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嗜酒如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嗜酒酿成了古龙最后的悲剧。后期的古龙一顿能喝上七八个小时,饮酒时间远多于写作时间,已到了酗酒地步而不能自拔。他成名之后,几乎每天都无酒不欢,无醉不归。古龙很好客,他的好客却是他喝酒的一个借口和理由,他借口的理由便是要客人陪他喝上几杯。古龙好酒,又天生海量,常常把客人灌醉,自己则喜形于色。
古龙是个浪子,他的心也豪无例外的流浪漂泊,在酒所带给他的麻木与欢乐中消遣人生岁月。
古龙的朋友讲,当年古龙一口气可以喝上一整瓶的白兰地,古龙自己说过:“我喝得最多的一次,是一夜里喝了28瓶白兰地,但不是我一个人喝,是五个人一起。”
终日饮酒的古龙,终于栽在了酒中,古龙得了肝病,最后是肝硬化的晚期发作,古龙这才戒了酒。
古龙第一次住院,就大量吐血,出院3个月,古龙感觉良好,以为没有什么事,于是积习难改,又开始喝酒,终因肝昏迷而再次入院。
古龙临死前一段心情是非常平静的,在平淡中却透出真正的沧桑和落寞,他说,他喜欢的是“喝过酒的气氛和趣味,这种气氛只有酒才能制造出来”。
面对死亡,古龙感慨地说:“我希望至少能再活5年的时间,让我把“大武侠时代”写完,我相信这会是提升武侠小说地位的作品,也会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古龙对生命的要求不高,但命运是无情的,上帝并没有满足他的这一愿望。1985年9月21日,古龙在台北中华开放医院永远地告别了人间。
侠肝义胆写春秋
中国古代的侠客,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是一群具有强烈浪漫气息的人。在礼崩乐坏、道德沦落、以强欺弱的乱世,他们背负着传统的理想,幻想用自己的手中之剑来拯救现实,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耀眼的个性光彩和理想光芒。他们是一群纵横于现实之中,而又超脱于现实的人,他们不在乎生命,只在乎生命的价值。
荆轲就是其中的代表。荆轲是卫国人,后来迁居燕国,燕人都叫他荆卿。荆轲其人好读书练剑,曾经上书卫君谈论治国之术,也曾经遨游过许多国家,并经常与人论剑斗剑,但一直未遇知己。荆轲来到燕国,由于他的豪爽侠义,他结交了一批义士,如高渐离,田光等人。
不久,燕太子丹因在秦国受辱逃回燕国。而此时秦国又攻下了燕国西部邻国的许多城池,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想报仇,但国小势弱,无能为力。几经辗转,太子丹找到了荆轲,为了保住燕国,荆轲答应动身刺杀秦王。
太子丹给荆轲以优厚的待遇,他每天都到荆轲那里拜望,并不断送金钱美女给他,但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荆轲有动身的意思,就问荆轲:“现在秦将王翦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了,那时就算我想长期侍奉您,也做不到了。”荆轲说:“就是您不说,我也正想找您呢。我这样空手而去,秦王必不相信,如果能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最肥沃的督亢之地的地图献给秦王,他定相信,我就可以趁机刺杀秦王了。”太子丹认为杀樊於期不义,不愿照办。
荆轲就私自来见樊於期说:“秦王杀了您的全家,并悬以千金和万户侯的赏额悬赏您的头颅。我有一计,可为你报仇,就是借您的人头一用,骗取秦王的信任,然后趁机刺杀他。”樊於期听后,自刎而死。
太子丹闻讯,号啕大哭,但樊於期已死,也只好把他的头颅用匣子封好,又准备好了督亢之地的地图,交给荆轲。
于是,荆轲就让太子丹访求天下最为锋利的匕首,用百金买到了赵人徐夫人的匕首,让工匠在匕首上淬上毒药,用之试人,只要见血,人就立刻毙命。荆轲又让秦舞阳当副手,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13岁就杀过人,燕人都不敢正视。这样,一切准备齐全,只等时机成熟。
荆轲想同一个人一起赴秦,但那人住得很远,一时未能赶到,故误了行期。太子丹以为荆轲变了主意,就对他说:“日子不多了,荆轲还有意入秦吗?请让我先把秦舞阳派去吧!”荆轲大怒道:“你催什么!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我所以停留几天的缘故,是想等一个人一同赴秦。今太子以为我走得太迟了,那我马上就辞别吧!”
