人,就把自己多年对局势的判断和为刘备设计的谋略和盘托出。他说:“如今,在北方曹操已战胜袁绍,手握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军不能凭武力与他争高下。孙权占据江东,父子兄弟已在那儿经营了三代。他有长江天堑的屏障,又有江东大姓与士人的拥戴。将军只能与他联合。”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指出荆州地当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但刘表无法保住它,而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国”之称。如果刘备能占领荆州、益州,对内整顿内政,对外联合孙权,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一旦有机会,即可以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中原。

诸葛亮的精细分析和雄才大略令刘备茅塞顿开,大加赞赏,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风度胸怀折服,于是从此出山,助刘备兴复汉室。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想要吞并荆州与江东。诸葛亮出使江东,与孙权共商大计。

诸葛亮向孙权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曹军不可克服的弱点,以及孙刘联军必胜的基本条件,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与刘备的水师会合,共抗曹军。

曹军士兵多是北方人,不适应水上的风浪颠簸,晕船呕吐,曹军用铁索把船连在一起,铺上木板,组成“连环船”。这时,诸葛亮与周瑜都想到火攻。周瑜的部将黄盖佯装降曹,船上却装满浇上油的枯苇干荻,在离曹军两里左右,点起了火。当时东南风刮得正紧,风助火势,火助风威,这批火船顿时冲向曹军。曹军死伤不计其数,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仓惶逃命。

刘备在下邱与袁术作战,夺得了豫州、徐州,夺取了蜀地,进而占据了整个益州。之后,刘备攻取了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蜀汉正式建立。

孙权夺取荆州,斩杀关羽之后,刘备为报仇要出兵攻打东吴。诸葛亮一再劝阻刘备,不要出兵攻吴,应与东吴联合抗曹,刘备仍不采纳。刘备留诸葛亮守卫成都,辅佐太子,亲自率兵前往,刘备战败,使蜀汉政权日渐趋向衰落。

刘备败后回到白帝城,一病不起,急召诸葛亮至白帝城嘱托后事。

江嘉太守黄元因诸葛亮不喜欢他,怕诸葛亮掌握了大权对他不利,率部反叛,后黄元的叛军被击败。

益州豪强雍阎策动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等多人起兵反叛。反叛之初,势力并不强大,但雍阎不断向少数民族首领散布谣言,挑拨关系。这样,经过雍阎几年威逼挑拨,叛乱的队伍渐渐遍及南中整个地区,只有几个郡归属蜀汉政权。

敏锐的诸葛亮知道光凭武力的征服收服不了人心,于是本着“和抚南夷,稳定后方”的既定政策,对南中的叛乱一直采取政治上的招抚政策,但未能收到预期效果。诸葛亮为了尽快平息南中叛乱,为进攻曹魏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于是与吴结好,切断了雍阎与东吴的关系。

两年之后,诸葛亮决定率军平定南中。这次他采取了有效的策略:以右、中、左三路兵马南下,向雍阎进军。

诸葛亮首先进攻卑水地区夷王高定的军队。很快打败了高定部队,高定被击杀。接着,三路大军与孟获在盘东首次交战。

孟获在当地以勇猛善战著称,颇得人心,诸葛亮为使他心服口服,命令部队生擒孟获。被俘后,便让孟获观看蜀地的阵势,孟获看后很不服气,对诸葛亮说:“原先我不知道你的虚实,因此上当战败,今承蒙恩赐,观看了你的阵势,不过如此,假如能重新交战,一定可以打败你。”

诸葛亮放孟获回去,让他重整军队再来交战。结果连战七次,诸葛亮七纵七擒孟获,当最后一次还要放他回去时,孟获终于服输了。于是,诸葛亮率军进入滇池,平定了南中地区。

诸葛亮给了夷人充分的自治权,更加让他们心悦诚服,南中地区从此安定,北定中原再无后顾之忧。

公元226年,魏文帝病死,其子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于是,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奉章《出师表》,陈述出师的条件,表明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南郑商讨进兵策略,决定“平取陇西”,再向关中。于是,由赵云率领一只军队据箕谷,以吸引魏军,诸葛亮自己率领主力向西北出祁山,夺取陇西。在蜀军出其不易地攻击下,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攻克,魏将姜维也到诸葛亮军前投降。

