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贤芳:徐卫东教授的讲课由浅入深,旁征博引,采用启发式的讲授方法,很有吸引力,也非常精彩。本人感受最深的是徐教授对先秦诸子经典的导读,尤其对老庄哲学感受颇深。现当代,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商品社会里,我以为,要实现远大的抱负,就应该清心寡欲,去掉一切私心杂念,也就是“无欲”。要想幸福,就必须“人如赤子,民如野鹿”,回到原始状态,这样就能过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了。
第十二课 儒道之外说诸家
徐卫东:在诸子百家中,除了最重要的儒、道两家,还有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对此,我们暂且放置一边。这堂课,我们依次简要地、有选择地说说墨、法、兵三家。
先说墨家。按惯例,你们可以先说想说的和想问的。
学员1: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姓名、生卒年代、哪里人等好像都不能确知。一般认为,他姓墨名翟,大约生活在孔子之后,是鲁国人。
学员2:墨子出身贫苦,自称贱人。有研究认为墨,指的是古代墨刑,因此推断墨子应该是刑徒之后。他的学生和信奉者出身可能和他一样。
学员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与儒家观点对立。有《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说实话,比较起孔子和儒家来,我对墨子和墨家更陌生了,几乎没读过他的什么文章。
徐卫东: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同被称作显学的,不是道家学派,而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不一样,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不能说他的学生和信奉者都是刑徒之后,但是,大多来自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应该是无疑的。墨者们以维护公理与道义为己任,吃苦耐劳,严于律己,身体力行。
墨子的主张,很多地方确实与儒家观点相对立。
仁,是儒、墨两家都主张的,但是,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而不是儒家主张的有亲疏厚薄、差等鲜明的爱。因为墨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一切****、祸害、灾难、罪恶都是因为不“兼爱”而产生的。
义,也是儒、墨两家都提倡的,但是,墨家所说的义与儒家所说的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墨家义的实质是利,义与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兼相爱”的实质内容就是“交相利”,即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这利益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可见,墨家崇尚的是义的利益价值,这与儒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把义规定为超越功利的纯道德行为,把重利者称为“小人”是完全不同的。
再如,与儒家重乐不同,墨家主张“非乐”。认为享受音乐费时耗事,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从事国家的管理和参与生产劳动。与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不同,墨家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发奋图强,掌握自己的命运。与儒家维护和提倡“厚葬”“久丧”的礼仪不同,墨家主张“节葬”“短丧”,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学员4:儒家特别重视丧葬之礼。孔子去世后,依照礼制,他的学生们都要为他服丧三年,其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子贡,在孔子墓边还搭建了窝棚,为孔子守墓六年。后来,他的弟子和鲁国群众有许多就在孔子的墓旁安家,成了一个新的村落。儒者们也经常在孔子墓旁演习礼仪。
徐卫东: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费时间,守墓三年后,人都虚弱得需要别人搀扶才能起行。因为孔子觉得人生是一个庄严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用隆重的仪式来终结它。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因此,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而道家更是觉得人生就是一片浮云,生老病死犹如春夏秋冬,一切顺其自然。据说,庄子临死前就告诉学生,他死后直接把他扔在旷野里就行了,这广大天地就是棺材,日月星辰就是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就是送丧的礼物。你看看,这是多么的洒脱呀。
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后来居上,墨家在战国以后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使得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无可奈何地被挤出了中华文化之河的主航道。其实,现在看来,在中国历史上墨家学说是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它比阿基米德掌握杠杆原理要早2个世纪,与欧几里得一样对几何学进行了朴素且严密的定义,可是它并没有取得《几何原本》在西方科学史上那样彪炳史册的地位,也没有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这不能不令人嗟叹。
再说法家。
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无为”。三家虽然思想主张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一种共同点:复古。就在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
学员5:被老师这么一说,感觉确实是这样。孔子喜欢援引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墨子与儒家争辩,就援引比周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能凌驾于墨家之上,往往援引传说中比夏禹更古老的圣王尧舜;道家为能胜过儒家和墨家,则请出比尧舜又早几百年的伏羲和神农。法家应该是先秦各哲学流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吧,当时的君王,为什么对儒家等思想似乎很崇敬,但不想采用,而对法家思想就真心喜欢、主动采用呢?
