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辅导是在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方式,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许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有些国家和地区把学校心理辅导与教学工作并列,两者被喻为现代学校的两个轮子,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节 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兴起
学校心理辅导发端于美国,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学校的教育实践。19世纪末,为了解决时代更替和社会变更所带来的个人适应困难,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把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服务中去,学校便是其应用领域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默(L.Witmer)被认为是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
其后,有“学校心理学家”第一人之称的格赛尔(A.Gesell)继续并推进了魏特默的实践活动。1915年,格赛尔在康涅狄格州巡回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并以此为依据对特殊儿童进行能力分班,让学校对其实施特殊教育,由此,学校心理学产生并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学校心理辅导由产生至成熟,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以美国为例,从1915年第一个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始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发展至今,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已发展到1∶1500。如果探究学校心理辅导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社会的需要总在极大程度上推进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
像许多学科一样,心理辅导最初以课程形式出现于学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最早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始致力于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辅导,这样,第一个心理辅导计划产生了。1907年,作为密歇根一所中学校长的戴维斯(J.B.Davis),在学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在每周英语作文课上,他留出一点时间进行职业和道德辅导。最早的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评估自己的道德规范,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除了戴维斯外,其他早期心理辅导先驱也积极地响应着当时社会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像大卫(S.H.David)等,以不同方式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例如帮助学生寻找职业,了解自己最适合的职业,依据个体差异进行职业选择等。
除了教育的作用之外,早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职业辅导运动、心理测量运动、精神卫生运动这三大运动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完善。这三大运动的每一次运动都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大运动是20世纪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当时工业革命在全球获得了深入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选择职业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8年,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帕森斯相信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应具备独立的、关于职业和关于自己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辅导专家应尽可能为学校毕业的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1909年,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阐述了心理辅导史上的第一个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选择的三因素理论: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这一理论对今天的职业咨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帕森斯的工作和他所创立的“波士顿模型”在当时的美国影响很大,因此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
与此同时,经过分类汇总的早期职业辅导计划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辅导模式进入了美国大城市的一些学区。一些大学也提供了职业辅导的课程,政府通过立法支助职业教育及其师资培训。职业辅导运动的发展,使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得以发展。
第二大运动是心理测量运动。心理测量运动也曾给予学校心理辅导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人们已认识到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教育行政部门试图通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科学而宏观的评估,鉴别智力落后学生,并在特殊班级里对其进行特殊教育。因此,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和西蒙(T.Simon)编制了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智力鉴别。自此以后,心理测量运动开始在学校范围内得以广泛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心理教育沿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20世纪的头25年里,测量作为一门技术开始得以广泛实践,信度、效度、常模等测量的基本原理也得以公认,心理测量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进。1917年,美国政府为了选拔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召集不少著名的心理学家参与编制了一系列心理测验工具,其中包括著名的军队A型和军队B型智力测验。这些测验的成功使用影响到教育领域,使团体测验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同样得以推广运用。在职业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测量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一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局限性,受到辅导人员和青年的青睐。心理测量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影响不仅限于它为辅导人员提供了测评的工具,而且在于它为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即以测量结果为依据进行辅导。
第三大运动是精神卫生运动。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比尔斯(C.W.Beers),曾是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因心理疾病入院治疗,在目睹精神病院恶劣环境和病人受到种种非人的待遇后,1908年,他出版了专著《一颗找回自我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1908),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书中他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最终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的心理卫生运动,要求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这与欧洲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相呼应,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颗找回自我的心》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被称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书。
