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95300000012

第12章 国家治理中的权力与传播(8)

三、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治理

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存在是很不平衡的,印刷类媒体中,农民很少订阅报纸,有少部分农民订阅了一些娱乐性比较强的晚报类报纸,少数种养大户订阅一些专业杂志,虽有“农家书屋”的存在,但农民很少看书。电子媒介中,无线电的影响很小,电影几乎没有影响,手机作为通讯工具被广泛使用,网络在年轻人中使用较多,但主要是浏览网页和玩游戏。真正对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电视。电视作为农村社会中的主要大众传媒,因其方便、快捷、受众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农村社会中的真正的优势传媒,这意味着乡村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迁,这种变迁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家农村治理目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的是一种“代理制”——村干部是国家乡村社会治理的代理人,负责贯彻国家意志,作为回报,国家给他们一定的回报:经济上的好处、社会荣誉等。虽有农村村民自治的制度设计,但农民很少感觉到村干部是他们自己“选出来”为他们服务的。村民难以对村里的事务发表意见、施加影响,村级组织与村民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渠道,越来越成为水面上的一层油,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油和水的关系,而不是鱼和水的关系。村干部的工作就是到乡里开开会,有时候乡里会电话通知一些事情,然后村干部填填表格之类的,政策根本不向老百姓传达,村庄治理与老百姓越发没有关系。(64)就J市来说,由于经济比较发达,村干部们要做的事情还比较多,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存在芥蒂,但两者的关系既不是“鱼”与“水”的关系,也还远未成为“水”与“油”的关系。

在组织传播效率低,村干部与村民之间人际传播受阻的情况下,大众传播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权力在农村的传播,改变着农村社会的治理模式,这种影响表现为以下多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生活中,“后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正在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信息、技术、资金等主要依靠市场获得。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也为农民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但是,乡镇政府自身也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主要任务,为了自身经济增长,政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到种养大户、大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上,他们或多或少能够感觉到政府所提供的有关服务。对J市的一般农民而言,家里田地本来就不多,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不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农业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及政府的其他对农服务,对他们很难感觉到这种服务的存在。种田、外出务工等所需信息主要是依赖大众媒介,或是通过熟人、亲戚、朋友、邻居等人际交流获得,很少依赖村级组织和乡镇基层政府。

第二,在社会生活中,电视的城市价值取向也影响着农民的择业、社会方式。年轻人多愿意去城里打工,很少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城市成为农村的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地方。这加剧了农村的“空壳化”趋势,农村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受到了损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大众传媒相对落后的现状将会继续存在。大众传媒的城市导向对农村的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电视上”的城市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农村许多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留在农村的年轻人或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也或多或少受到电视的影响,其消费观念、行为、社会交往等都在发生了很多改变。这种改变表现为年轻人更独立、更多的平等与权利意识、更开阔的视野等,这是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有利于国家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但同时,这些现代性因素又对国家目前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年轻人对目前的农村秩序和农村社会生活的认可度低,他们大多数愿意选择离开农村,真正年轻有为的人很少愿意去做村干部。

第三,在政治方面,电视所传播的国家政策、法律知识、权利意识让农民不再像以前那么“好管了”,村干部和乡镇干部都觉得,农民变得更“刁”了——有事来求你,没事不理你,还学着跟你讲道理、打官司。农民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了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新农合、新农保、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等,乡村干部越来越难以“截留”国家的这些政策了。国家的这些政策是“一般”,这些政策在J市如何执行、落实,这是“个别”,农民有时候并不清楚“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如果在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有良好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也就是两者之间存在有效的人际传播,国家政策的“一般”与地方政策的“个别”就容易弄清楚了,但实际情况是,两者之间的人际传播是有障碍的,大众传播让农民觉得他们也有了信息资源,只要发现国家政策在本地存在差异,可能就会认为是乡村干部在从中作梗、捞取好处。

农民从电视上收看新闻,了解国家发生的事情。通过电视,农民觉得“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到了地方就变样”了。这样似乎能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但这种效果的代价是,农民不太相信离他们最近的乡、县级政府,甚至也不相信他们自己选举出来的村委会。(65)虽然媒体机构仍然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序差,强化权威意识,然而,随着竞争性信息的增多,村民信息选择权开始增大,传播体制中的权威等级秩序已经动摇。(66)总的说来,农民比较相信远离他们的上级权力,但这种信任也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当农民感觉到上级的政策对自己有利时,就倾向于相信上级。上级政府的涉农政策一般来说多是原则性规定,农民的解读是“这些政策是好的”,地方政府的政策多是操作性规定,农民的解读是“这些政策是不好的”。大众媒体让农民更容易了解国家的政策,更容易与抽象的国家发生联系,但对身边的村组织、乡镇政府的了解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障碍,这种对抽象国家的认同以及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国家地方权力的怀疑、猜忌甚至排斥,给国家的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

注释:

