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的职业教育起步于1958年。1959年以后陆续停办。1965年全县办起5所农业中学,1966年陆续停办。1969年天祝中学改为“五七红专学校”,开办了红医班、兽医班、农机班、财会班、农牧班、师资班,1971年恢复为普通中学。1983年,松山中学改为县牧业中学。1992年,松山牧业中学并入新华中学,更名为天祝县职业中学。先后设置畜牧兽医、采矿、机电、养殖、财会与市场营销、电子电器、计算机等长线专业和微机、服装、体育等短线专业。
至2000年,各类长线专业累计招生411人,毕业227人;各类短线专业结业695人;有教学班6个,教职工24人。2004年3月,天祝县职业中学并入天祝县民族师范,成立了县职业教育中心。
1978年,县卫生主管部门创办县初级卫生技术学校,设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学制1年。1988年始,天祝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受县卫生局和教委双重领导。1997年开始与武威地区卫校联办中专班;1989~2005年,共培训学员649名。2001年后,被确定为县医学继续教育中心。
1982年,天祝县成立了农业技术广播学校。1982年~1986年全县先后共有3454人参加学习,到1988年,有126人结业,71人取得中专文凭。1989~2000年,开设13个专业,设置30多个教学班,共招生1200人,有700人取得中专学历,20人取得大专学历。同期,招收非学历培训班11期,培训技术人员6066人。2002~2005年同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办学,累计招收学员133名,毕业58名。期间,共培训非学历教育学员3500多人。
3.扫盲教育和职工教育
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天祝农牧民中95%以上是文盲、半文盲。1951年全区办起藏、汉文识字组368处,参加学习的农民12423人;读报组274处,参加5631人。至1956年共有扫盲班、点391处,参加学习的12788人。60年代初,工农业余教育停顿下来。1980年后,恢复和开办了一批农民业余文化学校和扫盲班。1990年,成立了县、乡两级扫盲协调领导小组,配备了专(兼)职干部。县财政每年按全县人口筹集资金,用于扫盲教学工作。1991~1993年,全县农村青壮年人口的非文盲率达到96.3%。全县22个乡镇的扫盲工作先后达标合格。1996年,扫盲工作通过武威行署的检查验收,1997年,通过了省政府的检查验收。至2000年,全县共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2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54所,农村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率由1989年的13.2%下降到1.3%。2001~2005年,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扫盲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建各种档案13类,建立了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全县15-54周岁农村总人口脱盲达到104384人,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期间于2004年10月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
80年代,全县对职工的业余教育主要采取函授、刊授、离职进修、中高等学历教育、岗位业务技术培训等形式。90年代,主要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各类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培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中高等学历教育培训、政治理论学习培训等。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每年有1000~1200人,参加管理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每年有250~300人,参加中高等学历教育培训的每年有250~300人。2001年后,每年参加岗位业务培训的职工有1200多人(次),技术等级培训的350多人,各类管理专业培训的150多人,学历培训的900多人。
参加各类培训的人员约占职工总人数的27%。
4.高等自学教育
天祝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84~1990年,报考人数由3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1991~1999年上半年,报考人数每年保持在400人左右;1999年下半年,天祝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分考区设立,报考人数从上半年的470多人猛增到1026人;到2000年底,报考总人数达到1800多人,在籍考生2200多人。期间,共毕业178人,其中本科5人,专科173人。开考专业由1984年的4个发展到48个,其中本科专业12个,专科36个。成立有天祝县高等自学考试分考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管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考务管理。2001~2005年,全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累计毕业969人,在籍考生3500多人,年度每次报考1400人左右。开考专业数量达到60个,其中专科层次22个专业,独立本科段20个专业,本科段18个专业,专业门类齐全,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师队伍
1949年天祝解放前夕,有教师21人,还有一些在边远乡村任教的私塾先生。1957年教师增加到397人,1961年增至481人,至1965年陆续聘请民办教师576人。1972年,推荐一批工农兵学员进中师和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各学校任教。1977年,全县教师增至1575人,其中民办教师1011人。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教职工1861人,其中公办教职工1267人,民办教师594人,内有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85人。到2005年底,全县教职工增加到3047人,其中专任教师2843人,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379人,专科毕业1636人,中专毕业820人,高中毕业235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8.3%、92.1%和68.1%。代课教师逐年辞退,减少到61名。
四、教育经费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承担,列入财政预算,从县财政中划拨。
1986年起在部分乡镇征收教育费附加,1987年全面开始征收。
从1989年起,农村教育费附加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计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三税”税额的3%征收。从1995年开始,依照地区有关规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征收教育集资,1998年7月1日停止征收,共征收教育集资70余万元。从饮食业、高消费娱乐业等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15万余元。1989~2000年共征收教育费附加1981.78万元,其中农村征收1601.5万元,城市380.28万元。1988年和1992年,先后两次发动全县干部职工捐资共55万元,修建了天祝一中教学楼和城关小学教学楼。1994~1996年,全县社会捐资、集资共325万元,重点用于农村校舍建设。
天祝县世行贷款“贫三项目”于1996年启动,2000年结束,工程共完成投资1055.4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14.6万元,国内配套资金540.8万元。共完成49所项目校的改扩建任务,改扩建校舍面积21200平方米,项目校共配备课桌凳6230套,配备图书、教学仪器总价值102万元,培训教师782人(次)。
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于1998年启动,2000年结束,项目总投资1098.9万元,其中中央专款407万元,省级配套325.6万元,地级配套40.7万元,县、乡配套资金325.6万元。共完成27所项目校的改扩建任务,新建、扩建校舍面积22445平方米;项目校共配备课桌凳4500套,配套图书、教学仪器总价值65万元,培训教师660人(次)。
1995年以后,先后争取援藏专项、民族专项、计划渠道等上级专款421万元,完成了民族中学、新华职业中学、天祝一中初中部教学楼和祁连初中教学楼的修建任务。1996~2000年,哈溪镇团结小学、大红沟乡大红沟小学、安一小、华藏寺镇水泉小学、打柴沟镇友谊小学等5所学校分别被列为“国家扶贫教育工程”项目校,共完成投资185万元,其中国家资金144万元,修建校舍3741平方米。1996~1999年,共修建教师“康居工程”266套22927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1118万元,其中争取省级补贴99.2万元,县上补贴44万元,单位自筹59.6万元,住房户自筹915.2万元。
2002年,实行教师工资全县统筹、财政统发;2004年,实行中小学教师和学校公用经费归口管理,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由以农民为主到以政府为主,以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的调整,决定从2004年1月起,将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从80年代生均小学5元/年、中学6元/年,分别调整为生均小学20元/年、中学30元/年,每年增加教育公用经费71万元。至2005年底,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纯收入用于补充教育的经费达22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