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1500000009

第9章 完美人生——蒙娜丽莎密码

本集导引:

◇中国:严培明 法籍华人画家

◇法国:M.Vincent DELIEVIN卢浮宫绘画馆馆藏研究员

有一棵树代表西方艺术最高的精神,这是一棵达·芬奇笔下的树;东方文人心中也有一棵境界之树,它出自中国元代画家倪瓒之手。为了理解西方艺术精神,我们透过这两棵树对照观看。在卢浮宫中,达·芬奇的精神之树,已化作一抹朦胧的微笑,启发后世。

2009年2月11日晚,卢浮宫正等待着一张中国面孔。法籍华人画家严培明个人画展《蒙娜丽莎的葬礼》即将在这里揭幕。

严培明接受采访说:“当时卢浮宫请我办这个展览的时候,给了我一个自由的选择,他们告诉我就在蒙娜丽莎厅的后面,当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啊?我一定要画蒙娜丽莎。”

科罗,达利,杜尚……不同时代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葬礼》在卢浮宫德农厅揭幕。这是和蒙娜丽莎有关的当代作品,第一次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如此之近,她们只相隔30米。

黑白的蒙娜丽莎,难掩东方绘画的影子,西方人对此津津乐道。可如果时光倒退400年,事情远非如此。

1601年,几位洋面孔进入中国,他们是来自意大利的在华耶稣会,领队的是会长利玛窦。这一年,三幅西洋绘画进入了紫禁城,它们是利玛窦筛选并进呈给万历皇帝的。利玛窦期待万历皇帝会惊叹意大利绘画艺术的精妙,他可借机取得万历对传教的支持。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万历皇帝除了对类似于“活佛”的耶稣像比较感兴趣外,对西洋绘画的技法并无兴致。

利玛窦非常困扰,我们在他的笔记里看到这样的记录:“中国画只画阳不画阴,所以看起来画面没有凹凸,对于油画艺术以及透视原理一无所知,结果他们的作品更像是死的,而不像是活的。并且只用黑色而不用彩色。”利玛窦看不出,这种并不反映真实自然的绘画,能有多大的价值。

这位达·芬奇的同乡,已经遭遇了不同的艺术理念之间的困惑。

人都有求真的本能,西方传统在绘画中强调了这条求真的道路,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镜子”。他说:“画家作画时都应该具备一面镜子,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各种物体的色彩和形象。做到这一点,画家仿佛就是第二自然。”

而在中国,艺术的境界未必只是求真。在紫禁城,当年利玛窦要觐见的明朝万历皇帝心里,绘画艺术并不是为了真实的描摹自然。

据说,自唐朝王维开始,就试图超越自然的束缚,追求一种最高的审美——在笔墨精妙处表达画家心中感悟到的精神境界。这或许就是超越外在物质世界,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一种精神上更加超脱、形式上更为自由的绘画传统趋于完善。这种绘画具备特有的精神追求。“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这是元代文人画大师倪瓒对自我绘画的文字表达。在他看来绘画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求形似,只为一吐“胸中逸气”。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去追求那种对天地万物的感受——“悠远淡则真”。

静谧的晨曦中,在如潮的人群涌来之前,古老的卢浮宫享受着片刻的宁静。维纳斯披上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胜利女神的衣裙看似在晨风中轻舞飞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凝望我们的目光神秘、深邃,一如往昔。她们是卢浮宫的镇馆三宝,前两件均是古希腊时期的作品,只有《蒙娜丽莎》是创作于五百多年前的意大利绘画。

卢浮宫绘画馆馆藏研究员M.Vincent DELIEVIN接受采访说:“我们确实为《蒙娜丽莎》挑选了一个最大的展厅,这是为了观众的需要。一般而言,达·芬奇的另外一些作品都在大画廊里展出。但是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这位‘明星’蒙娜丽莎,我们决定将它挂在这里。每年,前来欣赏《蒙娜丽莎》的游客人次,达700万之多。”

严培明表示:全世界所有的旅游者,到巴黎以后就看《蒙娜丽莎》,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到卢浮宫办一个个展,是临时个展,也是属于艺术家、旅游者,经过而已。

蒙娜丽莎展厅门外,汇聚了她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绘画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也就是著名的大画廊。