(1)黄杰:《中华帝国政治体系下君主制与国家治理——一个历史社会学的分析》,《兰州学刊》,2010年第7期。

(2)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78页。

(3)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07页。

(4)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79页。

(5)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21页。

(6)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28~129页。

(7)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8~9页。

(8)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4页。

(9)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6页。

(10)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7页。

(11)黄杰:《中华帝国政治体系下君主制与国家治理——一个历史社会学的分析》,《兰州学刊》,2010年第7期。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13)****:《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uanjialunshi。

(14)崔效辉,《从农民与国家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农村的内卷化》,《二十一世纪》,2005年第3期。

(15)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页。

(1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译,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8页。

(17)周晓虹:《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中国研究》,2005年春季卷。

(18)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18~319页。

(19)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19页。

(20)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21)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

(22)《******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08页。

(23)为应对******带来的全国性饥荒,全国各地存在着“向后退”的想法,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向后退”做法,即“包产到户”,但在饥荒危机过去后,1962年8月6日至8月下旬,****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即著名的“**********”,“**********批判‘单干风’,首当其冲的是邓子恢”。在**********之后接着召开****八届十中全会,“八届十中全会的最后一天,刘少奇作了长篇讲话,******插了许多话,其中不少是批评邓子恢的。”会后不久,中央农村工作被撤销,邓子恢被调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当了一名挂名的副主任。罗平汉著:《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5~289页。

(24)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h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崔效辉:《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公共管理高级论坛》,2006年。

(25)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高华:《“******”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二十一世纪》(香港),1998年第4期。

(27)唐皇凤:《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及其理性审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10期。

(28)《One Dimensional Man》(《单向度人》),也有译为《单面人》,是马尔库塞的主要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其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批判理论。“单向度性”(One—Dimensionalily)就是在这本书中所提出的,现在已经被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它是马尔库塞用来分析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缺乏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意识,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特性。马尔库塞:《单面人——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左晓斯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5~96页。

(30)******:《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05页。

(31)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

(32)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8页。

(33)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34)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告别饥饿——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3页。

(35)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页。

(36)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37)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4页。

(38)崔效辉:《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理解中国农村的内卷化》,《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年第2期。

(39)景维民、张惠君:《制度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重构:进程、问题与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40)韩国海:《论会议的功能》,《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41)田锡全:《革命与乡村——国家、省、县与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5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42)田锡全:《革命与乡村——国家、省、县与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5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43)田锡全:《革命与乡村——国家、省、县与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5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127页。

(44)杜珊珊、赵守飞:《压力型体制浅论》,《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第21期。

(45)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政治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46)《Y市农业农村工作手册》(2009年版),****Y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Y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4月。

(47)《Y市农业农村工作手册》(2009年版),****Y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Y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4月。

(48)两个率先是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3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胡****、江****同志先后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明确提出上述要求。2004年,胡****同志在江苏考察时再次殷殷寄语:江苏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经过艰苦奋斗,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根据******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对江苏的发展定位,“两个率先”成为江苏本世纪头20年奋斗的总目标。要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在2003年召开的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江苏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构想是: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4倍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到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49)《Y市农业农村工作手册》(2009年版),****Y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Y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4月。

(50)赵喜平、吴柳:《论中央苏区政府的信息传播》,《报海钩沉》,2007年第10期。

(51)崔效辉:《现代化或是过密化》,《二十一世纪》(香港),2005年第5期。

(52)李飞龙:《建国初期农村传播媒介述论》,《古今农业》,2009年第1期。

(53)汪奇兵:《我国对农传播的现状透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4)谢志勇:《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5)张世勇:《电视下乡:农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家庭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6)《农村网民首过亿,城乡“数字鸿沟”持续拉大》,人民网,2010年4月16日。

(57)贺峰:《农村传媒发展的空间特征分析》,《求索》,2009年第5期。

(58)谢志勇:《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9)刘祖斌:《大众媒介:农村发展的推动力》,《新闻界》,2007年第1期。

(60)李广:《从“运动”到“试点”:新中国乡村治理体系建构中的政治传播模式比较研究》,《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3期。

(61)李广:《从“运动”到“试点”:新中国乡村治理体系建构中的政治传播模式比较研究》,《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3期。

(62)南长森、郭小良、党苗苗:《人际传播视域下的电视对农村传播策略》,《电视研究》,2009年第5期。

(6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64)申端峰:《电视下乡: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5)张世勇:《电视下乡:农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家庭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6)杜建华、钱永平、资建民:《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变迁——对绵阳市两个村庄的实证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同类推荐
  •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开放改变了观念,思想解放了社会,繁荣造就了住房,住房大庇了天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房地产业风云际会应运而生,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和中国主体经济腾飞的历史推手。回首30年中国老百姓的住房变迁,就会发现,房地产业记载的既是一部中国30年的建设史,又是一部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史。
  •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是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天使教师于洁做了20多年班主任还要继续做班主任的回答。这份态度、这份坚持、这份笃定、这份幸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翻开本书,动情的细节描写,深刻的教育思考牵出一个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初心、班级的管理、教师的修炼、学生的沟通……19年坚持做家校联系单,12年教育博客保持更新,坚持给学生写信超过40万字,自己制作印刷学生成长纪念册……于洁老师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用大量生动感人的教育案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诠释了一个真正幸福的、有成就感的成功班主任是什么样的。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班主任品读、思考的书。
  • 空间正义论:正义的重构与空间生产的批判(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空间正义论:正义的重构与空间生产的批判(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空间正义是当今时代正义理论新的生长点,新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现代都市化运动,空间生产成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对空间正义的本质及其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的详尽论述。
  • 社会热点面对面(八)