心理卫生运动使早期人格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关注,并强调健康的自我调节,这些观念影响了早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使心理咨询活动在学校得以萌生,以预防和对付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最终心理咨询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在这三大运动的影响下,学校心理辅导迅速地兴起和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末,学校心理辅导专家的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学校心理辅导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但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职业标准,没有相对成熟的职业培训计划。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推广等则是在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迅速的发展。
第二节 国外心理辅导的现状与发展
如果说20世纪前30年是心理辅导的创始期,其中心在美国,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心理辅导在各国的传播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创始期所创建的理论、实践模式不断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发展,依据各国不同的区域和本土的特点得以合理的改造。同时,心理辅导因其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贡献而得到政府和学校的重视,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挪威、俄罗斯、德国、印度、日本、阿尔及利亚和南非等国家,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均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到20世纪末,心理辅导已形成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一、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起源可追溯到1900年。当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等大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各地移民大量涌入,社会问题与日俱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忧虑和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心理辅导工作应运而生。1907年,戴维斯受当时美国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辅导有助于医治美国的社会问题,在其督学的学区所辖学校开设每周一次的辅导课程,以塑造学生的人格,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成为第一个在公立学校建立系统辅导课程的人。1908年,心理学家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辅导中心,专门辅导青年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志趣以便寻求合适的工作。这项服务在美国大受欢迎,帕森斯为此而获得“辅导之父”的美称。同年,曾患躁郁症的美国大学生比尔斯根据自己在精神病院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撰写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一书中,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革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引起美国大众对心理卫生工作的注意和重视。1909年,由比尔斯发起成立了美国的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是防止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产生,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比尔斯的贡献是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美国心理健康运动发生的原动力,他也被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心理测验和辅导技巧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时学校的心理辅导内容不仅限于职业和适应问题,而且对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在后来逐渐产生的各种辅导模式中,注重个性和人的整体发展的辅导模式,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新的辅导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42年出版的著作《辅导与心理治疗》中提出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辅导模式和“不指示”的辅导原则。这种理论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关于辅导理论与实践的刊物、著作和心理测验等大量涌现,使得心理辅导的经验、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提高,辅导的模式也日渐增多。目前流行的辅导模式最少也有12种。
战后,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委员会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辅导和心理学培训,并对辅导者的专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义,创造了“咨询心理学家”这一名词。这个委员会的参与对大学的心理辅导专业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专业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心理辅导开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与职业辅导相分离。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美国,美国联邦政府有针对性地颁布《国防教育法》,指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到1964年心理辅导已扩展到美国的小学,1965年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已达3万人。
自从1952年“美国中小学指导人员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第17分会“咨询心理学分会”成立以后,20世纪60年代出现专业辅导人员的培养标准和作用的全国性文件,一直到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学校心理辅导走过了一条逐步专业化的道路。目前,美国大学的咨询心理学是攻读人数众多的一个专业。此专业的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基础知识课、辅导与指导原理、辅导与指导方法、心理及行为测验法、辅导关系、变态心理学以及鉴定、测验和评估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专业实习和见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早在70年代中期,美国各大专院校每年暑假毕业的心理辅导学硕士96030人,博士907人。现在,多数州要求大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辅导人员。他们与一般科任教师不同,从事的是一种专业性职务,收入较高。