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进了趟城,回来后对着大姨送的几个白面馒头叹息连连:说她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却十二个月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几时才能天天给我们吃上白面馍。那时在乡里当老师的爸爸也不安慰妈妈,只教会我背《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三十年前的记忆。我的家在与小城一河之隔的乡下。俗语说:“隔山不远隔河远。”尤在雨季,河水大涨,整个村庄隔岸观城,遥望对岸的车水马龙,万家灯火,是那样的难以企及。几天过不了河,就意味着几天内没有交换,天天瞅着篮子里的青菜鸡蛋,无法拿它去城里换回酱醋油盐。到了夜晚,不通电的村庄里总有几户还未打回煤油的人家,人缘好的,去邻家借一盏来,否则,只有摸黑早早睡觉。盼望满涌的河水快快平息,乡村的夜晚就更加黑而且长。
后来,河的下游五公里外架起了一座水泥大桥,一下子给村里带来了很多方便,虽说远点,但终究想啥时进趟城就啥时去了。我上中学后,平日涉水进城去学校,涨河了就兜一大圈去过大桥,每次拎着湿淋淋的雨伞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早自习都快下了。好在老师知道我的家,倒也不批评。可我那时是恨极了我家住的这鬼地方,为什么偏偏是一个乡里人!妈妈常给我们兄妹说的话是:“好好念书,考上学将来就能吃供应粮,就是城里人了,到时候妈妈也随你们进城享几天福。”
大哥上大学时,供应粮制度已经停止,家里分回来八亩责任田。妈妈没黑没明地在地里劳作,第二年换来了大丰收,我们家光小麦收了三千斤。睡在打谷场的草垛上,累极了的妈妈既兴奋又虚弱地悄悄给我们说:“今年有吃不完的白面馒头呢,看我一个个把你们养得白白胖胖,像城里娃一样。”果然从那以后就少见又粗又硬的窝窝头了,而我们依然是地地道道的乡里人。
三十年过去了,我把家安在了城里,接妈妈来同住。然而曾经那么向往城市生活的她却不愿随我进城了。偶尔来小住几天,总是有太多的抱怨:嫌家属楼上下不方便,嫌楼房逼仄,更嫌城里自来水杂质太多,纯净水清一些却不比村里泉水的甜……爸爸则根本就不来,说我的蜗居像鸽子笼,闷得人透不过气来,远没有乡下那三间红瓦房敞亮舒适。并说人住在高高的楼房里,上下不接地气,于健康无益,就连养盆花,日子久了也渐渐萎弱。这倒是事实,老爸爱养花,院里辟出一个大花园,除了冬季里几棵常青树,春夏秋三季真是花团锦簇。我看得眼热,移进盆里拉进城,养不了一个月便叶不甚绿,花不甚艳,悻悻然又给送回去。
城里的同事朋友纷纷艳羡我乡下的娘家,每每春天刚到,总有三三两两好友踏青访胜,随我至乡下,捡地衣,挖荠菜,然后拿回城里去尝鲜。槐花开时打槐花,樱桃熟了吃樱桃。一年四季,乡里有一茬接一茬的美味,渐渐滋养出我这乡里人的自豪感,常常惭愧多年来怎么会那么憎恨自己是个乡里人呢?
然而,乡里就算有这么多的美,那么多的好,对于乡里人,城里人的看法还是多着呢。
记得准备结婚那阵,去厨具店买碗碟,我看中一套八寸大细瓷窝盘,售货员却建议我:“这是乡里人用的盘子,太深太大了,你还是选那五寸盘吧,小巧些,一勺菜准满。”人家这话,分明有笑话乡里人的意思,笑我们吃饭蛮里蛮气,至少是说我们乡里人食量大,餐具也须大。唉,一句话着实让人有些恼,可一转念,嘿嘿,你这话不正暴露了城里人的小气和刻薄吗?笑笑之后,我仍然买下了那大盘子。好在我和爱人都是乡里人,朋友中乡里人多,就是城里朋友,也都是些质朴人,来家吃饭从不虚假客气,那大窝盘倒也很少让我吃剩菜。而饭桌前也因此热烈讨论过一阵子乡里人、城里人的话题。经典故事有二:
说是乡里舅舅进城来到外甥家,屁股尚未坐稳,小外甥就被娘打哭了扯将出来,一边数落着:“他舅,你看看这孩子像话不?知道家里没钱还要包子吃。”当舅舅的哪里还坐得住,赶忙出门上街买回来热腾腾的包子。孩子的娘免不了客气一番,高高兴兴接住,一边连声说:“他舅,你坐,我这就给你做饭去。”一会儿,香喷喷的饺子端上了桌,两碗饭下肚还未饱,外甥发言了:“舅舅,你少吃点行不?娘把包子馅都给你包铰子了,我尽吃的皮呢。”另有一则仍是乡里人来城里亲戚家做客,这回吃过饭不走了,要住一晚上。到夜间,城里人给亲戚烧炕,做客的乡里人在炕上见炕洞里明晃晃的火着了半晚上,可炕咋就不热呢?天亮下地看看,只见炕洞里发光的是盏小小的煤油灯。
这样让人喷饭的笑料,即便真有其事,一定发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今的城里人待客大不一样了,吃饭可以进馆子,倘住宿不大宽敞,留客完全可以送到旅店去。乡里人若在城里有一两家亲戚,那可是很值得骄傲的。
我们笑话城里人虚伪的热情,城里人笑话我们愚顽的实在。在乡下,客人可以十天半月地留宿,主客围炉煮茶,前三皇后五帝闲扯穷聊。这在城里人眼里是多么的不可思议难道乡里人没有一点时间观念吗,怎么会那么实诚地串门呢?在城里那只要出门勤快些,到处都可以赚到钱啊。可乡里人才不管那么多呢,我们是农闲时才走亲访友来的,别看坐着闲唠,可鸡在窝里照样生蛋,猪在栏里悄悄长肉,那才是我们的存钱罐呐。
在城里同楼居住许多年,互不相识者甚众;在乡下,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熟得不能再熟。遇谁家有红白之事,全村人跟着忙碌几天。热闹有序的事情场上,体现的是互助、友爱和不计前嫌。
城里有城里的文明,乡里有乡里的朴素。是不同的两朵花,一样可爱地开放着。乡里人的花,让城里人的生活美上加美;城里人的花,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处处开放。城里和乡里,眼见得越来越近。乡里人瞅准了城里人腰包里有钱,将农家乐办了个风风光光、红红火火,一边美美地赚着城里人的钱,一边让城里人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们空闲时亲近亲近自然,知道麦苗及韭菜的区别。
而对我来说,娘家是我最美的农家乐。吃农家饭、睡妈妈的土炕、在花香四溢的院子里读老爸的线装书,是我周末休闲的三大美事。身居闹市,心系乡野,让我能够对街上的熙来攘往视而不见,于是成就了我这样一个快快乐乐的住进城里的乡里人。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