    社会热点面对面(八)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社会热点面对面》系列图书已经出版了七本。广大读者一直给与了持续的关注与讨论。出版社将延续其“直指百姓最关注的社会热点很接地气”的风格,推出《社会热点面对面(八)》,继续对最近以来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关涉民生的社会问题、大家热议的现象做出反应,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提供解释,探讨解决之道。
  •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按照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新要求,根据作者20年的社会学概论教学经验,参加国内外同类最新和最成熟的研究成果,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集国内外业内关注的最前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实现了教学内容重组。全书共18章(每周1章),每章以核心核念为主导,知识点系统、清晰,构筑线索新颖,信息量大,既适应学生自学,又为课堂教学留下空间,是社会学概论的创新版。本教材既适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也可以用于新闻、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
热门推荐
  • 公爵大人,你飘了!

    公爵大人,你飘了!

    【男女主双重生+爆笑甜宠1v1】娱乐大八卦:《公爵大人夜会神秘女子共度春宵,据爆料该女子系十八线小演员顾念笙》记者:“请问顾小姐,您正在跟爵爷交往吗?”顾念笙:“不,我正在追求他。”记者:“是什么给了您不要脸的勇气,倒追全球排名第一最值得嫁的男人?”顾念笙:“上辈子欠他的。”傅景淮:滚!劳资不可能两辈子都栽在同一个女人手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通往异域的飞机

    我是通往异域的飞机

    从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人的,可是后来才发现,我还真是人,如果正常人的家里会经常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如果……那我还真是正常人。可是,直到很久以后,我宁愿自己不是人,也不想再当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正常人了……
  •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很久很久以后,我们再也不会哭了,也再也不会笑了,可是曾经的曾经,我们也想过,无论贫穷或者富有,我们都一定一定要陪身边这个人,永永远远地走下去。我不愿这个世界上,只有寂寂沉沉我一个人,所以,不要死好不好?善良而平凡的,勇敢地陪我走下去好不好?
  • 世说仙语

    世说仙语

    这是一个有关仙侠与世俗的传说。世说也好,仙语也罢,讲的都是一副画皮,百般狡诈,千缕思绪,万种风情。原本该是那虚无事,怎见得不是这眼前人。临窗笑看人间世,谁知却是镜中人。★★★★★★★第一卷既可当作故事的发端,也可当作序篇。
  • 湘雨楼词钞

    湘雨楼词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倾城一笑难为妃(妃子笑系列)

    倾城一笑难为妃(妃子笑系列)

    她从很多年前就一直喜欢他。喜欢他如煦阳般耀眼的容颜,喜欢他微笑的眼眸,骄傲的神情。但她又恨了他许多许多年。恨他踏平了她的家园,恨他夺去了族人的生命,恨他欺骗她,将她带到了另一个男人面前。每一次,她看着他淡漠的眸子,疏离恭顺的表情,她心中便充满了愤恨。恨他入骨。然而,恨有多深,爱便有多深……
  • 人生的旅程契约

    人生的旅程契约

    你们好啊,我是陈渔,一个活泼开朗爱笑的大一新生~也,总爱抱有一些小情绪,说丧就丧。我想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你们不知道大家可有兴趣一听。人生这一段旅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你所遇见的,也都是该热烈的。
  • 一剑通玄

    一剑通玄

    折剑大陆,强者林立。纪家少爷,游手好闲。剑徒,剑师,大剑师。剑芒,剑魂,生剑灵......“那些与我有什么关系?”纪川翻动白眼,不以为然。“因为她已经修出灵压了啊。”小女孩娇笑地跳坐到桌上,眨了眨眼,古灵精怪。于是,少年带着一把青钢剑,踏上了漫漫征程。
  • 极品娇妻之我的男人是鬼王

    极品娇妻之我的男人是鬼王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就让我,林三娘为你们揭开另外一个世界的神秘面纱。爱唠叨的妖精,犯花痴的神仙外加经常翘班的冥界众官员们...咳咳,说好的高冷傲娇呢?话说你们不是走男神女神路线的么?这么逗比,玉帝知道么?都市少数捉妖道人+千奇百怪的邪魔外道们,外加高冷傲家跟逗比内置的性格设定。这种酸爽,你们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