然而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在曹军直趋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选用了言过其实的参军马谡去守街亭这一咽喉要地。马谡既不遵循诸葛亮的布署,又不理睬副将王平的几次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曹军到来后立即包围蜀军于山上,先断绝水源,然后发起攻击。马谡大败,残兵退回祁山军营。

街亭失守挫伤了蜀军锐气,使主力“进无所据”,继续夺取陇西的战机已失,诸葛亮审时度势退回汉中。

十一月,诸葛亮得知魏十万大军被东吴打败,又抽调关中军队东下抗吴,关中空虚,诸葛亮觉得时机重来,决定第二次出兵。诸葛亮很快调集数万兵马出散关,围攻陈仓。但天命难违魏军已作好准备,蜀军强攻二十多天,仍无法攻克陈仓,曹军的后援部队赶到,诸葛亮只好下令退兵。

第二年春天,诸葛亮第三次出师北伐。他采用近攻渐进的办法前进。蜀军出阳平关攻占武都、阴平二郡,二郡很快攻下,成为蜀地。

一年后,诸葛亮率领大军第四次出祁山。诸葛亮率领魏延等迎战司马懿。司马懿针对蜀军粮食运输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依险据守,坚不出战,持久对峙。几个月后,蜀军粮食即将用完,蜀军只好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前四次失败的教训,深感“粮谷军之要最”,因此有计划地把军队集中在黄沙镇进行修整。在木牛的基础上创制“流马”(人力四轮车)运粮。公元234年,诸葛亮统率十万大军第五次出征,并约孙权同时攻魏。

诸葛亮屯兵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一面与魏军对峙,一面就地分兵屯田,以等待东吴的行动。五月,孙权率十万大军攻魏,不能胜,很快退兵。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始终未出战。诸葛亮曾派人送去一套女人衣服以羞辱、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仍按兵不动。当获悉诸葛亮日夜辛劳、事必躬亲、食少事繁时,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很难久于人世,更加坚持避免决战的方针。到了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一病不起,不久便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了。

诸葛亮一生智慧超群,精细谨慎,又忧国忧民,忠肝义胆,为刘备的建功立业立下难以计算的功劳,他的许多奇谋伟略也传为美谈,但他一生过于谨慎精细,使他失去不少宝贵的机会,因谨慎精细而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使他积劳成疾,带着深深的遗憾,过早离开人世。对此,杜甫曾作诗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谨慎一生,避仕途之祸

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文武兼备,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在民间多年来被看作是与诸葛亮一类的人物。

刘伯温名刘基,以刘伯温之名知名于当时,传名后世,元朝末年辞官归乡。

但归隐并不是他的志向所在,刘伯温隐居之际,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农民起义正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刘伯温身在山林,心在全国,他敏锐地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这期间,他分析过这种现状,把天下大乱的原因归咎于元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还以秦汉之际的萧何、张良自比,希望自己能“抑强扶弱”,建立“太平功业”。

红巾军起义之后,元政府摇摇欲坠。朱元璋乘红巾军主力在北方与元军主力拼杀之际,率领一支人马,渡江南下,直逼浙东。精通兵谋的刘伯温应运而起,拉起一只乡兵队伍。首先图谋自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他毕竟势单力薄,无法与势力雄厚、锐不可当的朱元璋争锋,只能避入深山中。

朱元璋雄心勃勃,一心想做第二个刘邦。为成就大业,他十分注意网罗人才,特别是对各地的名士更是推崇备至。此时,刘伯温的大名已在浙东一带流传,甚至家喻户晓,朱元璋一心想让刘伯温为自己效力。

