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中期,《世宗嘉靖实录》亦有记载:十三陵的永陵也有配殿。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世宗皇后方氏崩,二十七年五月下葬,世宗下诏:“孝烈皇后梓宫入山陵,居中之左,虚其右”。由此分析,配殿是放皇后的地方。从定陵的墓葬布局看,配殿空冢,两位皇后与神宗同一墓室,对此说的不同看法亦有根据。
查阅明代皇帝丧葬记载,十三陵没有妃、嫔与皇后同穴之例。明后期万历皇帝曾想改变此制度,但被大臣们阻栏了。《万历起居注》记载:万历二十五年三月,神宗为皇贵妃李氏葬地口谕:念皇贵妃李氏伺候我好,又生有皇子,应安葬在寿宫右穴。大学士们不同意,上疏说:寿宫是国家万年储祥吉壤,你命我们将李氏葬寿宫,我们再三研究,玄宫之傍侧,设左、右侧穴,推想也是为妃嫔准备的,可前代从没有妃缤葬寿宫之列,我们不敢从命,还清皇上酌情决定。礼部已在大红门内西侧择地埋葬,此地离您的寿宫不远,比京西金山近的多,这已经体现了皇上对她的恩德。万历无奈只好应允,后来将李氏葬在了定陵以南的银钱山下。
地宫侧殿既然是放皇后的地方,定陵的地宫侧殿为什么是空的呢?1620年四月初六,万历皇后王氏崩,六月初九打开隧道,唯恐雨水进入地宫,礼部侍朗孙如游上疏:皇后发丧,惯例要出百日,时正处雨季,隧道久泄,我们十分担忧。虽有此上疏,皇后王氏还是没有入葬。到七月二十一日,神宗皇帝也死了。
神宗长子朱长洛即位,年号泰昌《太长》可他命太短,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了。从四月初九到九月初一,先后死了一后二帝,这在宫廷史上也是罕见的。十六岁的小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一上台,就得大办丧事,当时宫廷内部争权夺位,边界外侵不断,加之内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办丧事,其境况就可想而知了知了。
九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孝端皇后的梓宫发引,有孙如由、黄克瓒、李腾芳、王永先等二十四位护丧大臣,拨军夫八千人抬棂。由于兵卒没干过这种差事,又因棺椁太重,一路上绳索常有损伤,行走极慢,早上从宫中出来,天黑才到德胜门。后又增民夫六百,才算好一些。二十九日到沙河时,天又黑了,这时棺椁主杠发出断裂之声,棺椁左脚坠地,内臣连喊停下,竟无人应声,队伍混乱不堪。十月初三,皇帝、皇后连同新迁来的后追封为皇太后的孝靖王氏的棺椁均由前边隧道送入地宫。进入地宫后,由于通往配殿的甬道窄,棺椁进不去,只好将两皇后的棺椁送入后殿。这算是一种特殊情况。配殿之说源引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的臆测,亦不妨释出以供参考,但配殿究系为葬嫔妃所用还是为葬皇后所制,后边我们将加以讨论。
明万历时期,政治、经济已处于没落阶段,但在定陵地下宫殿还出土了文物三千多件,试想,明王朝鼎盛时期的永陵,将会更加奢华。对于明陵的挖掘开发,已经给人们上了一课,埋在地下是一个宝库,一旦开挖打开,文物的保护与珍藏又将是一个难办的课题。不论在考古界还是政府都应该慎重考虑。
