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夏天,玛丽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获得算学学士学位。1895年7月玛丽和皮埃尔结婚,他们的婚礼很简朴,没有举办任何仪式,连蜜月也是骑着自行车在乡间漫游中度过的。蜜月虽然简单却快乐而温馨,之后,他们开始在巴黎的一套公寓房子里开始二人生活了。这可真是一套奇特的管家方法!他们干脆不做有客人来访的打算,因此屋里就有两把椅子。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当时的居里夫人甚至连一间最普通的实验室都没有,经过皮埃尔多次苦苦地请求,理化学校校长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做理化实验。这间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玛丽实际上不得不做两个人的工作: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妻子的工作,这方面,大部分做妻子的都感到够受的;另一方面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工作,这方面,大部分的科学家都感到不胜负担。
面对这种情况,冷静的玛丽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考虑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玛丽决心使自己的家务变得尽量简单,尽量少花时间。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装饰自己的家,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书架,全是用没有打光的松木做的(松木是一种讨人喜欢的、不叫人添麻烦的木头)。
没有地毯需要抖,没有安乐椅和沙发需要刷,墙上没有什么东西要掸,也没有什么东西要擦。这个房间的美全靠它的简朴和一个插着鲜花的花瓶。同时,许多书籍、一盏油灯和一堆堆物理学的文稿表明它是一个学者的安身之处。
两个彼此相爱的人,两个热爱自然和学问的人,仅此而已。不过,科学家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得填饱肚子。无疑,他俩为此感到有些遗憾,可是玛丽以平和性格正视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困难,以一颗平常心,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去。
每天晚上,跟皮埃尔一起步行回家的时候,她就顺便买些蔬菜和水果。回到家里,吃过晚饭,做完了家务,在笔记本上登过账之后,她便把书拿出来为争取再得到一个学位而孜孜不倦地学习,直到凌晨二时。从上午六时到半夜二时,这样周而复始地度过漫长的每一天。
天道酬勤。1902年,玛丽在宣告放射性镭的存在以后的第四年零九个月里,提炼出了镭。玛丽从八吨铀沥青矿石残渣中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价值三万英镑,但是,它对玛丽来说却是无价之宝,她永远不曾割舍她这第一克镭,后来它被赠送给她的实验室,作为居里夫妇一生艰苦岁月中伟大工作和辉煌成就的珍贵象征而一直保存着。
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皮埃尔和玛丽正坐在凯勒芒大街的住房里,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皮埃尔仔细地看完后,就把信折起来,放在书桌上。
这是一封美国制镭技师要求居里夫妇进行技术指导的求援信。他们深知,只要他们申请专利,就会获得大量的财富,他们在思考之后做出相反的决定。
在财富面前,居里夫人出奇的保持了冷静。
玛丽知道作为真正科学家伟大的传统习俗,她说道:
“物理学家总是公开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发现仅是偶然的具有商业上的价值,我们不能因此从中取利,况且镭已开始用于治病,我们似乎更不应该从中牟利。”
就这样,没有丝毫的惋惜和后悔,皮埃尔和玛丽拒绝了应运而来的百万财富,以一种极淡泊平和的心态安于朴实的生活。他们完全可以发财致富,却毅然地选择了贫困、朴实的生活。在那个星期日早晨的简短谈话之后约一刻钟,玛丽和皮埃尔就骑着自行车,到夏天的森林去郊游。晚上,他们疲倦而愉快地归来,手中捧满了从野外采集来的美丽的花束。
玛丽和皮埃尔成为著名人物了。法国给他们颁发了奖金,英国也发出了邀请。他们给英国朋友凯尔文勋爵带去了一份礼物——封装在玻璃容器里的一克珍贵的镭。这位英国老学者怀着孩子般真诚的喜悦,把它拿给他的同事们观看。皮埃尔要在英国科普协会作镭的讲演,而玛丽则是第一位妇女被邀请去参加这个著名科研机构的学术活动。
整个皇家学会都被神奇的镭给迷住了,全伦敦都争先恐后地希望见到镭的“父母”,到处为他们举行宴会。上流社会衣冠楚楚、珠光宝气的绅士淑女们惊奇地注视着她——一位女科学家,穿着一身朴素的黑衣服,不戴任何首饰,大方而又略带腼腆地出席了晚宴;她的一双粗糙的、酸迹斑斑的手上也没有一只戒指;但是,她那修长的身材,容光焕发的脸庞,开阔苍白的前额下一对清澈明亮、闪现着热情的眼睛,使她更显得超群出众。
镭的诞生使居里夫妇扬名全世界。曾经拒绝给他们提供实验室的巴黎大学顿时清醒了,他们为以前的错误后悔不已,他们于1903年6月25日授予居里夫人物理学博士学位。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个波兰女性来说,在当时算是最荣誉的学位了。紧接着,应英国皇家科学研究院邀请,居里夫妇来到伦敦时更是万人空巷,所有的伦敦人都想一睹“镭的父母”的风采。在皇家研究院为他们举办的欢迎宴会上,英国所有的著名科学家全部到场,居里夫人成了能参加这种规格宴会的第一个女性。1903年12月10日,玛丽和贝克勒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女性。可是在她内心深处,愉快地享有奖金的另一种涵义是:她的研究工作得到同行科学家的赏识,亲友们的衷心祝贺,家庭生活的改善等。可是,报刊上的称颂,各种社交宴请,公众的贺信,请求题字签名,摄影师、记者的求见——她憎恨这一切。“我真想钻到地底下去以求片刻的安宁。”她曾这样写道。
他们夫妇二人成了热点的新闻人物,有一件轶事足以表明居里夫妇对于皮埃尔称为“幸运的厚遇”的反应。有一次,居里夫妇应法国卢贝总统的邀请到爱丽舍宫赴晚宴。一位高贵的夫人走近玛丽并向她问道:“你可同意我引你觐见希腊国王?”
