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微软时,只是一个写源代码编软件的普通工程师。一下子跨进一家上万人的大公司,里面的员工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员工,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时我对Windows了解甚少,而别人却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一个新手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呢?我觉得完全找不到方向。
虽然我清楚自己和微软其他员工的差距,但我没有放弃。我告诉自己,没有关系,我一直就是从逆境中走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认为自己在公司排名倒数第一,事实上我也就是倒数第一。如何脱颖而出?我告诉自己只有一条路——勤奋。
要获得职场竞争中的成功,我觉得一定得靠勤奋。如果比智商,在我看来,其实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每天我比你多工作20%,也许就意味着我成功的概率多了50%。
我在微软公司,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我清楚地知道和我一起进微软的人都很优秀,肯定有很多比我优秀的,比如有位同事22岁就拿到博士学位,他应该算是天才了……在微软,这样的优秀之才比比皆是。像我这样的,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我拿什么来和他们比?那么就比勤奋吧!
我们都是普通人,凭什么成功来眷顾你
2005年,《21世纪经济报道》邀请我写专栏,讲述我的管理心得。这期间,曾经有一位读者给我写信,诉说他对于加班的苦恼:
“我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了近五年,几乎没有不加班的时候。公司宣称我们是知识型组织,弹性工作制。实际上,我的工作性质要求我随时更新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换句话说,弹性工作制对应的是弹性工作量,这弹性是趋于无穷大的。更糟糕的是,我身边所有的所谓高科技通讯工具都成了随时随地‘督促’我加班的老板的‘得力助手’。现在中国的公司里到底有多少人像我这样?是否有人想出应对之策?而公司的管理者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对公司的效率和管理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是这样回答他的:“‘加班’对于从事知识型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如果做一个这样的设想:一旦你的工作中从来没有‘加班的意外’,一年365天一到下班时间准时回家,那样的工作状态也绝对会令你害怕。因为‘无加班状态’至少说明你的工作没有那么大的挑战性,没有那么重要,你的工作量只是你能力可及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这样的工作你会喜欢吗?会享受吗?
“但是,也正像你说的那样,在很多公司,‘加班’已经成为一种‘氛围’,一种‘文化’,甚至作为管理员工的一种方式。这让员工感觉到,‘加班’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结果往往是由于压力太大,许多员工对公司产生反感、不满,甚至离开。”
我觉得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我所指的潜能包括软性的能力,比如智慧、经验、创新等;还有就是硬性的“体力”,比如工作效率、工作总时间等。这两者的乘积就是实际工作的产出。
因此我得出,管理者的“产出方程式”:软性能力值×硬性体力值=工作产出。
一个好的管理者就是要做好软性和硬性这两种投入的调和,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达不到最佳效果。就拿加班来说,如果是从事流水线作业的工人,软性能力值是由流水线的设计人员制定完成的,工作效率就是机器的实际效率,那么唯一可以提高产出的方式就是让机器跑起来,对负责流水线的工人来说就要加班。而对从事知识型工作的人员来说,如果只是通过增加工作时间的方式来提高工作的产出,那么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低水平了。
我觉得,要管理好知识型员工,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采用一种超越制度的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用企业文化来管理员工,激发员工的潜能。
什么是企业文化?我的观点就是,管理者去创造出一种企业的氛围,一种和谐、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觉得在公司里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在一个快乐的大环境下,我想员工对偶尔的加班会感觉非常快乐、非常充实。管理者能做到这个境界,那么就没有员工抱怨了,同时还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997年,我负责在上海创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什么都要重头来,从招聘到技术培训,什么事都需要每个员工的投入(加班)。有朋友建议找外面的猎头公司来帮我们进行面试,我们最后把关,这样就不需要员工用下班的时间来面试应聘人员。但是我很清楚,这样招聘的效果一定不会理想。
于是,我就跟老员工讲关于微软面试新员工的视角、考查点、流程、规范,然后让他们每人都参与面试……几个月下来,每个员工都成了合格的面试官,而且他们的面试题目经常会成为网上的经典考题,甚至微软的美国员工也会借去面试美国的应聘者。我觉得,他们虽然是辛苦了一段时间,但却学到了很多平时单纯做技术不能学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每个员工都会有一种参与感,有一种公司主人的感觉(和微软面试相似,参加面试的所有员工都拥有一票否决权)。如果你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工作,你会愿意留下来加班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有的人会认为成功的人智商比他们高,我非常不赞成这种观点。其实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勤奋的程度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我们都是普通人,那么凭什么成功会来眷顾我们呢?就是要靠勤奋。普通人超越自我,靠勤奋;超越别人,靠勤奋。我很普通,在微软就是一位普通工程师,一路过来我靠的就是勤奋。可以说,我是我周围人中最勤奋(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一个。
什么叫勤奋
在职场中,我觉得自己太普通太平凡了,和别人相比,也没有非常高的智慧。如果说在我过去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当中有过那么一点点成就,无论是在微软的十年、盛大的四年,还是新华都的五年,靠的是什么?靠的主要是运气。我觉得一切对我来说好像做梦一样,当它们降临到我头上时,就觉得它们好像不应该属于我。但是它们偏偏属于我,所以我只能归结为我很幸运。
除了幸运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我思考了很久,觉得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事的就是,我比别人稍微勤奋那么一点点。什么叫勤奋?勤奋就是延长我的工作时间。除了勤奋还有什么?那就是用心。
勤奋是成功的必备要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人没有了勤奋,我相信他离成功会非常非常遥远。一个人成功了,如果他还依然勤奋的话,我相信他会从成功走向更加成功。
