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族传统文化
(一)民歌
民歌是流传最广、最普遍、内容最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分为“嘞”(酒曲,也称家曲)和“拉伊”(山曲即情歌)两类。
家曲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歌、礼仪歌、婚礼歌、生活歌、叙事歌、历史歌、习俗歌、学问歌、舞蹈歌等。
劳动歌有《打墙歌》、《打青稞歌》、《挤奶歌》等;生活歌包括酒曲、乞讨歌、摇篮曲、新民歌等,主要曲目有《青稞歌》、《白绵羊歌》、《骏马歌》、《服饰歌》、《帽子歌》、《马鞍歌》、《箭歌》、《茶歌》、《马车歌》、《鸟王歌》、《白海螺歌》、《贵宾来临歌》等;学问歌主要有《医药歌》、《天文历算歌》;历史歌主要有《创世纪》、《珠东论战》、《格萨尔大王歌》等;婚礼歌主要有《哭嫁歌》、《赞歌》、《祝福歌》、《迎宾歌》等。情歌在藏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分类较细,有交热(见面歌)、苏瓦(迎接歌)、东巴(说理歌)、则伊(戏嬉歌)、芝瓦(问询歌)、惹伊(相恋歌)、开豪(讽喻歌)、尕尔伊(别离歌)等。它不能在家中,大小辈间、兄妹之间唱。叙事歌流传较广的有《拉央与英措》、《拉壮丁》、《孔雀》、《白天鹅和花鸳鸯》等。舞蹈歌主要有则柔(表演唱)和锅庄(圈圈舞)。
“花儿”也称“少年”,它和拉伊一样,不能在家中有大小辈、亲兄妹的场合唱。藏族唱“少年”是用藏族民歌的颤音和振舌之特点,别有风味,并把有些衬词变成了藏族“拉伊”的衬词。天祝地区花儿的调子有“河州大令、二令、三令”,有河湟的“尕连手令”、“大眼睛令”、“白牡丹令”、“好花儿令”、“锄草令”,还有少量的撒拉调等。
(二)民间故事
藏族传说故事较多,内容广泛。名人故事有《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郎达尔玛的传说》、《格萨尔王的传说》等。名山名水故事有《马牙山》、《月牙泉》、《上湖和下湖》、《大通河》、《磨脐山》、《乌鞘岭》等。言情故事有《三姑娘和蛇》、《豆什洁姑娘》、《猴子山》、《生死棒》、《懒汉》等。藏戏故事有《松赞干布》、《卓瓦桑姆》、《诺桑王子》、《东瑶东珠》、《智美更丹》等。佛经故事有《舍身饲虎》、《舍身喂天鹰》等。
(三)谚语
谚语广泛流传在藏族群众之中,经过长期传颂,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有显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地方色彩。如:不要给盗贼壮胆,不要将豺狼放生。
犯法的人国王也无法庇护,作恶的人喇嘛也难以超度。
(四)谜语
藏族谜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为人们所喜爱。如:
身居大海一水生,
洁白微笑相戏嘻,
虽死能发吉祥声,
夺人心弦一物体。
(白海螺)
笔挺魁梧一豪杰,
头顶宝剑实无比,
两颊胡须威凛凛,
脚长虎牙真锋利。
(箭)
(五)格言
藏语称格言为“勒夏”,意为善说。藏语格言多为四句,形成文字的有《萨迦格言》、《水树格言》、《噶丹格言》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甚多。如:
遇上良友,知识会与日俱增。交上恶人,品德会越来越坏。
与一人不合,可能是他人之过。与众人不合,肯定是自己之错。
(六)藏戏
清朝时期,天祝僧人到西藏学经时观看过藏戏,后来天堂寺请会藏戏的人到寺院演出。20世纪20年代,天堂寺僧人学演《米拉日巴》和《智美更丹》两部藏戏,曾在科拉赛马会上演出。1953年天堂寺排《智美更丹》,连续3天在抓喜秀龙、朱岔、业土尔等赛马会演出。天堂寺藏戏演员不戴面具,用油彩化妆,服装、道具都是自己制作,演员是寺内僧人,个别演奏人员是俗人。乐器有长柄鼓、大钹、长号、大小唢呐、长竹笛等。藏戏以舞、唱、白相结合的形式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七)舞蹈
在天祝藏区流传比较广泛的舞蹈主要是“锅庄”。男女老幼围成一个圆圈,一个领唱,众人随和,边舞边唱。也有的分成男女两队,时而相对歌舞,时而成圆圈,队形变化较多。伴奏乐器主要是鼓、二胡、四弦胡和竹笛。主要舞蹈有《布达拉依则那》、《阿拉它拉来》、《冈钦奥大》、《雅召雅松》、《阿木多嘉样》等。