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由美国心理学会(APA)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制定的专业标准,参加这两个机构审批认可的培训计划的培训并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并持有州政府颁发的资格证书,才可以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美国学校心理教育立足于各心理学派坚实的理论基础,兼容并蓄,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性较高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如宣泄法、不良习性矫治法、当事人咨询法、资料收集与分析法、设计良好的标准化测验量表法和各种资料的电子数据处理法等。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六类:①在课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个人问题咨询;②就业指导及跟踪性服务;③信息服务;④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打工经历等内容;⑤磋商性服务,主要是辅导人员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与合作;⑥辅助学生治疗心理疾病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美国还特别重视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评估,对辅导方法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和鉴定,以便验证学生辅导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
二、日本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历程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印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的研究较为深入,因而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用到学校心理辅导领域,广泛采用心理测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对吸毒、犯罪、酗酒、青少年违法等方面开展了诊断咨询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学家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负担着行政管理和教研任务。在马来西亚,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政府逐渐重视学校心理辅导,在1960年,就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日益重视学校心理辅导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亚洲的发展情况来看,日本的学校心理辅导较为成熟,并具有代表性。
一般认为,日本学校心理辅导是从1946年日本教育改革时期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学校心理咨询迅速传入日本,为日本教育部门所采纳。到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文部省为了适应需要,于1949年出版了《中学、高中的学生指导》,有关学生咨询与辅导的书籍陆续得以翻译并出版。1953年,日本应用心理学会向国会提出了将学校咨询人员制度化的建议。由此,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始引起了政府的关注。由中等教育发展起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也开始渗透到高等教育中。1952年至1953年,京都大学、九洲大学、东京大学各举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生精神福利保健研讨会,邀请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与辅导专家进行丰富多彩的咨询与辅导交流活动,提高了人们对大学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认识。以此为契机,1953年,日本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在东京大学诞生。此后,京都大学、山口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立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私立大学也先后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1956年,日本文部省对学校心理辅导作出肯定与支持,并强调“辅导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现在,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各中学都设置了教育咨询室,供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在大学,截止1988年,80%的学校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或保健管理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咨询与辅导活动。
第三节 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历程
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学校的心理辅导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因为这三个地区最初与欧美关系较为密切,大批华侨返回并传播了西方的心理辅导理念。因此,它们与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
一、台湾青少年心理辅导发展历程
台湾青少年心理辅导发展的契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许多海外华侨青年回台求学,由于环境改变,生活习惯、学业程度都不同于侨居地,因此在适应社会、生活、学习上出现许多问题和困扰,需要加强辅导。为此,各大专院校增设了“侨生辅导委员会”,对侨生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成效,进而引起教育界对辅导的重视(宗东亮,1978)。随后在台湾当局的推动下,扩展到各级各类学校,乃至社区及社会服务中。台湾青少年心理辅导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生长期(1954—1967)。
1954年人数骤增的返台求学侨生由于侨居地环境不同,教育水平不一,而出现严重的生活适应与学习方法上的困难。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试行辅导工作,针对学业补救、品德行为与生活适应各方面给予协助,成效显著,引起各方重视。于是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定期举办辅导工作研讨会,培养辅导专业人员;一方面选派若干教育行政人员及大、中学教师赴美进修辅导理论与方法(张植珊,1978)。1958年12月,为了推动青少年辅导工作的开展,成立了“中国辅导学会”,成为辅导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1962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与辅导学会合作,试行《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验计划》,先后有31所大、中、小学参加。1966年,台湾“行政院”成立了“青年辅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有以下政策目标:辅导青少年重视身心健全成长;辅导青少年规划终身志业发展;辅导青少年孕育文化内涵及素养;辅导青少年培养恢弘气度及国际视眼;辅导青少年体认对社会的责任(《青少年白皮书》,1995)。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辅导专家的建议下,成立、推广中学辅导设施委员会,使青少年辅导工作在校园中播种与发展(陈秉华,1999)。
第二阶段:体制建立期(1968—1990)。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正式设置辅导室或辅导中心,聘任辅导人员,全面推动学校青少年的辅导工作。
1968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了推行辅导工作,“政府”在“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中增设“指导活动”科目,通令所有中学全面推行辅导工作,而且在中学学校行政体制中设置“指导工作推行委员会”,负责策划推行学生辅导工作。1969年11月,著名的青少年辅导中心——“张老师”成立,成为台湾青少年辅导工作的常设机构。1973年9月,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高级中学学生评量与辅导工作实施要点》,1974年9月,又颁布《高级中学辅导工作实施方案》。1976年,颁布《大专学校设置学生心理卫生中心实施要点》;同时,还颁发了《大专学校设置学生辅导委员会暨学生辅导中心实施要点》,要求专科以上院校设置学生辅导委员会,以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并协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业等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扰(黄国彦,1978)。1975年,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增加“国民小学辅导活动实施要领”,将“辅导活动”列入小学课程,并印制《辅导活动教师手册》,供教师使用,要求将辅导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陈秉华,1999)。进入80年代,台湾的大、中、小学全面推行辅导工作,公立大专院校将学生辅导中心正式纳入编制;高中设有专职辅导人员负责辅导工作;小学普遍设有辅导室。1984年,第一批专业培养出来的辅导主任分配到各小学服务,使学校青少年辅导更加专业化。
