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常常表现于年轻人之间的交往上。因为年轻人正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年轻人不仅仅满足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他们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也正基于此,年轻人往往表现得偏执,为了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问题在于,年轻人的这种标新立异并不等同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它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种心理如若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会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逆反心理,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
由于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根据。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他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并显得愚蠢,从而使其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逆反心理不但让人变得愚昧不堪,还会让人陷入交际的困境。在对方多次尝到来自你那里的逆反心理之后,就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可能怀恨在心,说不定有一天就会用相同的方式还以颜色。这种情况还算比较保守的,较为明智的人则会认为你愚蠢之极,甚至没有任何交往的价值,便会毅然选择远离你。长此以往,你在一边享受自己口头的优越感的同时,殊不知,大批的本来可以得到你信赖的人际关系已经从身边悄然离去。
有逆反心理的人需要认真反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克服逆反心理:
首先,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博见的人生阅历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如果你还存在逆反心理,只能说明你的文化素质和认识水平还不够高明,一个高水平又****博见的人仅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避免这种思维的产生。另外****博见的阅历能使人避免固执和偏激,从而也就避免了逆反心理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
其次,锻炼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克服逆反心理的另一途径。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当人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摒弃排他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双方是对立的还是互补的,都不要有排他心理。刻意地排斥不但不会将对方孤立,最终反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排他性也称“独断性”或“专有性”。例如,就消费心理来说,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意义,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一个特征。就社会交际而言,排他性也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具有排他心理的人,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甚至于交际环境等怀有强烈的独占性和专有性,不愿意与人分享。这种人在交际场合中常常保守残缺、故步自封,他们拒绝拓展思维,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兜圈子而不知道及时更新知识和经验,以至于很快便失去了活力。
排他心理很普遍地存在于任何交际场合中。比如,一人出门在外,常常会选择跟自己有同样乡音的人打交道,这就是语言及地域上的排他;在朋友聚会中,具有相同职业的人就比较容易聚集在一起;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人们常常会选择生活在一个宿舍的同学结伴而行,而其他宿舍的人则很难融入进来。留心观察,你就不难发现,原来排他心理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排他心理也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将你的社交活动将了军。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高速公路时代里,人们的知识及经验也应该跟随时代快步发展,如果只有时代变了,而你仍然故步自封,就会被时代抛弃。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生存就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经验以及新的人际关系,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盲目地排他只会让人越来越与时代脱轨,最终寸步难行。以上我们所说的属于非刻意性的排他,还有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刻意地排挤他人,结果反而被别人排挤了。
林肯在与道格拉斯共同竞选伊利诺州参议员时,道格拉斯便因为利益的排他心理,让自己栽了跟头。
二人约定从斯普林菲尔德出发,进行一场竞选辩论。在出发的前一天,他们共同到当地教堂去做礼拜。道格拉斯是当时美国一流的政治红人。牧师为了讨好道格拉斯,先请他上台布道。
道格拉斯一上台,就利用机会转弯抹角地把林肯挖苦一番,想借此优势先发制人,将林肯从民众中排挤出去。讲到最后,他戏剧性地说:“女士们,先生们,凡不愿去地狱的人,请你们站起来吧。”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只有林肯坐在最后一排不站起来。道格拉斯忙说:“林肯先生,那么你打算上那儿去呢?”
林肯仍然坐着,不慌不忙地说:“道格拉斯先生,我本来不准备发言的,但现在你一定要我回答,那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打算去国会。”
全场大笑。
道格拉斯处心积虑,想使林肯进退两难,而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面临当时的情况,林肯若站起来,则听从了自己的指挥;若不站起来,则要下地狱。然而他却出其不意地回答“我打算去国会”,使了“偷梁换柱”之招。国会是什么地方?绝不是地狱。这既解脱困境,又使对方落入自己设下的陷阱,无法将排斥行为进行下去。林肯的巧答更以其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以上小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双方是对立的还是互补的,都不要有排他心理。刻意地排斥不但不会将对方孤立,最终反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要知道,悦纳他人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份被悦纳的机会。
逢场作戏的心理不可取
想要建立起互相信任、坚固牢靠的人脉墙,就必须以诚相对,摒弃一切人际交往上的不正之风,如逢场作戏心理。
谙于世故的人常会对涉世未深的后辈这样说道:“逢场一定要会作戏,只有逢场会作戏的人,才能打开交际之门,才能在交际之中当好一个主要演员。”这句话乍一听起来似乎也在理,但是细细想来,原来这是把交际当做了演戏。那么,到底什么是作戏呢?