“我觉得没什么必要。”玛丽文雅地谢答。
话音刚落,她看到这位夫人有些惊呆了,她自己也未免吃了一惊,原来这是总统夫人,她先前没认出来。
“当然,……当然,您要我做的事我理当遵命,悉听尊便吧。”她赶紧改口,有些结结巴巴地说道。
然而就在居里夫妇声名日盛,进一步对镭进行研究的时候,不幸的灾难突然降临到玛丽的身上。1906年4月19日,对玛丽来说是她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皮埃尔因车祸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玛丽。居里夫人忍着巨大的悲痛,谢绝了巴黎官方要为居里先生举行的游行和演说,只请求用最简单的仪式,把居里先生葬在他故乡母亲的墓地里。
幸而玛丽生来具有敢于面对现实的非凡勇气,尽管如此,挚爱居里的玛丽永远难忘她刻骨铭心的爱人,她承受巨大的悲哀,用写日记的奇特方法聊以抚慰自己的悲痛,她用这种方式和她的皮埃尔进行天人两隔的通话:
“我的皮埃尔,他们要让我顶替你的位置,继续讲授你的课程,指导你的实验室。我已经接受了。我不知道我是否做得对。你常对我说,你愿意我在索尔本开课。而我至少愿意尽力而为,继续你的工作。有时候,我觉得,好像这样活下去,日子是最好过的,可有时候,我又似乎觉得,我承担这件工作简直是个大傻瓜。”
在傲慢的索尔本,从来也没有一个女人能荣幸地当上大学教授,在任何学科中,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能担任教学的领导职务。但在法国,却没有一个男人能接替皮埃尔的工作,因此,这个重担自然地落到了玛丽的肩上。在当时健在的科学家中,唯独她具有胜任这项工作的才能。她决心使她的讲课够得上皮埃尔的水平,于是,她把孩子们送到乡下去,整个夏天独自留在巴黎,研究皮埃尔的讲题,研究皮埃尔的笔记。
在那段悲伤的日子里,大家对她都很关心。但是,玛丽重新走出家门的那一天总是要到来的。在外界露面的时候,她是一位著名的、令人感动的寡妇。她知道报纸舆论正在要求索尔本改变常规,让她在大会堂里讲演,好让几千人第一次听到一个女人在索尔本讲课,索尔本人都在以一种猎奇的心理等待她的到来。玛丽初次登台讲演的那一天来到了。赶时髦的一伙人都在等待着,想听玛丽说些令人感动的话,或者想看她怎样失去对自己感情的控制。那种急切的心情,就像老鹰等着抓小鸡似的。讲课的地点是小梯形教室,里面挤满了人,把那些真正来听课的学生挤得够呛,快要把他们从座位上挤出去了。
终于,经过一番前奏的酝酿,玛丽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掌声中,快步走进教室。掌声一停,她就站在皮埃尔曾经站过的地方,开始做关于高级物理学的演讲:“在考察近十年来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时候,人们对于我们在电和物质方面的概念的转变表示惊异……”那一刻,几乎所有前来听课的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
惊异,惊异的是他们对某件事情看法上的转变,而不是对电的看法上的转变。他们本来是怀着猎奇的心理来看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展览会,结果他们意外地发现这位女子绝不是一件展览品,而是一个真正诚挚的人,她专心致志地考虑工作,很少想到她自己。他们很受感动,泪水夺眶而出。玛丽讲到关于电结构、原子蜕变和放射性物质的新学说。在她结束那场纯粹是给学生做的讲演以后,她像进来时一样迅速、利索地走出了教室。
从此以后,居里夫人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对镭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她还把镭用到挽救战争中伤员的性命上面。1911年12月,瑞典科学博士学院宣布授予她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该奖的历史上,两次获取此奖的,只有居里夫人这一位女性。按照惯例,居里夫人要到斯德哥尔摩作一次公开的演讲。伴随她前往的有她的姐姐和她的长女伊雷娜。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料到,24年后,伊雷娜·居里也要到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金,他们一家人创造了人类科学史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开创了人类放射学研究的先河。
为镭的事业而工作了35年的居里夫人,却因跟自己的发明镭射线过于亲密而患上了白血症,于1934年7月4日病逝。
人们按照她生前的遗嘱,将她的棺木和居里先生同穴而葬。在她的墓碑上,只有简单的一行字:玛丽·斯克洛杜斯卡·居里,1867~1934年。爱因斯坦谈到她的时候说:
“她是惟一一个没有被荣誉腐蚀的人”。正是她这种面对荣誉和财富不为所动的冷静性格,才使她在科学的道路保持旺盛的创造力,让一生都如高山的青松,饱经风霜,却四季常青。
自负型性格的做人