第三阶段:推动发展期(1991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校、社会多方合作,建立全面辅导体制,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为台湾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辅导。
鉴于台湾青少年问题行为日益严重,犯罪率日渐升高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91年7月起,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了《辅导工作六年计划》(1992—1998),希望通过计划的执行,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建立全面的辅导体制,以便有效解决青少年问题。该计划几乎动员了所有辅导人员参与,在全社会普及辅导与心理健康知识,充实学校辅导设施,培养专业辅导人员和加强教师进修,对特殊行为困扰及不升学学生进行咨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陈秉华,1999)。目前,台湾所有的学校都有辅导机构,协助青少年解决生活、学业、交友、婚姻、择业等问题,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遍布全台湾的“张老师”青少年辅导中心的服务对象及辅导内容非常广泛。各社会辅导机构,如“生命线”、“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现代人力潜能开发中心”以及各大城市设立的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香港青少年心理辅导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青少年在街头不断肇事、破坏公共设施、参与黑社会活动、吸毒贩毒、抢劫、强奸等,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件不断发生。当时的香港当局极为重视,拨出了专款,在香港几所大学内培养了以心理辅导为主体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同时也引进了一批英国资深的社会工作者,在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统筹下,全港500余家社会服务处建立了专职青少年服务机构,各社会服务处隶属于社会福利署。
香港的学校心理辅导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1979年香港地区的社会福利署发布了《进入八十年代的个人社会服务》白皮书,进一步将社会工作列为教育政策,明文规定香港中学学校社会工作完全由专业社工负责,由一名社工负责4000名中学生的服务。而对于小学生的辅导服务,由于缺乏专业社工,则设学生辅导主任一职,每名学生辅导主任负责3000名市区学生或2000名郊区学生的辅导服务。此外,白皮书还规定学生辅导主任可将问题严重的小学生介绍到学生辅导咨询主任处,由其处理。学生辅导咨询主任通常由社工担任。
1985年至1986年,香港的社会福利署年度报告显示,该署8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分派到40所中学,加上16所资助自愿机构的115位专业学校社工,在446所中学提供服务。此外,155位学生辅导主任派驻小学协助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学生辅导主任在小学教师中挑选人员,接受3个月的“速成”助人训练课程。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受社会福利署6位专业社工有限度的督导。
香港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个别心理辅导、生活讲座、学生计划、家长会、升学及就业辅导、小组专题辅导、联络校外团体等。此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多数学校,均设有学生奖励计划,用各种形式的奖励来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抵御不良势力的侵蚀。为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还设立了学生心理服务及特殊教育组和升学及辅导组。其中前者接受中、小学转介来的个案,派心理医生或辅导员与其学生、家长会面,分析问题症结、寻求解决方法,并就学校本位辅导计划的执行制定方针、策略。而后者就中学开展的升学与就业辅导计划提供具体辅导。
香港社会虽然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让他们适应社会,但更重视对青少年家长的辅导。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把教育青少年的主题定为“教育青少年家长”年。他们的辅导方式不是一言堂,而是由一个社工和10个家长分为一组,然后把现实生活中各种青少年学生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发挥家长的想象力和智慧。每组逐条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每组派一位家长向大家介绍讨论结果,社工更欢迎家长直接提出自己对孩子的管理能力和建立亲子关系的程度。一堂家长辅导课既生动,又活泼。在香港这个惜时如金的社会中,家长对参加家长辅导课的流连忘返的态度,足以说明家长辅导课的效果。
三、澳门青少年心理辅导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心理辅导在澳门的一些中学开展起来。担任这一工作的主要人员是班主任和辅导员,主要采用“谈话”的方式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如运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矫正一些问题学生的行为偏差。由于当时“问题青少年”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而,社会工作者逐渐参与到学校事物中来,协助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大学设置了心理辅导专业,培养辅导人员。同时,许多学习心理辅导专业的留学生回到澳门,以新的理论和实践开展工作。于是,许多学校开始聘请专业人员,建立辅导组,开展辅导工作。
20世纪90年代后,澳门的心理辅导工作逐步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起来。首先,学校心理辅导得到学校、学生、家长的重视,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看待,许多学校开始设置心理辅导岗位,延聘有关教师。其次,心理问题已被学校重视,开始把心理问题同一般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区别看待,并且积极寻求心理治疗。再次,各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并且开展正规的心理辅导工作。值得特别关注的是,90年代后,澳门的心理辅导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除了解决一般学生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使澳门教育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重视,一方面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力图避免出现“问题学生”,另一方面能使“问题学生”及早矫治。
澳门学校心理辅导,由于政府比较重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步进入正规化阶段。
第四节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辅导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