太子以及宾客凡是知道此事的人,都穿上白衣服,来到易水边送行。祭祀送行完毕,取道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高亢悲壮之音,送行的士人尽皆流泪。荆轲又上前高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来到秦国,把匕首卷在地图之中,进入宫中。他因献上了樊於期的头而得到秦王的信任,荆轲就借秦王俯看地图之机从地图中取出匕首,抓住秦王的袖子,欲刺秦王。秦王起身而逃,绕柱而走,荆轲见追不上秦王,便以匕首投掷,匕首撞在铜柱上,并未刺中秦王。秦王乘机拔出身后的剑,刺向荆轲,荆轲身上被刺了8剑,自知不能成事了,便倚着柱子笑道:“我所以没能刺杀秦王,是因为我想劫持秦王,想拿秦王的契约以还报太子丹的缘故!”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本身是失败了,但荆轲重承诺、图报答和以死酬知己的精神,为后人称赞不已。
专诸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刺客之一。当时,吴国的公子光想刺杀吴王僚,理由是什么呢?原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3个弟弟,二弟余祭,三弟夷昧,四弟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很贤能,就想把王位传给他,没有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公子光立为太子。诸樊死后,就传位给了余祭,余祭死后又传位给了夷昧,夷昧死后,当把王位传给季子札,季子札不愿当国王,逃到外地去了。于是,吴人就立夷昧之子僚为吴王。
这在当时看来于情理是不通的,若说传位季子札是诸樊之愿的话,传位于僚就不合理了,应当把王位再还给诸樊之子公子光。因此,公子光心情怨恨,想刺杀吴王僚。
公子光从大将伍子胥那里结交了专诸,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勇武而又极讲道义的人,就对他礼敬有加,他善待他的母亲。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专诸发现公子光对自己一如既往,深为感激,觉得自己这样一个普通人能受到公子光的如此尊重,深感荣幸。后来,专诸问公子光为何厚待自己,公子光说了一通敬仰专诸的话之后提起了失位之恨,并一再申明自己想夺取王位属于正义行为。专诸听了,表示愿意替他去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当然感激不尽,并表示,专诸的身体就是自己的身体,专诸的子女就是自己的子女。如果专诸身亡,自己会常加祭祀。
过了几年,吴王僚出兵攻打楚国,国内空虚,朝政混乱,公子光打算刺杀吴王僚。他请吴王僚到自己家里饮酒,先把甲兵埋伏在侧室之内。吴王僚对公子光也十分小心,他的卫队一直从王宫排到公子光的家门口,门口站立的也全是吴王僚的亲戚。
酒至半酣之时,公子光假称足疾,趋入侧室换鞋,便命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之内,借送鱼之机行刺吴王僚。于是,专诸把鱼送到吴王僚的面前,剖开鱼腹,以匕首刺死了吴王僚。吴王僚倒下之时,他的卫士也一起扑过去,杀死了专诸。
公子光指挥埋伏的甲士冲了出来,杀死了吴王僚的卫士及亲属,登上了王位,并封专诸的儿子做了大官。
《战国策》上关于聂政的详细记载,更能使我们看到聂政是怎样为严仲子赴汤蹈火再所不惜的。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亡到齐国躲避仇人,以屠宰牲畜为业。
过了很久,汉阳严仲子侍奉韩哀侯,与韩国宰相侠累有怨仇,遭到了侠累的无理迫害,被逼逃亡。他周游列国,想物色一个能够为他报仇的人。当他到了齐国,齐国有人告诉他聂政是个勇士,为避仇而隐姓埋名在屠夫之中。严仲子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到聂政家登门拜访,往返几次,然后他备好酒食,亲自奉送到聂政的母亲跟前。
等大家喝得酣畅的时候,严仲子取出黄金百镒,上前献给聂政的母亲,为她祝寿。聂政对他如此厚赠感到很奇怪,坚决谢绝了严仲子。严仲子执意进献,聂政便婉言推辞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境贫寒,客游他乡,以屠宰为业,早晚也可以买些脆甜的食物孝敬老母,实在不敢再接受仲子的厚赠。”严仲子避开别人,对聂政说:“我有仇要报,为此我周游列国已有多年,这次来到齐国,私下听说足下行侠仗义,所以送上百镒黄金,作为老母的粗饭开支,以此来与足下交朋友,哪敢因此而有其它的奢望!”
