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性格的人最大的优点是笃信真理,坚守信念,不为外力所强迫,如荷之出淤泥,梅之傲风霜。其做人胸怀坦荡,直言不讳、嫉恶如仇,秉持自己的本色,有独立的意志,也有自由的精神,容易得到人们的推崇和信任,在逆境中会成为他人的精神支柱。
耿直型的性格是人人都赞叹的性格,然而也有不足,太直爽未免锋芒毕露,太执着未免流于自我,太真实未免缺乏理智,所以耿直性格的人做人会遇坎坷,经常置自身于险境,与不幸痛苦相伴,甚至身遭厄运。
直言不讳,不容邪恶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何香凝是与宋庆龄齐名的伟大女性。她和其夫廖仲恺,从大局着眼,以爱国为本,积极促成国共合作,她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奋斗了一生。
何香凝虽为女性,但性格耿介刚直,容不得半点邪恶及奸猾狡诈。在混乱的国民党阵营中,她不管对方权势有多大,即便是蒋介石,她也直言其不是之处。她把这种性格融入了那一个时代,也铸就了那一段历史。
“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尤壮,战胜寒冬骨更坚。”道出何香凝的心曲,也是何香凝耿直性格的写照。何香凝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一个伟大女性坚守正义、正直高节的品性。
何香凝虽身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她的正直性格和爱国精神使她和蒋介石格格不入。她对背叛孙中山遗志的蒋介石始终严若冰霜,敢于斗争。1926年,蒋介石制造反共的“中山舰事件”时,何香凝就曾当面斥蒋:“孙先生和仲恺的尸骨未寒,北伐也刚开始,大敌当前,你们却在革命队伍里闹分裂,何以对孙先生?何以对仲恺?”
在国民党阵营中没人敢与蒋介石这样说话,但何香凝敢说也敢骂,无所畏惧,她的这种耿直性格就连蒋介石也惧怕三分。
1927年11月,梅开几度的蒋介石和宋美龄准备在上海结婚,当时的报纸曾以“中美合作”的醒目标题加以大肆渲染。狡猾的蒋介石为了增加婚礼的“重量”,考虑到何香凝在国民党阵营中资格老,有名望,想请她作证婚人,何香凝借此力劝蒋介石停止屠杀革命人民,放弃反共政策。蒋介石托辞辩解,何香凝见话不投机,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拒绝为蒋介石证婚,把蒋介石弄得好不难堪。对国民党阵营好多人来说巴结还来不及呢,何况蒋介石主动邀请,何香凝却不以为意,不买蒋介石的老账,这是何等珍贵。
何香凝耿介刚直,无所畏惧,勇气锐不可当。严词质问蒋介石,拒绝为蒋证婚也就罢了,她还敢于公开羞辱蒋介石,在国民党阵营里,这更是前无先例,后无仿者。
“九·一八事变”后,蒋拒绝抗日,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策略,对侵略者不惜忍辱退让,对共产党却势在必剿。何香凝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愤怒至极,她把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介石,并附上了一首诗: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毫无遮拦,直吐胸中怒气,恐怕蒋介石见了这条女人裙子和这首诗并没有当年司马懿收到诸葛亮给他那套女人衣服时那么坦然。她的这一做法弄得蒋哭不得怒不得。这就是何香凝的耿直,诸葛亮是个完全符合儒家规范的圣人,他对刘备忠心耿耿,而何香凝所忠于的是一个天地间的道义,这样她势必要站在正义的一面。
何香凝正气洋溢,见不得邪恶,容不得奸狡,这使她锋芒外露,她对蒋介石如此,对国民党阵营中高层人物的太太小姐们也毫不留情。
陈炯明因反对孙中山先生北上,讨伐孙中山,囚禁廖仲恺,在营救廖仲恺先生的紧要关头,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胡说何香凝盼望孙中山先生的北伐计划失败,廖仲恺就可以自由了。何香凝气得当场打了陈璧君一个耳光,怒斥道:“我再怎么自私,决不至于要牺牲中山先生来搭救仲恺。”
在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何香凝不仅将自己多年积存的书画“悉数变价出售,并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还动员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太太小姐们为抗战捐款。
在一次募捐活动中,第一个认捐的是宋子文的太太,她在认捐簿上刚写完,何香凝看她纯属敷衍了事,捐的款数少得可怜,就上去指着她大吼:“抗日救亡,有钱出钱,你带了个什么头?你最有钱,却捐了这个数目,还会有什么人敢超过你呢?”当场窘得宋子文太太下不来台。这就是何香凝,不管对方是谁,没有情面,只有正义真理。
就这样,何香凝成为国民党为数不多的“异类”,她坚持真理,磊落无私又勇敢无畏,言行也一针见血,使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更有血有肉,有情有火。何香凝是绘画高手,她一生爱画松、竹、梅。松之高洁,梅之傲然,竹之亮节,无不跃然纸上。这实是她性格和品性的流露。她也爱描绘雄狮猛虎,其寓意为“睡狮猛醒,虎威重振”,既是解放祖国和人民的渴望,也是她自己战斗精神和威武气概的真实写照。
何香凝的耿直和母爱融为一体,她对子女的教育又和国家、民族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她为女儿起名梦醒,意味中华民族从千年沉睡中觉醒,她为儿子起名承志,意味继承革命之志。她的子女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秘密斗争。她的儿子廖承志因为从事革命活动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她凭着国民党元老的威望想方设法加以营救。虽然国民党当局一再要她对子女“严加管教”,“不许参加政治活动”,但何香凝仍旧我行我素,也支持儿女们的行动。
在何香凝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有一股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当时多难的中国就需要这样的女性。
以女装换征衣,与男儿一道共赴国难,这难道不是何香凝杰出的原因吗?问问天下,又有几位女性能如何香凝那样正直秉言呢?