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其中大城市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1986年就开展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与择业指导的研究”的课题,通过边实验、边研究、边推广的发展模式,使中小学心理辅导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89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该协会成了全国最早以推广、研究、普及、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心理辅导工作为宗旨的专业性团体,该协会积极培训上海市的心理辅导人员,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一批心理辅导实验学校,并积极尝试心理辅导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广州市1987年开通了“广州市中小学心声热线电话”,是国内第一家以电话咨询为手段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机构,由一些具有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的人和专家、社会知名学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热线电话的内容包括校园生活、学习方法、青春期卫生、心理卫生、交友艺术、毕业就业、家庭伦理、权益义务八个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辅导在我国进一步深入发展,心理辅导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在许多城市的学校里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开展心理辅导的实验不断增多,心理辅导的课程化尝试开始出现,心理辅导人员培训班层出不穷,心理辅导研究成了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1994年至1996年,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连续召开了三次学术研讨会,对学校心理辅导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就今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努力方向达成共识。
2.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得以广泛开展。
近20年来,我国有一批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认真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仅“九五”期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就达70多项,每个省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立项的相关课题更是不计其数。此间学生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成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最为热门的一个领域,而且成效显著。仅“九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影响大、成果显著的就有:北京师大郑日昌教授主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问题”,上海市教科院吴增强研究员主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运行系统的研究”,北京师大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湖北省武汉市教科所研究员徐学俊主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体系研究”,湖南师大郑和均教授主持的“中小学生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研究”,安徽师大张履祥教授主持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等,这些研究课题内容涉及面广,参与研究人员多,持续时间长,整体效率高,为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开始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有关高校还积极配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这些措施对建立一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北京市2000年就对1500名专兼职教师进行了培训;上海市从1999年起,开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并核发“资格证书”,此外,还组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浙江省设立学校心理辅导教师A、B、C资格证书上岗制度,现已培养了30000余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其他如天津、吉林、辽宁、四川、河北、江苏、湖北等地也都采用不同方式培训了一批专兼职教师。除了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外,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等一些国家级群众学术团体以及各省市相关群众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4.出版了一批学校心理辅导专著和教材。
目前有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物,如专著、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家长用书)和科普读物层出不穷,其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当属一些重大研究课题组编写的理论专著、教材及参考书。例如,丛立新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丛书》(4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高、初、小学生和教师用书共6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江海燕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丛书》(4册,暨南大学出版社),张履祥主编《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优化指导丛书》(2辑约20本,安徽大学出版社),沃建中主编《中小学生心理导向丛书》(约50册,每年级2册,每本有教师用书,科学出版社)。另外,还有林崇德、郑日昌、刘华山、陈家麟等人撰写的学术专著,等等。这些专著和教材,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对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节 浙江永康市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历程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的中部,是一个县级市,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之一。青少年学生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永康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阶层、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永康教育发展的心理辅导之路,是我们教育领导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经多方努力,我们终于较为成功地走出一条本土化并兼具特色的学校心理辅导之路。
回顾我们的探索历程,永康市学校心理辅导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主探索阶段。2002年10月“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之前。这个阶段,以永康市古山中学和永康市人民小学为代表。先进的古山中学和人民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大力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了《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2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小学生发展性辅导实验研究》荣获金华市人民政府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二阶段是机制建设阶段。2002年10月到2006年12月。永康市教育局成立以业务局长为主任的“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致力于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教育局先后出台了23个指导性文件,把学校心理辅导逐步引向深入。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局明文规定“心理辅导室主任是学校中层领导”,把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单列出来,辅导室主任作为学校校务会成员参与学校的管理,这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在全省不仅是一个创新,在全国也走在了前列;我们狠抓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已培养了850余名具有省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辅导员,超全体专任教师的20%。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100左右。3000余名掌握了一定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学科教师;我们把争创上等级心理辅导室作为推进学校心理辅导的载体之一,于2002年就下发了永教教〔2002〕151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制订《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开展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工作。永教教〔2006〕11号文件中的《永康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标志着永康市学校心理辅导机制建设已经有效完成。
