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未得发实施,于是上了最后一道激烈的言辞触怒了李后主。坐在一房的徐铉见有机可乘,拾起那足以能诋毁潘佑的言辞往他头上罗列罪状,加之张洎的奉和。这两位朝臣一唱一和,就把为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奉职的潘佑说得罪该万死,死有余辜了。
没有主见的李煜听了张、徐对潘佑的谗言,勃然大怒,当即降旨,赐死潘佑。
至此,南唐又向亡国的路上迈进了一步!
宋太祖闻听李煜所为,喜出望外。认为取南唐的时机已到,理应兴师讨伐江南。然而,他在发兵之前还要来个先礼后兵,以示宽宏:让属下按照当年给孟昶建宅的规格,给李后主营造一座园林式的宅院,规模仅次于自己的宫殿,而且他还曾亲临建筑工地指导。这座壮观华丽的宅第建成后,召李后主乔迁,可他拒而不受。
继而,宋太祖又向李后主来个不大不小的挑战:遣使对李煜说:“朝廷要修天下图经,独缺江南版图。”敏感心细的李煜不会不知道宋太祖的用意,可他不敢抗旨,不得不违心地命人录了一个副本送去。作为一国之君,把自己的国家的版图交给异邦的国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宋太祖由此掌握江南19州的屯戍距离,人丁数目……
才胸有成竹地兴师取江南。李煜听说宋太祖已调兵南进,才放马后炮,连忙上表请求接受大宋的册封。宋太祖见李煜敬酒不吃,偏吃罚酒,轻蔑地一笑,没理睬。等到宋朝数万大军已兵临城下,李后主由朝臣陪侍火速登上城楼一看,只见四郊都是宋军的旌旗,迎风招展,帐篷漫山遍野,顿觉头晕目眩,腿儿发软。内侍忙搀国主下了城楼,即刻传旨召来文武重臣商议抗敌之策。朝臣纷纷议论一阵之后,张洎出班跪奏:“外援已经断绝,建康城危在旦夕,急应组织敢死队,夜间出城,潜入宋军大营,打他个措手不及。”
李后主摇头不语。
陈乔又出班奏道:“自古无不亡之国。降,自取其辱,未必得全。臣请背城一战,即使同圣上一道殉国,死而无憾!”李后主听了陈乔这番豪言壮语也没提起精神,却下龙椅握住他的手痛哭流涕,最终没有勇气采纳他的意见。
江南名城南唐国都建康终于被宋军攻陷。宋朝大将曹彬押解被俘的南唐主李煜一行抵达汴京,监于明德楼下听候发落。
翌日,献俘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宋太祖对南唐亡国之君的处置。李煜跪伏在明德楼下,浑身如筛糠似的抖动,听太监宣读圣旨:“皇恩浩荡,封李煜为违命侯。”
李煜暗想,谢天谢地,谢不杀之恩。他被俘后就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下来。
可又想:“违命侯。”究竟是个什么封号呢?他细心一揣摸,个中含有讥讽与侮辱之意。他的心顿感难受,但总算没死,也就认了。
太监读完圣旨,又说:“圣上不杀你,并赐园林宅第一座,你还不快接旨谢恩!”李煜这才如梦初醒,连忙三拜九叩谢太祖龙恩,侍立楼下。
宋太祖驾崩,御弟宋太宗即位后,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常常被召进宋宫,说是侍侯皇上燕乐,一去就是很多天才能放出来。
李煜无可奈何,他何甘愿当乌龟?如今国破家亡,做了宋朝天子的阶下囚,除了把哀愁、痛苦、眼泪往肚里咽,还能说什么?