坚持真理,有一说一
在中国,马寅初是学术界鼎鼎有名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他的《新人口论》被从学术批判的理论领域上升到政治批判领域,马寅初依旧故我,不以时违世背为理由,坚持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毫不动摇,被誉为“天下第一士”。
马寅初的性格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决定了他做人:
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国民党时代他对蒋介石作狮子之吼,怒骂蒋是‘家族英雄’,以肉体抗拒国民党的子弹,一腔爱国激情,何等壮烈。如果说那时反蒋有全国人民为后援,而50年代的情形不仅是人微言轻,高下已经立判。
当时,周总理也被此事惊动了,为了协调矛盾,不至于到白热化程度,周总理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和马寅初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思想沟通,但马寅初为了学术的尊严,第一次拒绝了他尊敬的周总理的一番好意,他认为让他马寅初检讨不难,但让学术的真理向人间的强权低头,他万难接受。
马寅初的决绝,使人们不禁想起亚里斯多德的名言: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对此,马寅初在《新建设》杂志上撰文,特意加上一段《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谢,并道歉意。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1949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
惊动了一个国家总理亲自为一个学术上的争执做调解人,由此可见,马寅初引发的这场争论,涉及的层面之高,范围之广。
马寅初是个积极向上的学者,用耿直的肋骨支撑着灵魂的半壁江山。他早年留学美国,精通英文、德文、法文,算得是学贯中西。然而,为了研究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在69岁那年,他又“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头钻进俄文,并且只花了3年工夫,当然是他的业余时间——就能够自如地阅读俄文书报。这成绩,即使搁在风华正茂的学子身上,也非同小可。他1916年登上北大讲坛,位至教授、系主任、教务长,10年后离开,海阔天空一阵搏杀。
25年后,不顾自己已届古稀之龄,欣然重返沙滩红楼,出任建国后第一任北大校长。他“白首穷经,老而弥坚,人在校园,心济苍生,思考的是理论,关注的是实际,着眼的是中国,辐射的是世界,检索的是历史,透视的是未来。”
马寅初潜心研究经济学以后,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马寅初关注的焦点。在笃信社会主义的人眼里,中国根本没有人口问题。在相信人定胜天的唯心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的人口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作为一个学术人,马寅初的预言实现了。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思想的先行者,他深深地陷入无力回天的悲哀之中。
一语成谶的预言,让灾难深重的中国记住了马寅初这个历史性的忠告,可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作为一名历史人物,马寅初从此亮相于历史的舞台。他的人口问题争论,让他进入了世纪人物的行列。他在社会上,一改以往做学问的谨小慎微,他坚信他的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他认为即使是别人不同意他的见解,他也不会因为众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自信激怒了不少人,他们纷纷向马寅初开火,但他丝毫不为之所动,并表示继续调查研究,逐步完善补充新观点,在下次人代会提出来。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本身的正义令谬误尴尬,让坚持错误的人无地自容。马寅初的耿直性格不会被强权所降服,又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查,深入研究,于1957年3月,他把人口问题直接搬到了中南海的最高国务会议。“人口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说,“我们只要研究一下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就会感到人口问题十分严重。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才知道我国人口已经超过6亿,四年来又至少增加了5000万。我大概算了一下,如以净增加率百分之二计算,15年后将达8亿,50年后将达16亿;如以净增加率百分之三计算,15年后将达9亿3千万,50年后将达16亿。……”讲到节骨眼上,马寅初又不失时机地给与会者将了一军:“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