徐卫东:说得好,问得也好。简单说,法家能现实地面对当今世界,其学说可行性强,见效快。当时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各国领导人都想在这竞争残酷的世界中保存自己的国家,强大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的实力,强化国家的统治。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儒家、道家、墨家等各派都力图解决君王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是其学说思想都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各国君王爱听的不是怎样谋求民众的安居乐业,而是如何解决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就这样,一班政客登上了历史舞台,一种全新的反对复古的法家思想应运而生,他们主张的“势”“术”“法”三字秘诀被君王们欣然采纳。
学员6:我知道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他们特别重视法治,主张“势”“术”“法”什么的。这“势”“术”“法”具体指什么?好像挺神秘的。
徐卫东:你提到的韩非,是韩国的王族贵人。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便多次上书,提出富国强兵的主张,却没被国君采用。韩非有点口吃,不善言辞,他便发愤著书,写了十几万字的著作。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欣赏,于是派兵包围韩国,点着名索要韩非这人。韩王没办法,只好让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有个同学叫李斯,刚好在秦国做官。他自知学问不及韩非,生怕韩非压倒自己,于是在秦王面前说了韩非不少坏话,结果韩非不但没有被重用,反而下了大狱,后来竟被李斯用毒药害死在秦狱中。
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总结了法家的一整套理论。法家反对不切实际的复古学说,主张君王应当运用“势”“术”“法”来统治国家。“势”就是权力与威势,君王要独掌军政大权;“术”就是政治权术,是驾驭臣下、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是法律和规章制度,就是要健全法制,赏罚分明,以罚为主,以严刑峻法管治百官百民。且“势”“术”“法”三者必须互相配合地运用,缺一不可。
虽然韩非本人命运不济,可他的学说非常实用,很受君王们的重视和偏爱,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而且之后的2000多年,一直被历代帝王们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法家思想归根结底,追求的是“王法”,其本质是“只效忠帝王一人”。这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民主法制具有根本的区别,决不可混为一谈。同时,秦朝失败的教训也启示我们,如果只讲以法治国,而否定道德的作用,那么结果是民众不堪忍受,揭竿而起,推翻统治。我们在健全法制的同时,不可忘了社会的安定需要礼教,因为社会不能没有道德!
最后说说兵家。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名将。他们有的留下了军事论著,有的留下了经典事例。在这灿烂的群星中,最为耀眼的明星无疑是大军事家孙武。
学员7:虽然没有读过孙武的《孙子兵法》,但是知道它影响之大,遍及世界,遍及各行各业。一个国际性的学习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潮正在兴起。
学员8: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孙武带着他的兵法去见吴王阖闾,阖闾让他训练女兵。孙武把宫中美女180人编为两队,让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两队的队长,并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孙武下令:“你们知道前后左右吗?”大家回答说:“知道。”孙武说:“前看心,后看背,左看左手方向,右看右手方向。”大家回答“是”。说完,摆出刑具,宣布纪律,并三令五申。于是开始训练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嘻嘻哈哈地大笑起来,没有看右手。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这是将帅的罪过。”再次申明规定后,击鼓发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既然已经再三反复说明了,仍然不执行命令,那就是士兵的罪过了。”于是下令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看见要杀自己的爱妃,吓坏了,急忙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爱妃,我饭也吃不下,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说:“臣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便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任用另两名为队长。于是重新击鼓发令,宫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合乎规定和要求,没有再敢出声言笑的。孙武派人报告吴王说:“女兵已经训练好了,您可以下来看看,任凭王想怎样用它,即使赴汤蹈火也可以做到。”吴王显然很不高兴,说:“将军回房间休息吧!我不愿下去看了。”孙武说:“大王只是爱好兵法的词句,并不能实际使用它。”阖闾从此了解孙武会用兵,终于用他为将军。
徐卫东:谢谢你精彩的讲述。这个故事反映出孙武严格治军的思想。后来阖闾用孙武为将,西破强楚,占领了首都郢,威震北边的齐国和晋国,在诸侯中名声显赫。
孙武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军事理论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军事学的开山鼻祖。尽管你们不一定读过《孙子兵法》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家圣典,但是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的经典名句一定是耳熟能详,并经常引用。《孙子兵法》全面总结了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许多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的许多杰出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赡,认识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曾有过长期的讨论。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有《孙子兵法》,也有《孙膑兵法》,这场讨论才结束。关于孙膑,你们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学员9:孙膑是孙武的后裔,相传他曾与庞涓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他完全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恐怕孙膑日后胜过自己,便暗中派人把孙膑诱骗来,盗用法令割去他的膝盖骨,弄断了他的双腿,还在他的脸上刺字,目的是不让孙膑露面。但是孙膑还是利用齐国使者的来访,逃出了魏国,投奔齐国。唉,足智多谋的孙膑尚且不能认识自己的同学,以致惨遭庞涓的暗算,可见识人之难呀!