怎样做到勤奋?你每天在公司工作到很晚是勤奋,用心做事也是一种勤奋。只有勤奋才能真正引领你实现人生的目标,这是我想送给职场年轻朋友的话。
职场新人三部曲
对于初进职场的新员工,怎样才能迅速地站稳脚跟,并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我提出了职场新人的三部曲:
新人三部曲之一:勤奋是最需要的态度
如果你是新员工,如何让同事对你产生好印象?如何让领导知道你、关注你、认同你?你必须要勤奋,哪怕做秀也要显得勤奋。最基本的一条,是每天比领导来得早,比领导走得晚。如果你可以天天这样做,当然也就不能算是做秀了。没有领导会讨厌这样的员工。
在微软,我从最底层的工程师做到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固然有机遇的成分,但是勤奋和做人同样很重要。我去盛大的时候,虽然职位是总裁,但是对于公司来说仍是新人。每天我几乎比其他高管都早,离开的时间和别人一样晚。
对于初进职场的新员工,勤奋是最需要的态度。
新人三部曲之二:有技巧地勤奋
勤奋有两种:一种是初级阶段的勤奋,努力做事情,工作时间长一点,这是最基本的勤奋;第二种是智慧的勤奋,你知道哪方面的工作是重点,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应该做哪些事情,如何可以做得有条理。这也是勤奋的一种方式,相当于有技巧地勤奋。
在职业阶段初期,或者是某些特定的阶段,每天工作12、13个小时是需要的。拿我自己来说,刚加盟微软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12小时工作制,直到进入盛大一段时间后,才基本固定在每天10~11个小时。
当然,更多的回报不一定与长时间工作成正比。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甚至每天加班,还是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有的人提前作好了计划,合理安排了自己的时间,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如果加上有技巧的勤奋,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重点也抓住了。
基础性的勤奋和技巧性的勤奋,对于职场新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没有找到技巧性勤奋的窍门时,就用基础性的勤奋做工作。技巧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大学刚毕业不可能有技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投机取巧是绝对不允许的。勤奋永远是对的。达到一定的境界再来做一些技巧性的勤奋。
新人三部曲之三:主动去做不属于你的工作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在勤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主动去做不属于你的工作,是迈向成功的第三步阶梯。
职场人都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又没有多余的回报,就那么一点工资,为什么还要多做事?其实这关乎你对于回报大小的期待值。如果你只希望多领一点工资,那么确实可以不去做。可是如果期望的回报是对自己职场生涯的提升,你看问题的眼光就会大大不同。
天道酬勤,只要你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奉献100次,有1次回报,这就是你的机会了。如果没得到回报,你就一直去做,不断地暗示自己,安心付出,要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超乎想象的回报往往会在你意料不到的时候降临到你头上。有人总是抱怨说在职场得不到机会,那就是因为你没有奉献的缘故。
我提出的“简单+勤奋”,与这里所说的新人三部曲的内在逻辑是完全一致的,职场新人最需要的也就是做事勤奋、做人简单。职场人最大的两个敌人,一是懒惰,二是贪婪。用勤奋去克服懒惰之心,用奉献去战胜贪婪之心,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
感悟之三:感恩
我对过去所有的一切都拥有感恩的心。
我人生经历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因素,这些人和事让我拥有了今天,如果我对我的现状满意,那我就应该去感恩过去的一切,包括人和事。
我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这颗感恩的心让我去看别人的优点,也给了我自己正能量。这样的正能量会影响我的为人、影响我的做事方式,同样这样的正能量也会感染我周围的人。
这种感恩之心让我的职场生涯获益良多。
感恩要变成一种习惯
我迎来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契机,是在进入微软的第三个年头。我有一个习惯,对于那些曾经在工作上帮助过我的同事,逢年过节我都会发邮件给他们表示感谢和祝福,这样的方式看上去很简单,却在人际关系比较淡漠的西方给别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当时有一位同事叫劳丽·罗娜特,她是总部的一位部门经理,我们级别相同。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人的团队在工作上有很多合作,她给予我的部门很多的支持。在工作中,我发现罗娜特女士十分努力,也乐意帮助人,于是向她的上级提交了一封表扬信,让罗娜特女士获得应有的认可。而且,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给她发邮件问候:“我的部门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你对我们的帮助……”后来,在公司的内部人事调整中,罗娜特从部门经理变成了一位普通员工。在国外大公司里,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我没有忘记她,我还是跟以前一样,逢年过节时继续给她发去问候的卡片,经常邀她一起喝咖啡,和她进行交流,我一直很感恩于她,因为在过去的工作中她曾帮助过我。在我的人生信条里,做人就是要简单。
过了一段时间,公司人事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初罗娜特是从IBM跳槽来的,她原来在IBM时的顶头上司此时也被微软挖过来了,并做了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罗娜特因此一下子升任为总监,管理一个一百多人的大团队。这时候围着她转的人又多了起来,可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对她保持同样的问候密度。我不会因为职位的升与降来决定彼此关系的亲和疏。
1997年的夏天,微软决定在上海建立全球第五个“技术支持中心”,为包括内地、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在内的大中华区微软产品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微软总部为此张榜在公司内外公开招录总经理。
招录总经理的公告一发布,就收到了来自全球八百多人的报名。对此我有极大的兴趣,却没有奢望,我知道我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没有报名应聘。一轮面试下来,由于公司评委们对应聘者都不满意,作为评委之一的罗娜特女士想到了我。她对于我的业务能力甚是了解,认为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我向各位推荐一位负责这个工作的合适人选,他就是中国人唐骏。我不是他的上司,但曾经与他共过事,我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担当这个重任,建议公司对他作一次全面的考评。”因此,评委们一致同意给我面试机会,这就是微软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