(八)绘画
天祝藏族的绘画主要有壁画、唐卡(轴画)等。壁画和唐卡内容涉及面广,反映宗教、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最多的还是佛、护法画像。壁画中还有长达上百幅乃至数百幅的连环画,如表现释迦牟尼降生前12世传说的《佛本生》,描述释迦牟尼一生经历的《佛传》,《药王本生图》、《选巴本生图》、《轮迥图》、《世界横世图》、(又称《四大步测图》)等。藏族的历史、传说和著名历史人物也是壁画表现的内容之一,如神猴和罗刹女成婚而繁衍藏族,吐蕃聂赤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及唐僧取经、高僧莲花生、米拉日巴、萨迦·贡噶坚赞、八思巴、宗喀巴等故事画像。风景、动物壁画有布达拉宫、五台山古刹等名胜古迹和雪狮、猛虎、大象、兔、猴、鹿、牛、马、羊、凤、孔雀、鹰、八哥、鹤等动物以及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白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牧牛羊、挤牛奶、打酥油、花草树木等。
(九)雕塑
雕塑主要是宗教题材,主要有佛、菩萨、护法等,比之绘画更加生动、逼真。佛和菩萨的塑像多用金粉涂饰,护法和罗汉多用彩色装饰。
酥油花是雕塑的一种,先将酥油放在冷水中反复揉捏纯净,再添加各种颜色揉均匀,然后进行雕塑。为防止酥油花融化,制作时间一般在严冬,制作处不能生火取暖。天祝的酥油花主要是天堂寺制作,除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人物外,还有神话题材作品,如唐僧取经、文成公主、智迈更丹等,造形精美,栩栩如生。
(十)刺绣
藏族妇女的刺绣,既用一根线上下走法,也用两根线交叉走法(叫盘绣),图案色彩鲜艳,搭配均匀,多用于妇女辫套、衣领、袖口等。
二、汉族传统文化
(一)民间故事
主要有《包爷的儿子犟乖乖》、《三女婿上寿》、《方四娘》、《写请帖》、《师傅和学生对对子》、《雨不打安远》、《十二辆草车》、《月牙泉的故事》等。
(二)民歌
民歌分为山歌和宴席曲,山歌又分为“少年”和小曲子。天祝流行的“少年”融合了临夏“花儿”和河湟“花儿”的风格,曲调有河州大令、河州二令、绕三绕令、白牡丹令、尕连手令和锄草令等。小曲子有《我给我的尕妹妹绕纂纂》、《马五哥》、《五哥放羊》、《师傅放了学》、《五更调》、《哪一个就象我》、《十二个月》、《绣荷包》、《织手巾》、《王祥卧冰》、《放风筝》等。宴席曲也称家曲,比较流行的有《高高山上一青松》、《好一个敬酒杯》、《一字清》、《尕老汉》等。
(三)戏剧
天祝汉族喜好秦腔和眉户剧,除观看剧团、戏班的演出外,自己也组班进行业余演出。秦腔尤以华藏寺镇的岔口驿村和赛什斯乡的下古城村最为盛行,常在农闲时组织排练,于春节、二月二、六月大典演出。主要剧目有《游龟山》、《辕门斩子》、《柜中缘》、《铡美案》、《拾玉镯》等全本和《平贵回窑》、《打金枝》、《李彦贵卖水》、《访乐彦》等折子戏。眉户剧的演出范围很广,剧本有自编的也有移植的。
(四)社火
社火是一种流行比较广泛的民间文娱活动。社火队的节目有扭秧歌、耍猴子、跑旱船、踩高跷等,角色有春官老爷、报子、艄公、膏药匠、蛮婆子、衙门人、公子、姑娘、大头和尚、庄嫁人、光棍等,有时也装扮《西游记》中的人物。如“报子”,是社火队向要去的地方和人家报信的角色。赛什斯乡下古城的“跑报子”很独特,一般有三个喝得半醉的人各骑一匹未经调驯的烈马,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狂奔而去,在社火将要经过的村庄见门就进,即便是很窄的房间里,3匹马也要挤进去而且转过身。进入家堂屋后并不下马,除通知社火将要到外,还要说一些吉利的话,祝福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家主敬酒烟后奔另一家。如遇将要办喜事的人家还要送报单,报单用大红纸写明社火到达的时间和祝贺词,到时作专场表演。其它地方的报子,有步行的,也有骑驴的。
(五)宝卷
宝卷是一种韵文体的说唱词,有口头传承的,也有手抄本。天祝地区流传的宝卷主要有《对指卷》、《鹦歌卷》、《四姐卷》等。
(六)谚语
谚语涉及人生处世、交游、天文、农牧业、家庭等。如:
云里的日头门里的风,蝎子的尾巴恶人的心。
积家好比针挑土,浪费犹如水推沙。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三星晌午过年,三星后晌种田。