这些激进观点,让与会的高层首脑不得不表态。据说,毛泽东主席当场讲了话。毛泽东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的生产,完全可以进行研究和试验。马寅初今天讲得很好!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
最高当局的认可,无疑是对马寅初学术理论的最大支持,然而学者在政治面前往往是天真而又单纯的。马寅初心花怒放,4月底,他决定在北大作公开演讲——这是他建国后首次作学术报告,他不顾一校之长的身份,亲自到校园张贴海报。接着,他又以那次演讲稿为基础,吸纳各方面的意见,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修改,最终形成长篇学术论文。为了区别马尔萨斯以及其他既有的人口论学者,他把文章命名为《新人口论》。
马寅初的耿直无私,胸怀坦荡让他拥有追求真理的无比力量,他的刚直不阿的性格,环顾古今,能有几人?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马寅初享奉101岁,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异数。因为心胸磊落,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因为无私无畏,马寅初傲视强权,特立独行,马寅初做到这一步,死亡也拿他无可奈何。
马寅初在望之年遭受重厄,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和喧闹的政坛,住进京城东总布胡同的小院。“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阻纷扰于红尘之外,而不阻浩气于千秋之外。这种意志力的支撑下,马寅初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这是他的对手做梦也没想到的,也是他的家人、友人难以置信的。他的价值,一半在于他发掘的人口理论,一半在于他渊淳岳峙的耿直人格。
荣辱一身皆因直
坚持原则是耿真性格的一大特征,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原则、律令和皇权的冲突可想而知。秉性直率的人往往缺乏通变,导致败落失意,汉朝明将周亚夫的一生便是如此。
公元前158年,匈奴骑兵分两路入侵,前锋直逼太原郡,周亚夫受命屯兵细柳。汉文帝为了慎重起见,亲自到西军和北军去视察,所到之处,无不倾营出动,候迎天子。文帝看到这种情景,深为忧虑,真不知一旦匈奴袭来,他们如何对敌。但等到了周亚夫军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汉文帝的车驾到了细柳营,只见军吏士卒都手拿利刃、身披铠甲,机弩上也搭着箭枝。天子的先行官来到宫门,立刻被军士挡住,无法进去,便对守营门的军吏说:
“天子即将驾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却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有天子的诏命,将军曾经严肃告诫过。”
过了一会,天子的车驾到了,但军吏仍不开门,文帝无法,只好派人拿着天子的符节去见周亚夫说:“天子要亲自劳军。”周亚夫这才传命打开营门。
守门的军吏又对天子的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任何人的车马都不能奔驰,违命者斩。”于是,天子只得让人按着马缰绳慢慢地前行。等到了营内,周亚夫也并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对文帝长揖道:“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请以军中之礼相见。”汉文帝终于被周亚夫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他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改变了原来严肃的面容,并派人向周亚夫称谢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慰劳完毕,天子的车马离开大营。这是《史记》中对当时发生的情景真实的描述。
当时,不少大臣都为周亚夫捏一把汗,虽然都知道他治军严格,但此举不免有轻视皇上之嫌,汉文帝也明白周亚夫为国为君,从国事大局出发,但内心也隐隐感到他做得过分,觉得皇帝的尊严受到损伤,自己的虚荣心多少受到刺激。
幸好汉文帝是一位明君,他虽对周亚夫有不快之感,但因能克制自己,能从国家大事考虑,还不至于表现出来,甚至在临死的时候对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说道:“如果将来国家发生了急难,特别是有人叛乱时,周亚夫可以委以重任。”
正如汉文帝预料的那样,汉景帝即位不久,发生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想起了文帝的临终遗言,便封周亚夫为太尉之职,前去平叛。生性刚直的周亚夫既没有高呼万岁圣明,也没有拒绝汉景帝的安排,让汉景帝觉得周亚夫过于傲慢,可能看不起他这个新皇帝,一片虚心得了个不冷不热的对待,不满的种子由此种下。
周亚夫果然不负所托,明谋善断,屡出奇兵,不到三个月,就大功告成。
由于平乱有功,在汉景帝前文七年,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由于周亚夫一直以武为生,又生性耿直,只认道理,不通人情世故,因此不善调和逢迎,四处树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