在参照了定陵发掘的资料后,笔者对永陵的实地亦做了勘察,我首先绕城一周,在赵老发现定陵入口的地方发现在宝城的右侧接近于陵院衔接处,亦可见有两处入口的痕迹,其一在距陵墙约五米处的宝城,此处的墙砖有明显衔接的痕迹,宽度约有四米呈长方形。在向后距其约十余米的墙面上又有一凹陷,其形状呈上小下宽的人字形,其裂缝清晰可见,底宽约三米。这说明永陵的隧道入口与定陵的如出一辙。那个形态较小的人字形入口,估计是通往侧殿小门的入口。在挖掘定陵时发现,砖隧道与石隧道之间有一段是被封土隔开的,也就是说,在地宫未启用之前,砖、石隧道是敞开的,皇帝的棺椁是从砖、石隧道直接进入地宫后,才加以封土,宝城之外的小隧道门是为死于皇帝之后的皇后或皇妃棺椁入地宫而设的,在砖隧道的尽头,特设小石碑一块,以作指路石,以便寻找石隧道之用。我们推断,断开砖石隧道还有一层用意,就是盗墓者若从哑巴院的照壁处挖掘,就会找不到石隧道踪迹,其实这只是猜想,凡有能力盗取皇帝之墓者,非功力不济者而能,这里找不到,他们也会像孙殿英一样,采取任何手段从别处进入。
地宫两侧偏殿均有一门,虽被砖封死,估计也与宝城外沟通,估计很有可能就是通往宝城的那一个人字形的入口。如此推论,不论是皇后亦或皇妃,死于皇帝之后的,就会打开宝城外的券门,由此而入。但使人不解的是,侧室的玄门如此之小,皇后或皇妃的棺椁如何通过?也许压根儿就没考虑在侧室安放棺椁,留此门只不过是一种象征而已。陵寝的建制,各陵基本大致相同,所以我们设想,其余诸陵之入口也与永,定二陵大致相同。
烦琐的皇陵丧葬礼仪
明朝祭祀有明确的规定,诸年三大祭,清明、中元、与冬至,太子亲临;王公奉陪。生日、死日、岁暮、正旦,驸马拜祭,谓之四小祭;皇帝亲临,行为大祭。帝崩,送葬仪仗,棺椁搬运御用千人,沿途黄土铺路,街旁白绫悬挂,沿途官宦百姓跪迎闭市,设案燃烛焚香,不尽耗时费力劳命伤财。可谓:顶礼膜拜,不胜其繁,生其奢靡,死亦岿翡,皇者不倒,黎民居奄,死为烟灰,黎民不安。亦可谓:封建-封建,黎民涂炭,皇帝驾崩,民之灾难。
皇家婚丧,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明代皇帝的丧事,礼节十分繁缛。在发丧前三日,京城内外,甚至全国上下,都要禁止屠宰生灵,禁办喜庆活动和歌舞,以示举天同哀。
嗣皇帝要派官员将丧期告知天地、宗庙、社稷,嗣皇帝太子和亲王等人还要各处随班行礼。出葬前一天,还要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清河、沙河,就连出葬经过的桥梁、寺庙,也要告祭行礼。还要在午门外摆好运灵工具,按事先画好的图式,陈列全套仪仗,其中包括祭文库、谥册,装有谥号、庙号文册、印章的“谥宝舆”。嗣皇帝还要率领后妃、太子、大臣等,身着孝服,在停放棺椁的地方行“辞祭礼”。在发丧的当天,嗣皇帝还要带上述一行人行“启奠”和“祖奠”礼,礼毕,棺椁才能启运。这时,棺椁上要加彩帷,先用轻便的小杠由停丧的仁智殿抬到午门,嗣皇帝一般只送到这里,就行“遣奠”礼了,然后由皇孙和诸王爷送往陵园。仪仗人等,绵延十余里,沿途乡绅、富贾置供案无数,哀乐声声,幡旗招展,看似十分壮观,实则伤财劳命。万历死时与孝端皇后同时发引,抬杠军夫及护卫军仗达八千余人。