在一个乌云蔽日,绵绵细雨的天气里。囚禁李煜的宅第,传出侍妾们为他祝寿的如泣如诉的歌声。这是李煜最近蘸着血和泪铸成的一阕《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当小周后和黄保仪频频举杯为李煜祝酒时,宋太宗的赐酒到了,可怜的李煜喝了两杯后就中毒死了。
原来,囚禁李煜的小院,昼夜都有宋太宗设下的耳目出没。李煜侍妾们的歌声一传出,就被耳目记下歌词奏报朝廷。歪打正着,宋太宗为把小周后接进宫,一直要谋害李煜,正愁没理由。有了这个借口,当即派人鸩杀了李煜。李煜死时只有42岁。
李煜个性优柔懦弱,最终落个国破、身死的结局。
性格软弱依赖性强
人的性格影响着人的思维,因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种性格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爆发方式,卡夫卡便是软弱型性格创造出来的天才。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来注定的,每个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声都是哭声。
卡夫卡软弱的个性是生活的家庭所造成的,也可以说是父母后天塑造的。他出生在奥匈帝国所辖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卡夫卡的父亲出身贫寒,却是一个聪明能干的犹太人。他从乡下来到城里,开了一家商店,虽然精打细算,也只能勉强糊口度日。由于深受社会地位低下、被压迫之苦,他一心想着出人头地、“翻身”的那一天。
卡夫卡生活的环境没有稳定性和安全感。父亲的商店时好时坏,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他的父亲不得不压缩各种开支,以维持这个小店的正常运转。然而,对卡夫卡来说,生活上的艰辛与困苦可以忍受,但给他幼小心灵留下累累的、终生难以治愈的创伤是父亲对他的粗暴和专横。
对此他一生也无法理解,但只能忍受。卡夫卡就是在父亲粗暴的辱骂与咆哮般的叫喊声中长大成人的。从记事那天开始,卡夫卡整天在父亲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活着,父亲早年留给卡夫卡的印象或是拉着长长的脸,为自己的生意发愁;或是对着他无情地、无休止地呼三喊四。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卡夫卡,在高度的压抑下形成了少见的软弱。
卡夫卡从小没有得到家庭温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父亲永远是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他能得到母亲的爱,或许他的性格也不至于那么软弱。卡夫卡的母亲属于传统女性,对丈夫言听计从,一切服从自己的丈夫。母亲毕竟是母亲,无论怎样服从、屈从丈夫,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卡夫卡的性格形成过程中,母亲偶尔的帮助,却形成了一种“帮倒忙”的后果。她有时也觉得应该替儿子说几句话,但最后却总是以退让而告终。
她从来不会站在卡夫卡这边,替卡夫卡主持“正义”。
母亲给予卡夫卡的爱或者说保护,对卡夫卡性格的形成有害无益。她总是在暗中对卡夫卡给予某些补偿。由于在暗地里进行,使卡夫卡产生了偷偷摸摸的感觉。母亲这种保护和爱护是善意的,可是效果却是极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她是在帮助卡夫卡的父亲,而不是关心自己儿子的成长。
父亲的粗暴,卡夫卡从未想到过反抗,也不敢去反抗。
卡夫卡软弱、没有自信心的性格,不仅由于父亲的叫骂,还与父亲对他种种不近人情的管教方式有着直接关系。父亲的发怒和叫嚷给卡夫卡制造了一种紧张压抑不安的环境,像毒蛇一样吞噬着他的自信。身为犹太人,他又身受歧视和排斥,这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心灵的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卡夫卡愈发感觉周围的一切是那么不可抗拒、不可改变,而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自己用想象构造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少许宁静和安慰。就这样他在逃遁的路上小心的反抗,而一遇到伤害就用敏感的外壳来保护自己。
上小学了,卡夫卡那似乎已经成型的懦弱性格丝毫没有改变。在他心目中,班主任就是他的父亲,和父亲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他在班主任和老师面前,总是鼓不起任何勇气。至于偶尔迟到或稍有违犯学校纪律、规定之处,他都会心惊胆战。有时,他也会“偶尔露峥嵘”。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他在放学后由家中厨娘接送,有一次厨娘来得稍晚一些,他便选择班级里最野蛮的男孩子,到小巷去打仗,以显示自己也是男子汉,但结局却是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哭着回家。从此以后卡夫卡不仅不敢再和别人打仗,就是看到别的孩子打仗也要躲得远远的。他不和任何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虽然不是离群索居,却也没有要好的知心朋友。