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艺复兴早期,在求真的道路上,人们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外衣,提出了更为崇高的理想:崇尚人性的自由张扬,崇尚理性的科学严谨。文艺复兴时代的完美和辉煌使世界历史迈向了新的时代。乔托、保罗·乌切罗、多那太罗、安东尼奥·马奈蒂和布鲁内莱斯基,一代接一代,开启着文艺复兴的宏大篇章。

乔托的《圣弗朗西斯》展示在卢浮宫大画廊的起点处,乔托在中世纪后再次将真实带入画面,它预示着文艺复兴求真写实的精神,这个转折既是对人物情绪的真实表达,也是对事物形体的准确描绘,使乔托成为第一个文艺复兴画家。

在乔托旁边的厅廊里,波提切利将文艺复兴的精神推向一个特殊的方向,在他笔下,线条对真实的揭示,到达了细致和深刻的地步,使得人物面孔洋溢着一种神秘和优雅,却又掩饰不住对情绪和欲望的渴望,充满了人的肉体美感,通向了文艺复兴精神的核心,那就是人性的解放。

达·芬奇承继了表达人性的精神,并在科学的引导下,将这条道路推向无限而永恒的境界。

在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1452年,一位老人写到:“4月15日,星期六,夜间第三个小时,我有了一个孙子,名为莱奥纳多。”莱奥纳多·达·芬奇就出生在这里,他在遍布橄榄树的宁静乡村中,度过了童年的时光。51年之后,他的名字,与一个女人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一起——她就是蒙娜丽莎。小镇的童年经历,如何导致他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如此精密的观察。时过境迁,这样的观察又会韵化为朦胧的艺术灵感,一如中国艺术家在卢浮宫中的创作。

严培明说:“这个艺术效果对我来讲就像一个投影,蒙娜丽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像一张幻灯片一样,幻灯片的投影,像电影的投影一样放在后边去,形成了一个灰的……我画的是蒙娜丽莎的影子。”

影子般的蒙娜丽莎浅淡朦胧,在灰白的交融中,依稀流露出几许中国水墨画的韵味。

也许,作为一位中国人,严培明难以放下延续了千年的水墨情结。

距离严培明家乡——上海,不远的江苏无锡,有一座小小的纪念馆。淡季的时候,每天出入这里的,往往只有管理员一个人。而它纪念的,便是中国历史上那位伟大的画家——倪瓒。

1301年的冬天,倪瓒出生于江苏无锡梅里村,他家境富有,长大后好洁成癖,各种服饰都要用一种名贵的香料——兰乌香熏过几次以后才穿。就连屋前种的树木,他也要人经常刷洗,最后导致树木因水涝而死。倪瓒生性怪癖,却备受尊崇。几百年间,到底是他怎样的艺术境界引发人们的崇拜和敬仰?

倪瓒常画竹子、树木和石头,再辅之以远山近亭,独具特色。《秋亭嘉树图》描绘是江苏无锡太湖边的秋景,远景中湖波淼淼,山形幽淡,天色空阔无云;近景处一脉土坡,茅屋草亭,树木两株秀丽其间。

倪瓒笔下的树,树干从山石中钻出,似乎没有根,全然区分不出枝叶形体。人们看他画的竹子像是茅草,他却丝毫不以为意。

倪瓒论画时常说,我爱画竹子,为的是抒发胸中逸气,哪能去计较似与非似。倪瓒所画的并非自然中的竹子,而是他心中的竹子。“逸笔草草”,恰恰写出了竹子清秀疏朗、纤细有节、刚韧不折的趣味。这些趣味,寄托在倪瓒的树上,把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呈现为内心感悟的笔墨。

倪瓒的树并非写实之树,而达·芬奇的树恰恰就是一棵逼真的树。树木是达·芬奇的研究对象,树干的生长规律,层层枝叶间的距离与结构,都揭示着文艺复兴科学精神的要求。《博士来拜》来自达·芬奇未完成的油画。

要想精确的表达真实,逼近物质世界,首先需要完成对真实的观察,才能得到理性的认知。

达·芬奇遗留给后世很多珍贵的手稿,它们在今天看来俨然就是科研笔记。每一片叶子的旋转都意味着一连串精确的数字与角度计算。与其说达·芬奇是在作画,不如说他是在研究更为确切。

