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未尽,晨曦隐现,万籁一片寂静,正是人们朦头酣睡、梦呓连连的好时光。而心中有事的人则早已掀被披衣,下床忙碌起来。
龙湾村寒大伯家的屋顶上,缕缕吹烟袅袅升起,在柔光中随风飘逝。寒大伯家的厨房炉膛里火焰正猛,炙烤得大砂锅里的热气从锅盖边缘不断地“扑哧”喷涌而出,一股浓浓的腊肉香味随之飘散,弥漫房间每个角落。炉灶旁边,寒大伯正不停地用磨杆地转动石磨盘子,寒大娘不停息地用勺子往石磨上方孔里灌注掺和着水的黄豆。黄豆经石磨的转动碾压,股股洁白的豆浆沿着两扇石磨缝隙汩汩渗出,流入下方大木桶里。显然,寒大伯家正在做当地有名的菜——石磨豆花。
又是炖腊肉又是磨豆花,这对于不富裕的龙湾村人们来说,要么有重要的亲戚要款待,要么有繁重的农家活要请村里人帮忙。在日常的时间里,龙湾村的人们大多是粗茶淡饭,能把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如果有肉吃,人们通常称之为打“牙祭”,意思就是说,要想吃顿肉就得算年看月,就像祭祀祖先或朝拜庙神一样,一年当中没有几次。因而,听说某家有肉吃,人们的喉舌就会不自然地来回滑动,口水就会不停地往肚子吞。更有不懂事的邻居小孩,就会赖在人家门口不走,看能不能得到一点施舍。石磨豆花因其鲜嫩可口、清香悠长而深受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道菜,虽然用料便宜,但其做工复杂,费时耗力,如没有特殊的事要办,或是有重要的人要招待的话,人们也懒得去费这个劲。
寒大伯两口子摸黑起早准备美味佳肴,正是有重要的客人要来。今天是他们的宝贝儿子,寒冬冬相亲的日子。经与媒婆协商,今天上午媒婆将带着相亲的姑娘到家里进行考察。所谓考察,就是要看俩个年轻人能否对得上眼,是否相互满意对方的容貌,言语能否彼此有感觉,眼神是否彼此有欣赏;其次,就要看看家境状况如何,如果家境好,嫁到你家来有衣穿有饭吃,相亲成功的概率就会大些,如果家境一般,只要人勤奋肯做,性格品行好也是赢得对方心动的重要的选项。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给来相亲姑娘留下好的印象,证明咱家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以便尽快将冬冬的婚姻大事定下来,寒大伯两口子煞费苦心,忙里忙外把家里内外打扫干干净净,将自家里储藏的仅剩的一块腊肉拿出来炖起,还从邻居王大妈家借了五斤黄豆来做石磨豆花。
虽说寒冬冬今年只有十七岁,但按照习俗,这个年龄已进入了谈婚论嫁阶段。在当地,无论男女,如果过了二十岁还没有定亲或结婚,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剩男剩女了。不仅个人处境尴尬,很没脸面,全家人也很为你着急,周围的人们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认为这么大的年纪还没结婚,要么是过于挑剔错过了姻缘,要么是因家里贫穷没有人看得上,更有甚者,有人会认为,这人身体方面是不是有缺陷,等等。
婚姻大事要趁早,否则,过了这座山就没这家店。寒大伯作为过来人,深知此事的重要性。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家里贫穷,直到二十八岁才娶上现在的老婆,要不是寒大娘腿上有点小残疾才成全了他,说不定他目前还单身呢。
看到与自己同龄人的小孩子都已娶妻生子,甚至有些人的孙子都开始上小学了,寒大伯心里开始隐隐地着急,就儿子的婚事不知同老伴商量了多次。寒大娘的心情同老伴也是一样的,为儿子娶个媳妇成了她当务之急。
但提起为寒冬冬相亲媳妇这事,寒大伯俩口子就气愤不已,每次同寒冬冬商量此事时,他要么爱理不理地,要么避重就轻,不积极配合,好像此事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有时把他问得不耐烦了,他就旧话重提:“爸爸和妈妈,我已经十七岁了,已经长大了,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不用你们操心。”
这话常常引来老俩口轮番的责骂:“十七岁就了不起了?十七岁就不服爹妈管了不是?你这娃娃咱是这样呢,把爹妈一片好心当什么了,爹妈这样做,不就是完全为了你……。”见责骂不管用,就改变口吻,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娃娃啊,你可要明白啊,婚姻是人生中头等大事,过了这座山就没有这座庙,现在不抓紧找,好的姑娘就会被别人选走了,过了这个年龄段,选择余地就很小了,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卖的啊。”