第三阶段是稳步提升阶段。2007年1月起。永康市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发展特色,追求卓越”为目标,努力把它打造成为永康市教育改革的一大品牌。永康市与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为期三年的“永康市心理辅导教师高级研修班”,着力培养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将成为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活水”之源。
附录一 足迹
第一阶段:自主探索,2002年10月以前
1.2000年3月15日—17日,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周红五副研究员到古山中学讲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在该校的开展拉开了序幕。3月18日,永康电视台、《永康日报》作了专题报道。
2.2000年5月19日,古山中学举行《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论证会。永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淑芬,教委主任陈伟生、副主任华康明等领导均在会上作了讲话,就科研兴校战略,及以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塑造健康下一代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5月20日、24日永康电视台和《永康日报》分别作了专题报道。
3.2000年10月,永康一中应广传、潘慧杨老师,永康二中张金键老师,古山中学徐中收老师,职业技术学校李刚毅老师,机关幼儿园胡丰丰老师参加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2002年5月这6名教师全部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结业证书。
4.2001年12月21日,“永康市教育学会德育分会2001年年会暨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古山中学召开。徐中收老师在会作了经验介绍,并给与会代表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观摩课。浙江省教育科学院的周红五老师为与会代表作了关于“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
5.2001年12月28日,《永康日报》以“育健康之苗——古山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侧记”为题,专门报道了古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6.2002年6月13日,浙江省教育科学院院长方展画教授、副院长朱永祥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刘宣文教授,金华市教科所的领导吴惠强、徐进及永康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中朝到古山中学指导《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工作。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了该校的科研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7.2002年6月,徐中收老师的第一部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心灵阳光——心理健康自助读物》,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负责人周红五老师为该书作序,永康市教育局陈伟生局长题词“阳光地带,心旷神怡”。2002年7月12日,《永康日报》以“给学生一缕心灵阳光”为题,报道了徐中收老师致力科研、著书立说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8.古山中学的省规划课题《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2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我市也是金华市首次获得该项大奖的课题。课题组长王钟宝、副组长徐中收。
9.人民小学的省教育规划课题《小学生发展性辅导实验研究》荣获金华市人民政府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0.2002年,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暑期师德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学习主题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2002年9—10月,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幼儿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培训,有70名学员参加学习,童竝老师为他们作了8天的教育学、心理学辅导。
12.2002年1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施佩佩、刘宣文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小学生发展性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作序。
第二阶段:机制建设,2002年10月—2006年12月
13.2002年10月,徐中收老师应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参加浙江省地方性综合教材《人·自然·社会》的编写工作。经多方努力,该教材已于2003年8月由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并成为全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14.2002年10月30日,永康市教育局在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一楼多媒体教室召开“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动员大会”,宣布成立“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田中朝副局长任指导中心主任,李宝贵校长任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徐中收任办公室副主任。会议下发了永教〔2002〕151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试行)》等五个附件,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15.2002年11月,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中小学新教师上岗培训,有122名学员参加学习,童竝老师为他们作了3天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就新教师如何适应中小学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6.2002年11月,永康市中小学有36名教师参加金华教科所举办的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班,进行了为期5天的心理理论学习。
17.2002年11月至12月,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小学教育科研讲师团分赴大司小学、人民小学、解放小学、古山、芝英、龙山、石柱、象珠等8个教学点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全员培训。徐中收老师结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辅导技巧为全市2000多名小学教师做了8场讲座。
18.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组织各中小学170名教师开展102个课时的心理辅导理论及技巧培训。
19.2002年,永康市有8名教师获得省心理健康教师(正式)证书。