朱元璋派人带着礼物来到青田山中,邀请刘伯温。当时刘伯温并不了解朱元璋,自己的乡兵又曾与朱元璋的队伍交过阵,他不愿贸然下山,又不愿得罪手握重兵的朱元璋。这时,他性格中的精细敏锐,谨慎行事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于是他好好地招待了来者,婉言拒绝了朱元璋,使者回去后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文韬武略都很好,他不想放弃刘伯温。他意识到刘伯温对他本人与他的军队还不了解,他立刻下了一个手谕给正在浙东指挥战事的胡大海,让他善待浙东名士,争取人心。然后,朱元璋让使者再跑一趟,请刘伯温共图大计。

使者再次来到青田山中,他对刘伯温说:“我们元帅思贤若渴,久闻先生大名。因此,再次派我来,请先生下山,共建大业。”

刘伯温仍不敢答应,说道:“我乃山野之人,性情疏懒。而且我已年届知天命的五十岁了,已别无所求,只希望多过几年安宁的日子。另外,一些关于我的传说多属子虚乌有。我才疏学浅,担当不起此重任,请代我向元帅致谢!”

使者不肯走,在山上住了几天,见刘伯温仍不肯改变主意,才离去。他不敢回去直接见朱元璋,就去处州找胡大海,胡大海一听火冒三丈,说道:“还有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我派兵去把他抓来。”

使者向胡大海说明朱元璋的意思。胡大海感慨地说:

“我们这些出生入死的武将还不如这些老夫子。”胡大海又派了员副将第三次请刘伯温下山。

几天后副将回来了,说道:“我一去他就封我的嘴,说在山上盖了几间茅屋,开了几亩薄地,已准备终老山林了。”

这时刚到任的处州总制孙炎自告奋勇地说,让他给刘伯温写一封信,一定能把他请下山,胡大海派人送去,这样他们第四次请刘伯温出山。

孙炎在信中首先对刘伯温施之以威。说元帅大兵压境,如不愿下山,就是与朱元璋为敌,结果是玉石俱焚。

然后结之以恩,重申元帅的承诺:既往不咎,来去自由。

合则留下,元帅委以重任,不合则离去,退可保全家性命,进可享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刘伯温见形势如此,不出不行,况且自己也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决定出山。

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跟随使者来到了应天,朱元璋立即召见。朱元璋倾心相待,十分诚恳,使刘伯温非常感动。他觉得朱元璋虽然出身平民,但胸怀大志,是一位值得追随的明主。

之后,他把自己深思熟虑的治国平天下的十八条方略献给了朱元璋。刘伯温详尽分析了全国形势,提出了一整套对策。

从此,朱元璋对他更加尊重,派人专门为刘伯温在应天修建了府第,命名为礼贤馆,总是尊称他为老先生,还把他比作是楚汉战争中的张良。

刘伯温不愧是当时的奇才。他知识渊博,有胆有识。

参与机密后,屡献奇策,很快成为朱元璋智囊中的核心人物,在明王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被委以负责纠察百官、主管司法的御史中丞的重任。

朱元璋登基以来,猜忌心越来越大。他精力过人,权力欲极强,不能容忍有人对皇权的怠慢。朱元璋认为丞相李善长居功自傲,想拿他开刀,他征询刘伯温的意见。

刘伯温说:“李善长是建国的功臣,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朱元璋说:“他几次加害于你,你还为他说话?”

刘伯温回答说:“他与我是私人关系。换丞相就如同房子换柱子,先找到柱子才能换。但目前没有人能取代他,不宜换。”

朱元璋问他:“杨宪、汪广详、胡惟庸不是栋梁之材吗?”

刘伯温回答道:“杨宪虽有相才,但器量不大。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详如何?”

刘伯温答道:“汪广详心地狭隘,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接着又问:“胡惟庸怎么样?”

刘伯温说:“当丞相好比是皇上驾车的驭手,恐怕胡惟庸架不好车,还会损坏车子呢。”

朱元璋又说道:“还是老先生自己出马吧!”