对于人生的道路来说,卡夫卡选择了文学,在文学的王国里,他是个勇敢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影响了一代人。这一切的成功来自于他对现实世界的逃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确懦弱得让人无法恭维。在学校里,卡夫卡是好学生,但由于他缺乏自信心,学习竟成了他的负担。他学习成绩不错,但他似乎更愿意逃避现实,回到他自己营造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王国里。在那里,他是自由的,没有别人的训斥,也少了许多烦恼,他可以任由自己想象的空间去发挥。
小学学习结束后,卡夫卡进入德语文科中学学习。在这里,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乐,这就是对文学进一步的接触和热爱。这一时期是卡夫卡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周围的环境比家庭中略有改善,但他的性格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同学们中间,即使和别人交往,他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的性格进一步朝着内向、保守、矜持的方向发展,他依然和过去一样,对成功没有信心。他自己认为,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所受的“有害教育”密切相关。他的父亲仍然和从前一样,不容卡夫卡对他的话产生丝毫异议,他还是那么粗暴,那么不理解他的儿子。卡夫卡到了该有自己主见的年龄了,许多时候,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为别人漠视他的个性而感到委屈。可是,懦弱的卡夫卡没有丝毫勇气和力量进行反抗,他很难勇敢地站出来。他只能自己呆在一个小屋里,以避免受到伤害。在此期间,父亲并没有终止对卡夫卡的各种“教育”。卡夫卡更加绝望,更加没有自信,更加孤独也更加懦弱,这一切他都融入到他的创作当中,《变形记》便是最好的证明。
通常,个性软弱的人是比较敏感的,他孤独、内向、忧郁的性格特征使他无法融入社会。他选择了文学,只有文学,才是卡夫卡的乐园,只有在文学王国,才能找到卡夫卡的影子;只有在文学王国,卡夫卡才能摆脱软弱,才有勇气做他自己要做的事。
卡夫卡考取了布拉格大学,在攻读法律专业的同时,卡夫卡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上。大学里的环境毕竟不同于他的家庭,不同于他所学习过的中学,卡夫卡的性格有所改变,似乎不像从前那样懦弱了。从前,他没有勇气跟女性讲话,而此时他与女同学的交往比以前增多了。他大量地阅读文学名著,参加一些文学活动,开阔自己的眼界。
性格懦弱的卡夫卡不是孤僻独往的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的社交活动也开始频繁了。但任何人都是很复杂的,卡夫卡当然也不例外,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在没有他人打扰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在文学海洋里畅游。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注定是孤独的。和许多人一样,他渴望孤独,又害怕孤独。在他的内心深处,孤独和盼望与人交往常常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孤独作为一种他人很难体会的境界,在卡夫卡那里也充分地表现出来。
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41个春秋,他短暂的一生没有太大变化。尤其在性格上,即使不是始终如一,也没有发生任何本质性的变化。他性格的软弱,没有影响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追求。与此相反,懦弱的性格使他选择了一条逃离现实的道路,这就是文学。
这位世界级的大作家生为男儿身,却没有男子汉的气概和气质。他短暂的一生没有独立性,一直对父母有比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卡夫卡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软弱,是一种男人身上少见的软弱。
生来平淡、阅历简单的卡夫卡实际上是一位热爱生活,献身文学的作家。他对自己热爱的文学事业,几乎是以一种殉道的精神刻苦追求的。他的文学创作是与他的人生经历以及自我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他自己,并通过主人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始终在寻找自我、逃向自我、渴望孤独和寻求沟通,超越自我,摆脱孤独之间苦苦挣扎。现代人可以通过卡夫卡的作品,窥测人们的内心世界。
软弱的个性让他选择了文学之路,他的思想有了许多遐想的空间,他的创作也就多了许多成就。
狡诈型性格的做人
狡诈型性格是一种很阴险的性格,它不受道德规范的拘束,为所欲为又善于伪装,工于心计又长于逢迎。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两面三刀,出而反尔,极度善变。当然这是统治阶层常用的技巧,也是他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然而人们通常不信任狡诈的人,因为他们心地大多不善良,有害人之心,他们也不配博得别人真诚的信任,人们经常惜其才而叹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