徐卫东:哈,你对老子“知人者智”的理解是不是更深了?好在孙膑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对庞涓的认识全面深刻了,这就注定以后双方打仗,孙膑能“百战不殆”。
学员10:我知道“围魏救赵”的故事: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将军田忌原来打算领军直至赵国救援,孙膑想出妙计,就是引军直奔魏国的大梁,直接攻打它的都城。因为此时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去攻打赵国了,城里必定空虚,这一攻打必定使得魏军放弃赵国而急忙回来自救。正如孙膑所料,魏军果然这样做了,而齐军就在魏军返回途中的桂陵地方以逸待劳,狠狠打击了他们,大破魏军。
徐卫东:在出土的《孙膑兵法》中,也有桂陵大捷的记载。这个战例千古流传,成为军事上调动敌军就范于我的一种重要战法,被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并加以效法。
过了13年,魏国又和赵国联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的将领田忌还是采用直扑魏国大梁掏老窝的方法,迫使庞涓赶快离开韩国来救大梁。孙膑采用了减灶示弱、诱敌深入之计。他对田忌说:“魏国兵很勇敢,一向看不起齐国兵,认为是胆小鬼。我们就来个因势利导,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造十万灶,第二天造五万灶,第三天造三万灶。”庞涓行军三天,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已经超过半数了。”于是他舍掉他的步兵,用轻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一直在观察形势,看到庞涓上钩,估计这天晚上庞涓会追到马陵,他就埋伏了重兵,还在一棵大树上削了皮,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字,并约定:“晚上一看到有火光亮起来,就往那儿射箭!”庞涓真的来了,他想看树上写了什么,就取火照着看,还没有看完,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就自杀了,临死说了一句话:“遂成竖子之名!”
齐军这两次大败魏军,致使魏国国势日趋衰落,齐国声威大震,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孙膑也由此名显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兵书太多,流传至今的兵书,大约不少于400种,无法一一列举。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现在不仅受到了军事界的重视,而且受到了管理界的重视。日、美等国管理学者研究《孙子兵法》者日多,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企业经理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必读教材。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甚至说:“你若想成为管理人才,必须读《孙子兵法》。”
学员11:徐老师,最后我想问个和这堂课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为什么先秦诸子散文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像庄子穷得叮当响,文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漂亮?按理讲,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我的写作水平也应该超越他们才是呀?
徐卫东:呵呵,听得出来,你很郁闷,其实我也郁闷。
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借用马克思的一个惊世发现来解答。马克思在考察古希腊艺术时发现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他指出,艺术生产的发展不一定时时处处都成正比例发展,而有可能出现局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某一特定艺术样式的成熟和繁荣,不一定出现在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而有可能,甚至是只可能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古希腊神话就是如此。
学员11:您这样一说,不禁让我想到中国游泳小将叶诗文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叶诗文用2块金牌、1个新的世界纪录、1个新的奥运会纪录,骄傲地走进了天才的队伍,一时间,成为了国外记者关注的焦点。这中间,就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如果不用禁药,一个身材娇小的16岁姑娘能游得这么快吗?这里除了其他因素外,是不是也有点逻辑混乱?
徐卫东:是的。我们不能因为高大魁梧、年富力强的汉子游泳不快,就认定长得娇小,才16岁,就一定游不快。我们知道,除了叶诗文是16岁,澳大利亚“大脚”索普15岁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游泳世界冠军,美国“飞鱼”菲尔普斯16岁打破了200米蝶泳世界纪录,成为最年轻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个花样年龄,很可能就是创造游泳奇迹的最佳年龄!
同样,先秦时代,很可能就是诸子散文这一特定文学样式的成熟和繁荣阶段。那时候,文人用来抒情达志的手段非常少,别说“小说”“戏剧”这些艺术形式还没有,甚至连唐宋时期人人擅长的诗词,先秦的文人也不会。真正有艺术性的诗歌,即我们前面讨论过的《诗经》,也是来自民间。
学员12:先秦的文人不会写诗吗?老师,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吗?
徐卫东:不错,战国时期楚国出了个屈原,他在当时民歌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骚体。后来学屈原的人写出来的已经不是诗,而是一种“骚体”散文,这就是辞赋。因此,总体上说,先秦的文人只会写散文,不会写诗。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和那个时代文人专门从事散文写作的状况是分不开的。而且,早从春秋战国开始,文人对散文的写作就特别注意它的文学性,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已经认识到,如果散文没有文采,没有文学性,就会传播不广,传播不久。
另外,和读书方法也有关。古人自幼熟读记诵,满腹经纶,自然是笔下生花;而我们现在或懒于经典阅读,或不喜精读勤思,以致腹无诗书,下笔又怎会有神助呢?
好了,不扯开去了。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成就一直来被人们叹为观止,先秦历史散文同样精彩。但是,从学术研究看,恰恰是对先秦散文的研究最薄弱,最浑沌,有许多悬而未解的疑团尚需解开。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王惠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文化著作中有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有“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徐老师课中让我们知道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国学经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人类智慧的高尚伟大,更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情感的丰富美好。国学经典让我们以圣贤为师,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充盈、饱满。
叶璐璐: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国学使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学习孔子的“仁爱”精神,《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学习庄子的生活态度,庄子主张“无为”,但不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而是要心存淡泊、顺其自然。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不仅可以启悟我们的生活,增长人生的智慧,开释生命的理解,还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容易得到幸福。
吴凤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很美。“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笔下的山鬼很美。“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笔下的鲲鹏真是非一般的神物。感谢国学培训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了千百年前人们的理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