聂政说:“我所以要降志辱身,与屠夫为伍,只是为了借此来奉养我的老母。只要老母还在人世,我就不敢答应为别人牺牲生命。”严仲子再三相求,聂政始终不肯接受。
但严仲子礼是送给聂母的,这一点让孝顺的聂政十分感动。
又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死了。安葬完毕,除去丧服。聂政自言自语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只是操刀屠狗而已。而严仲子却是诸侯国的卿相,竟不远千里,屈驾而来与我交朋友。我用来对待他的,真是太不相当,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当得起他如此的尊敬和礼遇。严仲子送百金敬我母亲,我虽未接受,但他这样做实在是我的知己。像他这样一个贤者,因为忿恨仇人,而特地亲近信赖一个处穷僻之地的人,我怎能默默地就算了呢?况且以前他求我而我不答应,只因为有老母在;现在老母去世了,我应当为知遇自己的人出力。”
于是,聂政西行到汉阳,进见严仲子说:“前次我没有答应你的请求,只是因为家有老母。如今老母不幸离世,请问你要报复的仇人是谁呢?把此事交给我去办理吧!”严仲子于是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是韩王的叔父,他的家族人多势众,居所防备森严,我屡次派人刺杀他,均未成功。如今蒙足下不弃,希望多派些车骑壮士为你充当助手。”聂政说:“韩、卫二国相距不远,现在要刺杀人家的宰相,这位宰相又是王亲国戚,去的人不宜太多,人多难免会出岔子,出了岔子就会走漏风声,一旦走漏风声,所有韩国人都会与你为敌,这岂不是很危险么!”于是,聂政谢绝增派助手,辞别严仲子,独身前往。英雄只徒身死,决不连累于人,聂政就是这样坚持自己的原则。
聂政手持利剑直奔韩国。韩国宰相侠累坐在府上,周围有许多持兵戟的侍卫。聂政直闯而入奔上台阶,将侠累刺死,左右大乱。聂政大吼着杀死几十个人,然后自己便剥掉面皮,挖出眼睛,掏出肚肠,倒地而死。
韩国的人将聂政的尸体陈放在街市上,出钱查询,竟无人知晓。于是韩国人就贴出告示悬赏,有能说出杀宰相侠累的凶手是谁的人,赏给他千金。但是,过了很久,仍然无人知道凶手身份。
聂政自知深入侠累的卫士之中刺杀侠累而无法逃生,所以不带卫士,然后自毁容颜,其目的就在于既不连累严仲子,又不连累家人,可谓是义、孝两全了。但聂政的姐姐也同聂政一样,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聂政的姐姐聂莹,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凶手身份不明,韩国无人知道,正暴尸于市,悬赏指认,就呜咽着说道:“这恐怕是我弟弟吧?唉,严仲子就这样来知遇我的弟弟!”立即动身前往韩国。来到街市上,看到死者果然是聂政,就拊尸痛哭,非常哀伤地说道:“这就是轵邑深井里人们所说的聂政啊!”市上来往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杀了我国的宰相,国王正悬赏千金查询他的身份,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为什么敢来相认呢?”聂莹回答他们说:“我听到了。我弟弟聂政当初之所以忍辱含垢,置身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嫁人。如今老母已寿终,我已嫁夫,严仲子知遇我弟弟于困污之中,结为至交,对我们恩重如山。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士为知己者死!因为我还活在人世,所以我弟弟聂政自毁面目,使人无法辨认,这为的是怕连累我啊!我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而埋没了我弟弟的英名呢?”韩国人大为震惊。于是,聂莹连呼三声:“天啊!”终因极度悲哀而死在聂政的身旁。
晋、楚、齐、卫诸国的人听到这件事,都感慨地说:
“不仅聂政了不起,就连他的姐姐也是位节烈的女子啊!
她不怕暴尸的危难,一定要奔走千里险路,来显扬弟弟的名字。不过,要是聂政知道姐姐也愿死于韩国街市的话,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了。
聂政之所以著名,不在于他刺杀了一个诸侯国的国相,而在于他图报知己和决不连累别人的侠义精神。
有人称战国时代是一个刺客时代,的确如此。但说它是一个英雄时代也许会更合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荆轲、聂政并不在乎死,他们只是为了报答知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可以献出生命,这种侠肝义胆的精神确实让人感动、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