这些抬杠的军夫分为四拨,由仁智殿至午门、德胜门为第一拨,自德胜门至清河以北为第二拨,由此引发了地名“二拨子”由二拨子至沙河为第三拨,沙河以南有个三拨村,是为换杠之处。到沙河后将棺椁置于巩华城大殿中,众人多在此休息,于翌日启程换第四拨直至陵区。引幡队64人,1000余人的法架仪仗队,高举钺斧、朝天镫等兵器,棺椁后是十路纵队的武装兵弁1000余人,最后是由数百辆车子组成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车队,再后是当地征集的运送食物、甜水的民夫车队,整个送葬队伍蜿蜒十几里。送葬队伍一路行走,将近万余人,到陵地需二天的时间,喝水吃饭是一大难题,文武百官及仪仗人员包括卫队,只能是自带干粮,分放于随队之车驾之上,临近午时,队伍停下进食,短暂休息即刻上路。
皇家陵园,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仁宗时规定:每年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冬至三时节为祭祀日。祭仪中用牛、羊、猪三牲作为主祭品,古称“太牢”。奉命至祭的官员为,公、候、伯或驸马等勋戚大臣。文武衙门须有堂上官员一名、属官一名奉旨陪祭。此三节的祭祀活动统称为三大祭。
忌辰(以故皇帝的逝世日)、正旦《正月初一》、圣旦(在位皇帝的诞辰日,又称万寿圣节)、孟冬(十月初一)四节,酒果行香,不备太牢。遣公、候、驸马等勋戚大臣行礼,但各衙门不陪祭。此四节的祭祀活动简称为四小祭。
每年大祭时,为陵内的皇帝、皇后各置一正案皇帝案上的供品有:三爵、一茶、两汤、两饭、四菜、一炙肉、一炙肝、一肉骨、一油饼、一角儿、一栗、一枣、一圆眼、一荔枝、一胡桃、两馒头、一羊肉、两猪肉、一汁壶、一酒壶。皇后正案置茶壶,余同皇帝正案。帝后正案前,置三牲案匣,一牛、一羊、一猪。再前置帛盒,置帝后制帛各一段。帛前又置供案,置一香炉,两蜡烛。其左侧设司樽桌放酒樽,右侧设祝桌,放祝文版。
祭祀皇妃,除昭、定、庆、德四陵皇妃在其各自的坟园内另行祭祀外,长、献、景、裕、茂、泰、康、永八陵在帝后正案之侧还设有每个已故皇妃的从案,从案摆放供品有:三爵、三汤、一茶、一饭、四菜、一炙肉、一炙肝、一油饼、一角儿、一骨肉、一栗、一枣、一圆眼、一荔枝、一胡桃、两馒头、一羊肉、两猪肉、两汁壶、一茶壶、一酒壶。前置素帛一段,再前设一香炉、两蜡烛,无牲。裕陵丽妃用素馐。每案所设供品有:三爵、三汤、一茶、一饭、四菜、两饼、两小馒头、一糕、一栗、一枣、一圆眼、一荔枝、一胡桃、一大馒头。其前也置素帛一段和一香炉、两蜡烛。
小祭的供品比较简单,每案供品只有三爵五果及一香炉、两蜡烛。每年小祭,仅正旦设皇妃从案。万寿圣节和帝后忌辰均不设皇妃从案。百官来祭,途中常遇到雨雪,因交通不便,麻烦事比较多,嘉靖不务朝政,懒于这些繁琐的陵祭,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以后就把冬至一祭取消了,从此一年三大祭改成两大祭。
大祭的时间是在夜间11点至1点举行,仪式是:百官从祾恩殿右门进入,三上香,四拜礼,读祝文,三献礼,焚烧祝文,仪式结束。
在清明这一天,奉命祭陵的勋戚大臣们,挑土十三担,加培以宝山之上,称为“上土议”。小祭与大祭仪式基本相同。