20.2003年3月,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首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征集活动,共征得论文123篇,从中评出52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28篇。
21.2003年6月29日,徐中收老师为全市中小学200余名师德辅导员作了题为“教师情绪的调适:呼唤自觉意识”的辅导报告。
22.2003年8月26—27日,在城区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会议上,徐中收老师为600多名教师作了题为“教师心理健康与新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
23.2003年11月6—10日,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组织60多名教师到浙江师范大学参加“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暨心理咨询技巧工作坊”。参加了台湾政治大学心理系主任钟思嘉教授的心理咨询技巧工作坊,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学术报告,以及李伟健教授、陈永胜教授、孟沛欣博士等专家的学术报告。
24.2003年11月12日,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动员大会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会上,市教育局下发了永教教〔2003〕73号文件——“永康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决定从2003年10月开始至2004年10月止,对全市小学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活动。会上教育局副局长金志强,进修学校校长李宝贵、副校长周振访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
25.2003年11月20日,徐中收老师在小学校长培训会议上为全市70名小学校长作了题为“学校领导心理学”的讲座,就如何提高校长的人格力量和管理水平进行了探讨。
26.2003年11月29—30日,徐中收、楼根良、李刚毅和朱振飞老师应邀参加金华市首次心理健康教师面试测试工作。永康市有24名教师参加了面试,全部获得省心理健康教师(试用)证书。
27.2004年3月15日,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的通知》,决定对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核。
28.2004年3月15日,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员上岗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40周岁及其以下的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培训,争取人人都取得上岗资格证书。5月16日,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周红五教授应邀为永康市第二期心理辅导员作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讲座。
29.2004年4月20日,徐中收老师为中小学教导主任作了题为“心理效应与学校教育”的专题讲座。
30.2004年6月16日,市教育局印发了永教教〔2004〕44号《永康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心理辅导室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规定“心理辅导室主任为学校中层”;对心理辅导工作用房和必要的设备的配置提出了要求;在辅导室制度建设、心理辅导的方式与途径、学生专项心理档案的建立、课题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31.2004年6月16日,市教育局印发了永教教〔2004〕45号《永康市教育局关于公布第一批上等级心理辅导室的通知》,公布人民小学心理辅导室、方岩初中心理辅导室、西溪初中心理辅导室、永康二中心理辅导室和民主小学心理辅导室为B级(良好)心理辅导室,芝英小学心理辅导室和新楼小学心理辅导室为C级(合格)心理辅导室,标志着永康市学校心理辅导室规范化建设已经开始。
32.2004年6月30日,在“永康市2004年暑期师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徐中收老师作了题为“语言暴力与语言文明”的报告,就当前教师用语不慎对学生心理伤害问题提倡教师使用文明语言,并提出了9条赞扬学生的口语策略。
33.永教督〔2004〕5号文件《永康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小学、初中第二轮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有关事项的通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考核内容列入其中。徐中收老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办学水平等级评估。
34.永教关工〔2004〕4号文件《关于成立永康市教育局关工委“家庭教育”宣讲团的通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教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徐中收老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巡回宣讲。
35.2004年9月22—25日,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国研讨会在杭州召开。23日下午,徐中收老师作为金华市的代表在会议上作了题为“构建多元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说,永康的许多经验非常好,值得推广。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孙义农认为,永康市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对于大会是一个贡献,了不起。
36.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结束,共收到1280篇个案,评出获奖个案142篇,其中一等奖23个,二等奖43个,三等奖76个。
37.2004年10月21日,《教育信息报》刊登了徐中收老师的文章《构建多元平台,区域性促进教师心理健康》。该文从实施培训,狠抓队伍建设;多方位渗透,强化考核机制;推广已有的科研成果,以点带面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永康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38.2004年11月8日,徐中收老师在永康市小学校长“十五”提高培训班上为56名小学校长作了题为《心理健康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报告。报告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五个阶段、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定位、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以及管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39.2004年,永康市有171名教师获得省心理健康教师(试用)证书。
40.2005年3月8日,市教育局印发了《永康市教育局关于转发金华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进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凡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男在50周岁以下,女在45周岁以下),评优秀班主任,以及2005年起新进的中小学教师转正,都必须取得“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学科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合格证书》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证书》。
41.2005年3月12—13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办公室组织了300余名教师参加金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培训班,听取了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的精彩报告,然后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考试。
42.2005年3月22—23日,2003—2004年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考核会议在教师进修学校举行。全市49所小学、幼儿园的分管领导和辅导员参加了会议,介绍了培训经验,并评选出人民小学、大司巷小学、民主小学、解放小学、城东小学、古山小学、白云小学、新楼小学、唐先小学等9所学校为培训先进单位。