刘伯温诚恳地说:“臣下性情刚烈,脾气急躁,身体又差,无法承担丞相的重任,也不具备相才。请皇上放心,人才一定会有的。”

从这次谈话中,刘伯温知道朱元璋不但对丞相李善长不放心,而且对其他很多功臣都心存戒备,包括自己。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与帝王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另外,刘伯温性格中刚直的一面也使他得罪了不少人,一旦有人恶意中伤,引起朱元璋的疑心,麻烦就出现了。尽管朱元璋现在对他很信任,但他的猜忌心越来越重,难保将来不猜忌自己。应该见好就收,激流勇退。

面对猜忌,敏锐的刘伯温看出了其中的利害,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伯温告老还乡。

他卸职之后,慕名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刘伯温对来访的亲友乡邻,总是非常热情,以礼相待,但从不和他们谈论过去的功劳或者朝廷的政治与他的妙计奇谋。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刘伯温,提到朱元璋专用淮人以及胡惟庸排除异己之事,刘伯温不等朋友说完,就大谈起垂钓的乐趣与技巧。这位朋友非常吃惊,逢人便讲刘伯温看破红尘了。刘伯温就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也是他的高明精细之处。

刘伯温也极力避免与现职官员交往。家乡的青田县令几次提出要求看他,都被他婉拒了。后来,县令坚持要来,刘伯温就躲进山里。

这位县令非常崇拜刘伯温,不见一面总不甘心。有一天,县令乔装成一位乡民,身穿农民的服装,头戴竹笠,只身一人进山。他来到刘伯温的小屋前,看见刘伯温正在洗脚,刘伯温见有乡邻来访,忙穿起鞋子,把客人让进屋,听说客人还未吃饭,忙端出家常饭,殷勤招待。

吃饭时,刘伯温请教来人的姓名,县令连忙离座,如实相告:“本人是青田县小令,特来拜见先生,几次求见,未蒙应允,只好改装前来,望先生恕罪。”

刘伯温忙站起来,向县令作了一揖,说自己是县令治下的一个普通百姓,不敢劳父母官的大驾,多次表示了诚惶诚恐后,转身出门了,把县令一人留在饭桌旁。

同类推荐
  • 把信送给加西亚

    把信送给加西亚

    本书融合《把信送给加西亚》经典文本,同时结合员工在职场上遇到的问题,对原文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实用解读。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把信送给加西亚》原文,第二部分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延伸解读,从浮躁的职场风气、喧嚣的职场环境、只说不做的的低执行力等职场问题入手,对原文进行最新的解析。
  • 遇见最真的自己,唤醒灵性的那朵花

    遇见最真的自己,唤醒灵性的那朵花

    生命究竟为了什么?人类对生命的两大疑惑,一个是起源处,一个是归宿感。往往,我们以不停地行动来麻痹自己,想把这两个扑朔迷离的黑洞谜团抛诸脑后,不想来处也不想去处。生命呈现出奔跑跳跃的质感,却忽略了内心的定静。这是一本心灵治愈书,是都市心灵修行的指南。它将告诉我们,如何以定静的心思,拆穿世俗的幻相,赎回灵魂深处的力量。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情绪空洞得不到救赎而痛苦。如果,你还在为亲密关系的去向而忧心。如果,你在为选择或者得失而苦恼。那么,让我们收敛起浮躁,翻开这本灵修书。学会内省,学会定静,向宇宙的最高层赎回智慧和力量。找到真我,找到灵性。只要能够参悟灵修,我们就一定会找到那个心想事成的自己。
  • 中庸做人的哲学

    中庸做人的哲学

    本书分十章讲述中庸之道在生活社交中如何正确运用自如,才能透彻地领悟中庸做人的哲学,进而让人生的路左右逢源,处处和谐圆融。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一直来,我们推崇敦厚、谦让的品格,从小,父母一边潜移默化一边耳提面命地教育我们要谦让,要相信吃亏是福,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人不好意思,所以遇事不争,委曲求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社会越来越遵循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之下,不好意思已经是懦弱、无能、自卑的代名词。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3章,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就业协议及其法律问题、劳动合同及其法律问题、择业心态调试、求职方法与技巧、职业适应、创业基本知识等。
热门推荐
  • 鬼话连篇