(七)歇后语
歇后语有明显的方言特点,在汉族人民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广泛应用。如:
狼吃天爷——没处下口。
水蘸麻绳——节节高。
三根头发吊磨扇——真玄。
屎爬牛哭妈妈——两眼抹黑。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月亮底里穿孝服——人白影子黑。
马胯子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扁担上睡觉——想了个宽。
(八)民谣
天祝地区流传的民谣较多,内容广泛,有说地理气候的,有说物产的,也有表达喜怒哀乐的。如:
乌鞘岭,乌鞘岭,春天还比冬天冷。
古浪的西瓜武威的麻,天祝的牛羊满山。
红圪的牦牛岔口驿的马,松山滩的羯羊是油疙瘩。
(九)木制工艺
天祝以木材为主建造的“堂屋”,梁头、衬墩、飞檐都被雕画成云头形或兽头形,檐下的檩条之间和门顶装饰有雕刻的花草、人物、神仙、佛祖和动物。木制家具也很讲究,八仙桌装有木制桌裙,边上雕有神仙、拐子花、藤蔓枝叶等图案,中间雕有“福”、“寿”字样,饰以云头,有的也雕人物、动物,衬以山石花草,着色上漆。太师椅靠背、扶手及椅腿雕有太极图、流苏、几何图案等。面柜、箱子的正面镶嵌有木雕云彩的堂子和牙子。窗棂的拼装图案也种类繁多。
(十)铁制工艺
用具、农具一般都在锻件上錾上云子、藤蔓、拐子等花纹。如,腰刀的制作,除刀口锋利外,刀柄也很讲究,有牛角制的,有用铜、铁嵌上星辰、梅花,或以铜、铁相间叠垒的。刀鞘内装木料,外包铁皮,并留有插筷子的外鞘。铁制烟锅以铁为主,配以铜脊、铜口箍、扭丝挖耳和“老鼠啃西瓜”等形状的烟钩,深受各族吸烟人的爱好。马镫、马嚼子、鞍子的包铁及小孩子戴的长命锁都很精致。
(十一)银、铜用具和首饰
银匠能制作比较精致美观的包银木碗,银质的勺、筷、杯和簪、钗、钏、镯、耳坠、戒指等以及藏族、土族的特殊头面饰件。还有银子镶嵌猎枪、马鞭、刀柄等。
铜匠除用铜制造上述用具、饰物外,还有铜装饰马鞭把、辔、制造铜烟锅等。
(十二)窗花
窗花多出自妇女之手,窗花中有姿态各异的人物,各种图案和花草鸟兽,比较常见的有“彦贵卖水”、“童子观花”、“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孔雀戏牡丹”、“喜鹊探梅”等。过春节、办喜事的窗花不仅贴在窗户上,也贴在墙壁上,多夹杂于年画之间。
(十三)刺绣
汉族刺绣针法不同,叫法有别,扎、绣、剁、起都用,有各式花草、鸟雀、云子、拐子、子等。刺绣多作在枕头顶,妇女、儿童的鞋帮、兜肚,男子的袜底、袜溜根、钱包、背心口袋等处。
三、土族传统文化
(一)《土族格萨尔》
天祝境内一直有《土族格萨尔》的说唱,说唱艺人分布在天堂乡一带。至70年代,多数艺人谢世,只有朱岔村的更登什加(又名王永福)一人能够说唱全本的《土族格萨尔》,80年代被西北民院王兴先教授发现后,开始了抢救性的研究,录制了数盘磁带和更登什加之子王国明一起整理出版了两卷《土族格萨尔》文本,第三卷已成稿。更登什加先后获国家和国际《格萨尔》研究奖。
(二)叙事诗
叙事诗可吟可唱,以唱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拉仁宝与拉仁索》、《祁家延西》、《太平哥儿》、《登代玛秀》、《布柔有》等。如《拉仁宝与拉仁索》叙述的是一对土族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祁家延西》也是一首叙事长诗。诗中歌颂年过八旬的祁延西老人,为边疆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全,统兵出阵,大获全胜,在归来的路上被阴险的柴总兵暗箭射死的故事。
(三)家曲
家曲也叫宴席曲,主要用土语唱,句中杂有藏、汉语词汇,也有用汉语唱的。共20多个曲调,其中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酒曲等。
(四)“少年”
土族“少年”是河湟“少年”的组成部分,它以细腻的感情,悠长深沉的曲调广泛流传在土族群众中。“少年”不但在赛马会上唱,而且走路、放牧、从事劳动时也唱,其歌词有男女爱慕的倾诉,有对统治者的控诉,有对社会主义的歌颂。
(五)谚语
谚语语句短小,顺口易记,通俗易懂。如:
客来了,福来了。
待客的不穷,作贼的不富。
馍馍渣儿攒锅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