如果说树木可以方便地进行横剖、纵剖,那么研究人体结构就要复杂得多。在1欧元的背面有一张著名的人体比例图,它是1490年,达·芬奇绘制的《维特鲁威人》。

那时,米兰鼠疫结束不久,大量尸体无人认领。这也许为达·芬奇的人体研究提供了可能。

“为了对这些血管拥有实际而完整的知识,我已经解剖了不下十具的尸体了,把各种器官全部都加以分解,把包括这些静脉的、即便是最微小的肉屑,也都剔除干净。”在达·芬奇的解剖手稿中,手臂旋转的姿态被多次分解,化为骨骼与肌肉的转动,化为运动与力度的公式。达·芬奇在手稿中写道:“只有赋予画中人物活泼的手势,才能让他们拥有思想意图。”

达·芬奇用了很大的功夫去描摹蒙娜丽莎的双手,有人这样称赞: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而蒙娜丽莎脸庞上的微笑,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

人为什么会笑?这也是达·芬奇的研究课题。仅仅了解人体结构,并不能做出完满的解答,还需要发现其中的力学规律,确定哪些肌肉的拉伸、收缩和放松会使人露出不同的笑容。而什么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达·芬奇做了大量细致缜密的研究与准备工作,历时5年才完成了《蒙娜丽莎》。他用科学来再现生命的形态;而中国画却要摆脱形体的束缚,才能使生命的气息自然流淌。“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秋亭嘉树图》是倪瓒晚年的画作,画卷自题:“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风雨萧条晚作凉,两株嘉树近当窗。……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冲烟白鹤双。”

一段题记,便可看出倪瓒作画,全然不同于达·芬奇。倪瓒有感于当下情境,在挥毫的瞬间,融入多年对人生、对自然的体悟。他的《秋亭嘉树图》,随兴而起,兴尽而终,强调自在、飘逸的创作冲动。咫尺之图,写百千里湖山。

倪瓒的风景挥于笔下,升于心田,而蒙娜丽莎背后的风景,却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这样的风景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如此逼真,却又那样的神秘。

风景在画中的延续,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而言,就是在画中制造出具有延续感的空间,似乎人可以把手伸进去,甚至可以走进去。制造空间感就是制造出一个逼真的世界,在一个平面上如何实现这一点,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透视。这种方法是模拟人的眼睛,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来画画,所有线条会在远处交汇于一点。向这一点飞奔而去的线条,造成了空间深入的感觉。

在这种线性透视的基础上,尼德兰人发明了大气透视法,人眼看近处清晰,远处朦胧,达·芬奇将这种方法用在《蒙娜丽莎》的背景中,造成了烟雾的效果,背景山水幽深苍茫,色彩也趋向含混模糊,引得人们阵阵遐想。达·芬奇的风景也许并不存在,而他创造出的这片风景,完全符合于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

除此之外,达·芬奇还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画家的明暗画法,用光线和阴影来表达人物和景致的立体感,消融了物体转折中间生硬的明暗分界线,这种技法的成熟,是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转折。

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此令人捉摸不定,不是出于一张画的成绩,而是得益于整个文艺复兴西方文化的精华,是那棵精神之树最为丰硕的果实。

世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达·芬奇,科学才是他寻找答案的途径。因为在那个时代,艺术就等于科学。

1487年,35岁的达·芬奇绘制了世界上第一架飞行器的设计图。他一生中设计了各种机械与武器,其中甚至包括潜水装置、自行车、坦克、连排机关枪、直升机,很多设计都因当时的科技水平而无法实现,直到现代才被制造出来。达·芬奇在世界发明史中,也留下了他超凡卓越的名字,后人无法企及。

再看看《秋亭嘉树图》中的那些山,在倪瓒的笔下,静默、沉寂,看似平淡的线条中,意味深长。浩淼的湖泊,倪瓒并没有用笔墨去描绘,只是用宣纸中大段的留白来表达心中的太湖之水。

在那个时代画家的眼中,山水都是有表情的,他们或笑或怒,或素面相对,或沉寂自然,他们说,山是不能说话的,人去评说它,笔墨本是无情的,但应用挥洒之后,情趣和意境便在薄薄的纸张中展现。

中国的山水画也会通过墨色深浅浓淡的变化,来表达景物的远近。虽不讲究透视,但远近的观念依然存在。而倪瓒却反其道而行之,墨色基本一致,彻底抛开远近浓淡之分。超然于物象之外,简洁精练,久久凝视,让人渐觉寂静无声,高远辽阔。

