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奥卡姆剃刀——要事第一
⊙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高效率地把事情处理好。
公元14世纪前期,从法国的一所监狱中逃出一个囚犯叫威廉,他出生于英国的奥卡姆,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士,人称“驳不倒的博士”。
那时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一个犯人越狱算不了什么大事。可是这个人非比寻常,他曾在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过,知识渊博,能言善辩。
由于威廉发表的言论有许多与当时的罗马教廷不合,因此被囚禁在法国的监狱。
在狱中过了四五年,他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跑到巴伐利亚去找那里的贵族,他给贵族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于是正在和教廷闹别扭的贵族立刻收容了他。
随后他著书立说,声名远扬。他当时非常厌倦“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
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即人们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早已超越了原有的领域,具有了更广泛、丰富和深刻的意义。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堪重负的时代。
世界人口突破70亿,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
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紧张和沉重,人们为生活奔忙,为工作压力所苦,休息和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组织正在不断膨胀,制度越来越繁,文件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差。
而身处职场的你,是不是从早忙到晚,感觉自己一直被工作追着跑?但你的忙乱也许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而是因为你没有将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
在如今越来越复杂与紧凑的工作步调中,运用“奥卡姆剃刀”,将不紧迫又不重要的事情撇在一边,保持“要事第一”是最好的应对原则。
“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却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无法无动于衷的人。”
一流人物大都具备无视(人物、是非)“小”的能力,他必须忍住不为小事所缠,他能很快分辨出什么是无关的事项,然后立刻砍掉它。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过于努力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那他就不会把最重要的事做好。
许多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完全不知道把工作按重要性排队。
他们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重要,只要时间被工作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
然而懂得安排工作的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通常是按优先顺序开展工作,将要事摆在第一位。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理查斯·舒瓦普,为自己和公司的低效率而十分忧虑,就去找效率专家艾维·李寻求帮助,希望李能卖给他一套思维方法,告诉他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
艾维·李说:“好!我10分钟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效率为50%的方法。”
“把你明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记下来,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最重要的排在首位,以此类推。早上一上班,马上从第一项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工作、第三项工作……直到你下班为止。”
“即使你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一项工作,也没关系。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坚持做下去。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
“这套方法你愿意试多久就试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舒瓦普认为这个思维方法很有用,不久就填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给李。舒瓦普后来坚持使用艾维·李教给他的那套方法,5年后,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最大的不需要外援的钢铁生产企业。
舒瓦普常对朋友说:“要事第一,与各种所谓高深复杂的办法相比,是我学到的最简单、最获益的一种,我和整个班子坚持挑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认为这是我的公司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艾维·李的方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性,要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全力以赴地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要事第一”的观念如此重要,但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必须让这个重要的观念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每当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时,都必须首先让自己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我们最应该花大力气去重点做的事。
2、 马蝇效应——让慢马变成快马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马蝇效应”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
1860年大选结束后几个星期,有位叫做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入你的内阁。”林肯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巴恩答:“因为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哦,”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
巴恩说,“不知道了。不过,你为什么这样问?”林肯回答:“因为我要把他们全都纳入我的内阁。”
事实证明,这位银行家的话是有根据的,蔡思的确是个狂态十足的家伙。不过,蔡思也的确是个大能人,林肯十分器重他,任命他为财政部长,并尽力与他减少摩擦。蔡思狂热地追求最高领导权,而且嫉妒心极重。他本想入主白宫,却被林肯“挤”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想当国务卿。林肯却任命了西华德,他只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怀恨在心,激愤不已。
后来,搜集了蔡思很多资料的《纽约时报》主编亨利·雷蒙特拜访林肯的时候,特地告诉他蔡思正在狂热地上蹿下跳,谋求总统职位。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讲道:“雷蒙特,你不是在农村长大的吗?那么你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我吆马,他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于是我就把马蝇打落了。我的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掉它。我回答说,我不忍心让这匹马那样被咬。我的兄弟说:‘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得马跑起来的嘛!’”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思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思的那个部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这就是马蝇效应,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被叮着咬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提高做事效率,努力拼搏,不断进步。
这个小故事对管理者用人同样很有启发。越是有能力的员工越不好管理,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占有欲,或既得利益,或权势,或金钱。如果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要么会跳槽,要么会捣乱。要想让他们安心、卖力地工作,就一定要有能激励他的东西。这种激励因素不就是那只“马蝇”吗?
“汉堡包王”麦当劳公司为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给勤奋上进的年轻员工提供了不断向上晋升的机会。公司规定,表现出色的年轻员工在进入麦当劳8~14个月后成为一级助理,也就是经理的左膀右臂。在这个阶段之后,那些表现突出的一级助理就会被提升为经理,使他们当管理者的心愿得到实现。
麦当劳为了使优秀人才能早日得到晋升,设立了这样一种机制:无论管理人员多么有才华,工作多么出色,如果他没有预先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那么其在公司里的升迁将不被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