但寒冬冬这娃娃倔强得很,不管父母怎样劝说,刚开始还哼哼哈哈不着调地配合几句,可到后来,次数说多了后,这小子开始来冷处理,就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要说你们就说吧,就当我没听见一样。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差点没把老俩口子气死。
更让寒大娘心里不爽的事,寒冬冬有个姑妈,姑妈有个和他同岁的儿子,可姑妈家儿子已经定亲一年多了,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要娶媳妇过门。姑妈是个喜欢卖弄之人,在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就会在寒大娘面前炫耀这事,好像她家的娃娃就要能干些。好强又好面子的寒大娘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心想,论家庭条件,咱家在当地虽然比不上富裕人家,但凭着老俩口勤劳苦干,精心打理自家几亩责任田地,每年收获的粮食用来填饱肚子是没问题的,况且咱家终年还可杀了一头百来斤重的猪来过年,经济条件在当地也算过得去的。再者,值得寒大娘自豪的是,咱家儿子寒冬冬,自身条件可不差哟,一米七八的个头,论长相、论人品、论才智,那样都比他姑妈家儿子强,同样找的媳妇也应比姑妈家儿子强。寒大娘心里这样盘算着,一定要叫咱家冬冬为自己争口气,比比看,谁家的儿子强些。
可寒冬冬就是不给爹妈争口气,在婚事大事上不给予积极配合,寒大伯俩口子就把满腔的怨气指向本村一个叫王海的小子,此人比他家冬冬大三岁,两人从小到大,比较玩得来,关系甚好,属于那种比较铁的哥们。去年,王海去省城投靠了他家一位远房亲戚,他家这位亲戚颇有些能耐,为王海在城里谋了一份不错的差事。听人说,这小子在城里过得有滋有味,混得还不错。
让寒大伯俩口子气愤的是,王海这小子竟然怂恿他家寒冬冬也到城里去。在给寒冬冬的来信说,城里是如何的好,农村又如何的穷,鼓励冬冬来到城里同他一起打拼。还说什么“舍不得家乡,奔不了好汉;舍不得父母,只有死在团转(附近)”,年龄人就应该到外创荡一番,干出点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不然,就浪费了青春,白来人世间一趟。
王海的这些话语同寒冬冬的想法不谋而合,好男儿就应该到外面闯荡去,外面的天地宽又阔,那里有年轻人的梦想,那里有实现梦想的平台。寒冬冬曾经几次向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都遭到老两口的强烈反对,“不行,你这么年轻,到外面去我们不放心。”此事一直担搁下来。
在寒大伯俩口子看来,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已复杂得让人难以把控,寒冬冬这么年轻,人长这么大连县城都没去过,让他独自在外创荡,他们有十二个不放心。况且,寒冬冬只有初中文化,没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到城里去肯定要吃苦受累,与其这样,倒不如在家帮助父母干些农活,只要不偷懒肯吃苦,生活还是过得很好的。并着重强调说,咱家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其实,老俩口不让寒冬冬外出,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寒冬冬是家里的独苗苗,肩负着传承香火、繁衍后代的家族重任,出去打拼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叫老两口往后日子怎么过啊。再说,寒冬冬已到了谈婚娶媳妇的年龄了,等他出去混几年回来后,哪有好姑娘在等他啊,这不是作父母的失职吗。
在寒冬冬看来,在家里帮父母干些农活,实在是提不起劲,甚至是感到厌烦。一年到头忙下来,只能赚得个肚子温饱,想穿件质量好点的衣服还得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这种周而复始、不知传承了多少代的的生活方式真让他有点受不了,心里时常有种莫名的冲动和渴望,内心的感受在隐约告诉他,此地不是留人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的梦想在远方,要干出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走出去。