“逢场作戏”,以字面上而言,就是在某些场合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以及自己的需求所衍生的行为,这行为或许不是现实世界的身份该做或能做的,于是只好当做演戏一般做给大家看。如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为了生活与工作的便利,需要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但在交往过程中又怕受到伤害,因此产生出心理保护机制是正常的。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待各种关系,避免过多的情感卷入,从而保护自己。但如果始终如此防御,总是将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在逢场作戏上,到头来那你能收获到的也只有陪你一起作戏的戏子了。想要建立起互相信任、坚固牢靠的人脉墙,就必须以诚相对,摒弃一切人际交往上的不正之风,如逢场作戏心理。
其实,作戏也是很累的。如果长期活在种种身份的面具下,会更疲惫。比如说谎言,想要存活在面具之下来进行有效的逢场作戏,那么谎言就如同家常便饭一样了。撒了一个谎,就需要用更大的谎言去隐藏或遮掩。长此以往,就连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像是生活在谎言里。而靠谎言来维持的人际关系又能走多远呢?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感到很累了,说明他的支持系统是不良的,他应该检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如果人的每个关系都带着功利的性质,而忽略了内在情感的需要,那么就应该探求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需要了。人活在世上,有不同层面的需求,如果说作戏能够满足功利性的需求,那么又该怎样填补情感的需要呢?
其实,交际本身并不带任何褒贬性质,就看对待它的人心了。无可厚非,交际可以是一种物质层面的活动,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无论官方活动还是民间活动,生意应酬还是朋友交往,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反映,喝茶、吃饭、唱歌、跳舞,都是一定形式的物质活动。透过这些表层的形式,必然有一定的内容。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官方活动想体现的内容是宴请领导,沟通关系;生意应酬则是商业宴请,洽谈业务;朋友聚会则是联络感情,加深友谊,都有一定的内容。我们又何必把这些活动当成是物质上的逢场作戏而不快乐,而不是把它当做是精神上的享受而自娱自乐呢?
另外,真诚的交际需要摒弃逢场作戏的心理。如果把一次聚会当成是逢场作戏,而对方也会把你当成逢场作戏的对象,那么你就失去了这次聚会的意义。如果你用真诚去交际,也会被对方所珍惜,那么本来没有意义的一次聚会就会变得意义非凡。
以下几种类型的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避免逢场作戏的危险。
第一种是近期内才出现的,表现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放心,跟谁打交道都没有精力,需要刻意去装,可能是抑郁的表现。
第二种是长期以来都这样,比如说一个记者性格很内向,每次采访回来都有挫败感,这是明显的性格与职业不符,要考虑换工作。
第三种是有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交往,所以在不得已非要跟人交流时,就会逼迫自己逢场作戏。
第四种是总有一种内在的孤独感的人,他希望自己能百分百地被外界接纳,但又总觉得找不到知音,于是只好接受这种孤独感。其实,人的内心世界中总有一部分是无法被百分百地了解和洞察的,应该容许自己有这种感觉,这并不是错误的,只需要调整自己对这方面的认知即可。
杜绝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
大量的事实证明,酒肉之交、财权之交都是靠不住的,它难以形成良好、牢固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身心健康发展、事业有所成就的必要前提。然而,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中,滋生了很多不正常的人际交往心理。例如,一些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怀着贪图对方钱财的心理,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在满足他们金钱欲望之后,不再有利可图,便“过河拆桥”,丢之弃之。
受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所畏为势,所重为利。”……像这样的污言秽语竟广泛流传于年轻人之间,并被当代年轻人尊为“警示名言”。越来越多的人看似积极主动、热情真挚的人际交往常常不是出于对其交往对象人格、学术等积极形象的仰慕,也不是因为彼此间趣味相投,而是怀有十分明确的功利目的。比如,他是我的领导,以后要靠他提携;他是某个选修课的老师,我希望得个好成绩;他是某知名企业的富二代,我希望从他身上得到好处等等。年轻人交往之中的功利主义正在形成。
所谓“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它通常表现为对财力以及权力者的追逐。这种交往是以从对方身上牟取最大利益为前提的,一旦交往对象在财力或权力上破败,那么这个人际关系也就宣告结束了。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以前的大千世界现在变成了“地球村”,更为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想同步传达,如此多元化的自由选择难免另新生代的年轻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有的人在这种迷茫中丧失了自我,甚至丢弃了人格、尊严、道义、友情、亲情、爱情,一切的交往都成了交易。
大量的事实证明,酒肉之交、财权之交都是靠不住的,它难以形成良好、牢固的人际关系。为避免交往中混入贪财或功利心理,请时刻牢记以下对策,予以警醒。
1.坚持以诚为本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要求,也理应成为人际交往中的自律准则。文明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准则就是诚信。诚信,就是人与人之间坚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做到平等友爱,和睦相处。
2.培养奉献精神
奉献是摒除贪财心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奉献精神也是建立良好和谐人际交往的重要支柱,也是处理人际间利害冲突、情感摩擦的准绳。要时刻牢记,在人际关系中不要考虑能够捞取什么,也不要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讨论和思考什么。要自觉地把真挚深厚的感情、无私的奉献精神融入到人际关系中。
3.敞开博大胸怀
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双方的、互动的,而每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思想建树、人生经历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在与各色人的交往中历练自己博大的胸襟。不但在冲突面前,学会宽容以待,在困难面前还要同舟共济,在荣誉面前谦虚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