在人生最后的20年里,倪瓒住在船上,漫游太湖,行踪漂泊无定,足迹遍及江浙一带,“只傍清水不染尘”,悠游于天地,忘我于自然。

相传乾隆皇帝对《秋亭嘉树图》钟爱有加,称其为绝世逸品,并在画上盖有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和乾隆鉴赏等多个印章。

《秋亭嘉树图》也因受到后朝皇帝和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被收藏在紫禁城里,成为绝世珍品。

在另一座宫殿中,1546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将《蒙娜丽莎》购入法国王室,最终成为卢浮宫闻名于世的绘画珍藏。DELIEVIN说:“关于这幅画的著述已经不计其数,然而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发现增加它的声望。在进行这些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得以证明或者说进一步确认,这幅《蒙娜丽莎》就是1911年被盗走的那一幅。有价值的是,所有这些分析,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这幅画如何随着时间流逝而老去。”

严培明接受采访说:我的画展为什么是蒙娜丽莎的葬礼呢?因为当时我想,我画蒙娜丽莎,是歌颂性呢,还是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是对蒙娜丽莎的挑战,也是对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挑战。葬礼就是这样开始的,也是一个纪念性的。还是来一个葬礼,有人陪伴着,有人可以去参观,有人可以去看,葬礼就是这样开始的。

1519年5月2日,在有着“法兰西花园”之称的卢瓦尔河谷,达·芬奇病逝于他晚年的居所吕西城堡,时年67岁。临终时,他躺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怀里。那是春光烂漫的时节,正如他出生时一样。“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所为无不超群卓绝,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

他仅有人的有限力量,却怀有神的无限幻想。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他不禁感叹一事无成。他可曾知道,后人如斯评价:人们还在熟睡,你却过早醒来。这是天才的不幸,却是人类的大幸。今天我们可以在卢浮宫中感受这份幸运。

1374年,倪瓒离船上岸,返回梅村,一病不起,溘然长逝,享年74岁。生于冬日的倪瓒,逝于冬日。在后世文人心中,倪瓒的意境始终无人超越。境界的有无,格调的高下,常常不是在看他的画与真实有多接近,而是讲求那颗作画的心有多高远。

那个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的,他脱净了人世间的习气,超然于尘世。而今天在我们看来,如此逸笔草草,看似轻描淡写,依然清洌若山泉,令人临画坐忘。

严培明说:“我永远是个中国人,不能否认,这是事实。但是在我的画里边我想有很多西方的因素,我所想做的就是一个艺术家而已,艺术家他没有边界,也没有中国艺术家,也没有法国艺术家……现在目前为止完全是全球化的,我只是想做个纯粹的艺术家而已。”

同类推荐
  • 风闲小记

    风闲小记

    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只有轻松平常的生活趣事。
  • 南唐

    南唐

    “我管不了啊,”梁良向着那老和尚就是一刀狠狠劈去,“你知道吗?我管不了了!我已经管不了什么家国大义,什么黎民百姓!你这老秃驴为了这个天下愿意牺牲为江湖守路的江东流,愿意牺牲为文人挺脊梁的耿星火,可是我做不到,我不能为了这个狗屁天下牺牲我南唐五十万将士!”老和尚双手合十,接住了刀锋,叫了声佛号,“施主,还放不下吗?”“放你娘的狗屁,”梁良红了眼,脸色狰狞怒吼道,“这世间任他洪水滔天与我何干!我要守着这南唐,不是为她东武守国门,老子是在守着自己的家!犯我南唐者,杀无赦!”“南唐,五十万将士何在!”“在!”“拔刀!”
  • 大宋养成记

    大宋养成记

    穿越到五代十国,此时的大宋还未建立。别人穿越就是种田争霸。轮到秦欢穿越,他只想走上养成之路。在他的观念里,没什么不能养成,如果有,那就多养一阵子好了。养成家族,养成小媳妇,养成商业合伙人……养成皇帝,哦,赵二直接就成了他的小跟班。嗯,他还要养花蕊夫人和小周后。哦,好像不符合他的审美,果断放弃。他要养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宋出来。他要让后来人知道,大宋的军队不是沙子堆出来的。契丹?吐蕃?要不也来让我养一阵。你又打不赢我,我还比你还有钱,你说气不气人。什么!他拿出一个地球仪,指给赵大看了看大洋彼岸。他还要到对面去开启养成计划。然而,对面的兄弟们瑟瑟发抖的求着他不要来。
  • 烽火末唐行