而今,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也有些年头了,也许是这里够偏远,改革的浪潮人们是听到了,改革的春风人们也感受到了,只是改革的成效还有待于开花结果。可以说,小山村物质生活条件仍然贫乏,既没有电也不通公路,照明用煤油灯,物资进出靠人背马伏,农耕方式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看得见变化的是,农户们用上了有科技含量的化肥和农药。这里人们的生活是单调的,精神生活也很匮乏,能喝点小酒,打点小牌,就算得上生活得很情调的人了;要是某家有喜事能放两场露天坝电影,哎哟嘿,就像过节日似的,大人小孩争相转告,早早吃完晚饭,邀约前往,纵然是十里之外,也阻挡不住人们脚下的步伐。电影散场后,黑色夜空下,或持火把,或持手电筒返程的人群绵延几公里,像条火龙蔚为壮观。这里人们的信息是封闭的,几乎封闭得让人麻木,在人们眼里,天大地大这里才是家,因而,人们在乎的是田地里的庄家长势如何,今年收成能增加几许等。至于外面的信息,能了解则好,权且当成是吃饭伴味的佐料,在茶余饭后大侃特侃,吸引众人目光,彰显自己与众不同,不了解也无所谓,自己也没啥损失,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能在夜色降临,劳作收工后,泡壶浓茶,手摇蒲扇,坐在院坝里拉下家常就足也。
可寒冬冬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变化的是四季,不变的是它的容颜。有时,他会跑到家后面的大山顶上,尽目远眺,久久凝望,仿佛让思绪翻越高山,趟过河流,穿过田野,看看外界的山和水,是否和家乡的山水一样。有时,他会长时间呆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把从外婆家拿来用于粘贴墙壁、一年多前发行的摞摞报纸反复的翻看,生怕有什么重要的内容被漏掉。虽然报纸内容时过境迁,但他对报纸所刊载的新闻报道、人物记实、财经评论,甚至带有八卦通讯的各种小道消息都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里面找点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是啥样子。
外面的世界究竟是咱回事,真想去看看,真希望到外面去创荡一番。这种欲望充满了他的头脑,支配着他的心里活动,并且愈来愈强烈。寒冬冬明白,如果自己现在就结婚生子,就会受到家庭的拖累,极大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什么理想,什么抱负都会约上谈兵,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好男儿志在四方。男人就应该顶天立地,成就一番事业,不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只知道修理地球,终日劳苦,循规蹈矩,不然枉自白来世上走一趟。为此,他和父母有个简单而又简短的对话。
他和父亲的对话内容是:
儿子:爸,我想到外面去。
父亲:给个理由。
儿子:看到你就看到我的未来,我不想过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生活。
父亲:这就是庄稼人的生活,祖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儿子:我讨厌这种毫无生气的生活,想换种新的活法。
父亲:咱家没钱没背景,你娃没文化没技术,行吗?
儿子:那只有赌一把哟。
父亲:押注的本钱呢?
儿子:用我的明天……。
父亲:你……你……脑子进水了……。
他和母亲的对话内容是:
儿子:妈,我不想过早结婚。
母亲:男大当婚,这是你的责任。
儿子:我知道,只不过是把时间往后推下。
母亲:不行,我等着抱孙子呢。
儿子:孙子早晚是有的,不要着急吗。
母亲:不行,这事你得听妈的,我来安排。
儿子:我恐怕让你失望了。
母亲:你……你小子不要吓唬老妈啊。
看到寒冬冬态度越来越坚决,老两口一合计,也不能让他任着性子来,想咱个就怎的,这个家还是老俩口作主啥。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个年代有些过时,但在子女婚姻大事上,因子女年轻,阅历浅,拿捏不准方向,父母的态度还是能左右局势的。于是,他们四处找亲戚、托朋友,开始为寒冬冬物色合适的人选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