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我国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也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它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4000多年,包括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时期的我国历史。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共计324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史记》
汉·司马迁著,130卷。
《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3000年左右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有本纪(帝王的传记,按年月编排重要史实,列在全书前面,起总纲全书的作用。)12篇、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实的篇章)10篇、书(记事的篇章)8篇、世家(诸侯的传记)30篇、列传(一般人物的传记)70篇,共约52.65万字。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它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原有残缺,流传至今的本子中,有些篇章是西汉元帝、成帝时的褚少孙补写的,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历代有很多人注释《史记》,其中以南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为代表作。
《汉书》
东汉·班固著,100卷。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全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80万字,记载了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历史,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有一部分是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的。对《汉书》的注释,以唐朝颜师古的新注为代表,清朝王先谦又著有《汉书补注》。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著,120卷。
《后汉书》包括本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它主要记载了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近200年的历史。在“类传”,即把同一类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这方面,《后汉书》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列女传》又在纪传体史书中开创了为妇女立传的先例。
纪、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是晋朝的司马彪所著。现在流传的《后汉书》,纪、传是唐朝的李贤注释的,志是梁朝的刘昭注释的。
《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65卷。
《三国志》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60年的历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受到后人推崇。
南朝刘宋裴松之对《三国志》所作的注释,对正文内容进行了补缺、备异、纠谬、评论。就史料价值来说,裴松之的注文和《三国志》的正文同样为人们所重视。
《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为之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
《晋书》
唐·房玄龄等著,130卷。
《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是由唐太宗李世民诏令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组织令狐德棻、李淳风等人编写的,可以说是集体编写而成的。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
《宋书》
南朝梁·沈约著,100卷。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準首尾60年的史实。全书含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纪、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以资料丰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23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全书60卷,现存59卷,包含帝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佚失的一卷为《自序》,大约是含有作书义例和目录的序录。
《梁书》
唐·姚思廉著,56卷。
《梁书》主要记述了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56年的史事。包含帝纪6卷、列传50卷,无表,无志。其中有26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姚察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陈书》
唐·姚思廉著,36卷。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包括帝纪6卷、列传30卷,无表,无志。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33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北齐·魏收著,124卷。
《魏书》是纪传体北魏史,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其中帝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130卷。虽然当时受命撰写的有多人,实际是由魏收独立完成。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2卷,列传缺22卷,此外又有3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他史书补足。
《北齐书》
唐·李百药著,50卷。
《北齐书》属纪传体断代史,含本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10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50余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北齐书》原名《齐书》,为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北齐书》。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17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周书》包含本纪8卷,列传42卷。唐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48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皆详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隋书》
唐·魏征等著,85卷。
《隋书》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全书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它的纪传部分有本纪5卷、列传50卷,记载隋朝38年的历史,由魏征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志的部分有10个门类30卷,记载的是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典章制度史,又称《五代史志》,由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修成于高宗显庆年间。
《南史》
唐·李延寿著,80卷。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书,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记述南朝四代170年的历史。《南史》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无表,无志。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
《北史》
唐·李延寿著,100卷。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含本纪12卷、列传88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4个封建政权共233年的历史。
《北史》与《南史》为姊妹篇。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200卷。
《旧唐书》,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它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含帝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记载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祐四年(907)共290年的历史。
《旧唐书》,由后晋时的刘昫负责监修,张昭远、贾纬等人撰写。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
《新唐书》是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创举,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著,150卷。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全书含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
907年,朱温夺取了唐朝的最高统治权,建立了后梁,以后相继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史称“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旧五代史》就记载了“五代十国”(907—960)这54年的历史。此书据五代的实录等写成,所保存文献非常丰富,因此纪传多首尾完备,事实较详,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著,74卷。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全书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对天文、地理、职官进行考察的篇章)3卷、世家及世家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其中,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含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
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删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是对十国部分的补充。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
《宋史》
元·脱脱等著,496卷。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记载了宋朝赵匡胤建隆元年(960)至赵昺祥兴二年(1279)共300多年的历史。全书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这使它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但是它卷帙浩繁,叙事详尽,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辽史》
元·脱脱等著,116卷。
《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契丹贵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辽政权200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他正史所没有的。
《金史》
元·脱脱等著,135卷。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主要记载了女真贵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金政权120年的历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元史》
明·宋濂等著,210卷。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主要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至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约160余年的历史。《元史》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编撰而成的。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地融会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明史》
清·张廷玉等著,332卷。
《明史》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主要记载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共200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1645)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1665),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以徐元文为监修,万斯同等人参加编写,中间经张玉书、王鸿绪继续编撰而成《明史稿》。后来直到乾隆四年(1739),才由张廷玉在《明史稿》的基础上修订改编而成。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90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对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