43.2005年3月26日,徐中收老师到省委党校参加“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并被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聘请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44.2005年4月21日夜,徐中收老师应古山小学邀请,在古山电影院为700多名家长做了“家庭教育与子女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45.2005年4月23—24日,徐中收、朱振飞、李刚毅应邀参加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金华市心理辅导员面试工作,担任考官。永康市有183名教师获得省心理健康教师C级证书。
46.2005年5月,教育局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组对15所学校辅导室进行等级评估,大司巷小学心理辅导室、永康一中心理辅导室、人民小学心理辅导室、民主小学心理辅导室、永康三中心理辅导室、职业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室、综合高中心理辅导室7所学校心理辅导室为A级;解放小学心理辅导室、方岩小学心理辅导室、古山中学心理辅导室、芝英中学心理辅导室、胡库小学心理辅导室5所学校心理辅导室为B级;象珠小学心理辅导室为C级。
47.2005年6月20日,市教育局印发了永教教〔2005〕37号《永康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优秀心理辅导员评选活动的通知》,决定自2005年10月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优秀心理辅导员评选活动,每届评8名,每两年一届,培养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10月,经理论考试、心理辅导课课堂考核及实绩评估,评选出卢笑影、程小可、郑俏赢、孔慧芳、徐秋芬、张连英、方月平、周慧贞8名教师为第一届优秀心理辅导员。
48.2005年7月8—11日,应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邀请,徐中收老师参加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主办的《心理健康》编写会议,参与教材编写工作。2006年,此教材成功出版并发行。
49.2005年7月,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组织1200余名报名参加当年10月“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学科自学考试的教师进行培训。近1000名教师通过10月份举行的自学考试。
50.2005年7月15—21日,应舟山市定海区考试中心的邀请,徐中收老师为330多名教师讲授“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学科,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辅导技巧。
51.2004年至2006年,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挑选了9名教师参加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二期高级研修班学习,人数之多居全省各县市之首。他们是:大司巷小学的卢笑影,民主小学的张莲英、徐秋芬,人民小学的郑俏赢,解放小学的朱晓雯,永康一中的王韶君,永康三中的方月平,职业技术学校的施志平和高镇小学的应淑雪。
52.2005年9月5日夜,徐中收老师应邀为市教育局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作了题为“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的讲座,就当前永康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发展策略与领导们进行探讨。
53.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的浙江省规划课题《永康市全面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5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度金华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金华市第二届基础教育创新成果奖。
54.永康市民主小学的课题《小学生情绪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荣获2005年度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金华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55.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于12月13日在义乌城镇职校举行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徐中收老师代表永康市介绍了“永康市全面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跟与会代表一起分享了永康市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
56.2005年12月16—18日,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承办、大司小学协办的“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在大司小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300余名与会代表除了接受著名心理学家钟思嘉教授的“工作坊”心理辅导之外,还听取了徐中收老师关于“以心理辅导室建设为核心,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报告,共享了永康一中应广传老师的“心灵天空”网站的展示,并观摩了卢笑影老师《认识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台湾政治大学的钟思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的李伟健和刘宣文教授等心理专家对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57.2005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报》记者朱振岳以“心理辅导: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为题,介绍了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成果。特别指出,“教育局规定‘学校心理辅导室主任是学校中层领导’,这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机制保证,在全省不仅是一个创新,在全国也走在了前列”。
58.永康三中、永康一中、永康二中和解放小学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考核验收,获得“健康促进学校铜奖”的殊荣。
59.2006年1月,徐中收老师的第二部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心灵对话——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录》由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首印5000册,同年6月再印5000册。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展画教授为该著作作序。
60.2006年4月1日,在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研讨会上,徐中收老师代表金华市作了《春风化雨润心田——永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巡礼》的经验介绍,大司小学的卢笑影老师作了心理辅导室建设经验介绍。
61.2006年5月22日,省教育厅基教处王振斌副处长和浙江师范大学李伟健教授来永康市调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赏。
62.2006年3月16日,永康市教育局印发了永教教〔2006〕11号《永康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06年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重新修订了《永康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就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心理辅导室的功能、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标准与要求、心理辅导教师的岗位要求、心理辅导室的使用与管理、心理辅导室的评估考核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标志着永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心理辅导室建设更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