    鬼话连篇

    传说中的命瞳,赋予平凡人的身上会有什么光怪琉璃之事?北马南茅,驱魔世家,被禁忌的种族,一切的一切只为掀开那不为人知的辛密。赶尸、道术,鬼道、言咒,奇人异事事层出不穷,尽在鬼话连篇!
  • 在原始修仙界修仙

    在原始修仙界修仙

    一块神秘木牌,意外来回穿梭的能力,但偏偏碰上一个刚展开的修仙界,项城只能无奈表示,他老项家冒了一半青烟的祖坟,又像鼻涕一样,给呲溜地一下吸回去了。在原始修仙界:“哎,不是,我是来找吃的,不是教你们修仙的。”“啥?练后必死的功法也敢拿出来糊弄,看见这拳头了吗?它很硬的,一拳捶下去要死好惨的。”在地星上:“长期收购各种功法口诀,一块钱十本,讨价的滚粗。”“本人手上有各种千年,算了,其实是野果野菜,万能的网友们请大声告诉我练成什么丹比较好?”
  • 和女友拯救世界

    和女友拯救世界

    江远市平凡的两所中学,因为一次合并,让男女主相遇,可难找是一个不懂社交的宅男,性格偏激并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让没有发生“落日难”的双方还有一丝留恋就会性别转换,在前一天重新建立关系后第二天世界毁灭,从而遇见许多确认关系的人,找到某国发明但无法控制的虫族铁甲,到最后在一片大草原中建起温馨的小屋,结束本季前篇
  • 轮回之灵石的爱情神话

    轮回之灵石的爱情神话

    孽缘,一块石头怎会使小鹿精为其送命?三世情,冤死的鹿精阎王免强允许他转世轮回,神魔存在的雪域之地,他们相爱却无法牵手,第二世被命运捉弄,石头为了小鹿所做的一个决定,遇见了残酷又有怪嗜好的他,究竟他应该是谁的大王?何事让她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神秘人的出现,又使她穿越时空见到了前世今生都辜负的恋人……第三世的现代轮回,灵石还能守住当初的承诺吗?石头本无情,一旦有了心的它能有资格谈爱吗?它开始了寻爱、守爱的苦难历程……
  • 我在洪荒主封神

    我在洪荒主封神

    舔狗,舔到尽头应有尽有,怼人,怼到深处必定夭寿,一边舔你,一边怼你,我有一个封神系统,让你享受冰火九重天的快感,速来。
  • 殿下爱吃巧克力

    殿下爱吃巧克力

    风凝意醒来发现自己在荒山野岭,身边还有一个灰不溜秋的小毛球。这是……某种被发现的新物种?她是不是应该把它送去动物园?嗯!说送就送!在动物园解剖室醒过来的某人一脸懵,他这是被绑架了吗?后来的每一次相遇,两人之间都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直到……“那个,妖蝠大大,我真不是故意把您送去动物园的,您饶了我吧。”“要不你也去解剖室躺躺?”某男眼神凌厉。“我错了,我错了。”风凝意快哭了,他怎么就这么记仇呢。“嗯,脖子伸过来吧。”
  • 凌霄圣主

    凌霄圣主

    楚天穿越来到天元大陆,成为一个落魄的皇子,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尊残破的古鼎,上面记载着绝世神功九阴真经。且看少年楚天如何踏上为母正名,为己逆天的修行之路!
  • 青春不打烊

    青春不打烊

    一座城,一个学校,一间教室,一帮人,这就是我最好的青春。
  • 魔之佩

    魔之佩

    那是一座宫殿,宫殿中硝烟四起,一声声壮烈的嘶吼“杀!!!!”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不断上演。“报~~启秉魔尊,叛军越攻越猛请魔尊魔后移驾”一种急促地声音传到宫殿中,接着有一人跑进来向着宫殿中的魔尊跪下。
  • 一个人两个世界

    一个人两个世界

    一部青春的赞歌,友情和亲情相互交织使得刚刚成年的主人公有了勇气去查明父母遇难的真相,最终却发现父母并没有离世而是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从此和好朋友一起踏上找寻父母下落漫长曲折的道路,最终通过努力找到了父母,可真相却让他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