    烽火末唐行

    拥佳丽,助反王,丹心长剑纵横烽火末唐!斗晋粱,却契丹,青灯短笔写就沧桑百战!行歌煮酒在此,候君闲话短长。
  • 穿越明末之我是崇祯胞弟朱由思

    穿越明末之我是崇祯胞弟朱由思

    现代大学生意外进入明末,摇身一遍成为崇祯胞弟朱由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看英王朱由思如何收拾河山与崇祯联手平流寇,复辽东,开天下太平世!
热门推荐
  • 逐梦重生

    逐梦重生

    一位公司普通职员,在下班回家时遭遇车祸,醒来时发现自己回到了高中时代,究竟是平淡过一生呢,还是利用所知道的记忆翻云覆雨逐梦人生呢.......
  • 朝京

    朝京

    拜山门,拜山门,进了山门,方知如登天。要下山,要下山,入了红尘,才知人间乱。求美人,求美人,摸了口袋,只剩一声叹。爱江山,爱江山,握了社稷,终晓千钧担。难啊难,还是不甘心怎么办?一个字:干!
  • 世象警示录

    世象警示录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物特写,第二部分案例写真,第三部分警网快讯,第四部分小说事态。收录了《怀念母亲》、《追忆父亲》、《风正一帆顺》等文章。
  • 命运对我的缚束

    命运对我的缚束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为什么在这里?”一个女孩跪在了一片漆黑的世界里,那凹凸不平的地,她的膝盖都是血,眼泪也泪了出来。“看。”漆黑的世界中出现了声音和光球,她想去触碰,球却碎了。“想得到吗?渴望这一点光吗?去探索这个世界吧,找到你的答案。”--“哥哥,约好了哦”---“嗯,约好了”-
  • 魔幻征服者

    魔幻征服者

    小二是一个孤儿,已经二十岁的他,再一个寒冷的夜里,为了给相依为命的小九报仇而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他的灵魂却被3个闲的无聊的位面掌控者安排到了另一个魔幻世界里。并且给了他一大堆乱七八糟却又很神奇的工具,而要求只有一个,变强,变得最强,变得可以和他们那群位面掌控者一样就行了。小二很无语,看着右手中指上的戒指,再联想到里面那堆所谓的工具。小二有种想再死一次的冲动啊。“哎,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义无反顾的前进吧。等老子变强后上来把你们三个老不死的裤衩子都赢没,看你们还怎么嘚瑟,哼!”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心情,小二走进了一个六芒星法阵,踏上了征服者之路。
  • 重生之豪门天价妻

    重生之豪门天价妻

    [包月免费]意外撞见老公跟闺蜜两人鬼混,许诺上前去理论却是被老公推倒流产……面对着许诺的苦苦哀求,老公却是无动于衷,并且揭露三年前他们的结合本就是一场阴谋……许诺含恨自杀,却是重生归来。回到三年前,噩梦的开始……她发誓,那些曾经亏欠了她的,她要一点点都拿回来,也要让他们尝尝那种失去所有的滋味。
  • 爱吃粗粮

    爱吃粗粮

    本书向主妇们讲解了粗粮的营养、选购技巧、烹饪方法、食用注意事项以及一些食疗偏方等,教会主妇们用最轻松的方式,烹调出最营养的好味道。
  • 金仙下凡人间转

    金仙下凡人间转

    终焉日常在人间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想都不用想,验货的,就是产品体验,说难听点,就是小白鼠,但终焉人家不在意啊,既可以研究生灵科技,又不会有什么事。(日常)
  • 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

    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

    本书为“乔伊斯文集”中的诗歌、剧作与随笔卷。诗歌部分收录了乔伊斯从少年到成名后所作的各类抒情诗、讽刺诗、短诗、长诗共160首;剧作部分是仿易卜生风格兼具自传性质的问题剧,也是作家唯一的剧作《流亡者》;随笔部分则收录了诗人根据观察和内心感触摹写下来,兼作创作素材之用的短文小品3篇。
  • 荒芜回响异见录

    荒芜回响异见录

    荒芜少年张重雨的冒险故事,以及,那位一路上和他相伴的绮丽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