自负型的人纯属自信地失去了理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做事矜持武断,固执已见,又持才傲物,自认为是天下第一,唯我独尊。这些人脾气往往很暴躁,使他人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自负的人不会灵活地办事,又缺乏必要的交际能力,并且情绪波动很大,喜欢感情用事,缺乏冷静和理智,往往陷入痛苦的折磨而不能自拔。
自以为是,自断前程
二战为美国制造了许多杰出的将军,麦克阿瑟就是其中一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过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一个巨人,一个体现了传奇人物的一切矛盾和对比的传奇式人物。他是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又是威风凛凛、自负的军人;他是专制者,又是民主主义者;他天生口才好,演说时感染力很强,丘吉尔式的雄辩可以鼓舞千百万人——也使大多数自由派无招架之功。”
作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五星上将,当之无愧是优秀人物。二战中,他出任远东盟军统帅,以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战绩和荣誉。战争中,麦克阿瑟有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韬略,有临危不惧、亲临战场、出生入死的战争经历。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有狂妄自大、惟我独尊的一面。他的刚愎自用、恃才傲物使他很难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以至最终断送前途。
麦克阿瑟将门出生,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入侵菲律宾的美军司令。他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在这个美国将军的摇篮里,他学习了4年,非常用功,表现出优秀的军事领导能力,成为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学员。1902年,他以全优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担任美军第42师参谋长,晋升上校军衔。他所在的师在欧洲战场战斗了大约4个月,因战功卓著,成为赫赫有名的部队。在战争中,麦克阿瑟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不戴钢盔和防毒面具。他在战场上中过毒气,机关枪子弹烧焦过他的军衣,一年中曾两次负伤。
但是,面对这一切,他毫不畏惧地对部下说:“整个德国也制不出能打死麦克阿瑟的炮弹。”
他的勇敢和无畏为他赢得了荣誉,他是获得勋章最多的军官之一,并成为当时闻名的军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克阿瑟被委任为西点军校校长,成为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在任期间,他对军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它更适合于现代化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需要。
1925年,麦克阿瑟被提升为少将,他是美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他所创造的奇迹,更体现在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表现。
在太平洋战役中,他提出了独特的“蛙跳战术”,即向几个重要目标的国家发动跳跃式进攻,集中兵力,打开一条通向日本东京的道路的作战计划。当时,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都不同意他的计划。
麦克阿瑟没有顾及自己的处境和上下级的关系,坚持他的“蛙跳战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他的自信给他带来良好的荣誉,但也令他渐渐失去理智,更加偏向刚愎自用,行事武断,引起很多人不满。
在收复菲律宾的问题上,美军一些具有决策权的将领们与他也有不同的看法。五角大楼认为麦克阿瑟的计划有些冒险,参谋长马歇尔认为,如果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将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罗斯福支持麦克阿瑟的方针,美国很快占领了菲律宾。
1950年秋天,联合国军被堵在朝鲜半岛东南角的釜山。假如麦克阿瑟对釜山发动进攻,他的军队必然遭受重大伤亡。他采取了攻其不备的战术,突然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港口仁川登陆,登陆取得了成功。关于朝鲜战争的性质另需讨论,这里仅就麦克阿瑟的战术看,与他的自负性格不无关系。
二战后,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