明朝时,皇帝亲自到天寿山拜谒祖先陵园并无固定制度。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世宗朱厚熜都曾规定,清明节时谒拜祖先陵园,但都没有真正坚持下来。
皇帝躬亲祭陵,场面十分壮观。统领总兵身着戎装,率兵12000人跪迎,军容壮丽营伍整齐,门左设五尺大锣,声震山谷,皇辇在百官簇拥,六军万乘的巨阵中,浩荡驶向陵区。除仪仗护卫和1000余名护驾官员外,还用女轿夫1600多名,备甜水100多车。真若是:百年不睹朝陵驾,父老欢呼识汉仪。春日沙河河上水,千村万柳映龙旗。祭祀时,上香八拜,皇帝亲自献帛。祭品也十分丰盛,礼仪之繁,耗物之多,排场之大,无可比拟。皇帝祭陵,多住于行宫,就是此时,他们也不忘播撒龙种,为此在昭陵西之九龙池畔另设一行宫,亭台楼阁,龙床暖帐,专供皇帝与嫔妃龙幸之用。随驾而来的仪仗与军队就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内。只有宠臣阁老、驸马公侯才有幸住于行宫之中。祭拜之前,陵之周围灯笼火把绵延数里,随处可见,军营中随时燃起的篝火将天空照的通亮,寂静的山林显得十分热闹。场面宏大壮观。以现在的观点看,封建王朝的奢华排场何等繁杂,那些金银如果放在民生和国家的建设或者戊边筑城上,国家将会何等富足辉煌。中国官宦历史的陈腐给中国留下了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只是给腐败与贪婪的官吏与奸枉的佞臣提供了截取财富的空间。扶古观今,我们不能不借鉴西方人实际的治国之道,摒弃那些陈腐的规制,开创强盛的民族经济,打开富民之路。
十三陵嫔妃埋在何处
1996年仲夏,漆黑的夜晚,没有星光,在德陵东侧馒头山下的东井,几个鬼影似的人在盗挖陵墓,墓室上的浮土被部分清除,墓穴的顶部的砖已被撬开一个大洞,此时,天已放亮,一个居住附近的农妇发现了,继告知村里乡里,上山来干活的村民远远看到有人在挥锹挖土,即大声的吆喝起来,几个人见势不妙仓皇逃窜溜之大吉。派出所及特区的领导立刻赶到,主管文物的有关人员也闻讯赶来。
县文物局的人员在填埋前对墓穴进行了考察。发现墓室顶部采用斜面形蓑衣砖封顶,前面两层青砖已被打开,显现里面的砖券,其外有类似定陵地宫金刚墙式的砖墙壁。有入口的痕迹,从暴露的形制看,墓冢内的墓室是个面宽约十米,进深约十五米的小型砖墓室。在埋葬崇祯皇帝打开田妃地宫时,发现墓道长约20米,宽约3米,深12米,地宫有石门,分前后两殿,前为香殿三开间,有长明灯、祭台、石寝床及陪葬物品箱数个,后殿为九开间,石棺床巨大,棺床上仅有田妃一具棺椁。再观之东井之墓室格局,如此大小的墓室,仅能容下一个巨大的棺椁,加之陪葬物品及祭台,所剩得空间已很狭小,从外部结构分析,东、西井两妃子坟,之所以称为井是因为妃子棺木是由上面直接放进墓坑内的论断和埋有10几名妃子的论断是错误的。由此推断,墓室前之类似于金刚墙的幕墙之后,定有墓门。而长睡于此的是朱棣的一位妃子,而并非数个。至于是朱棣的贵妃王氏还是贤妃喻氏,因文献未见记载,不得而知。如果推断暴露部分的后部是否还有墓室存在,是否会是一墓多室?但从坟冢的大小比例看,不太可能。由于空间狭小故称之为井。
据参考文献分析和专家推测,二井墓主分别是永乐(长陵皇帝朱棣)十八年七月去世的昭献贵妃王氏和永乐十九年三月去世的昭顺贤妃喻氏。二井地面筑有围墙、享殿、配殿、墓碑和坟冢,至今遗迹尚存。
万贵妃坟位于昭陵南苏山东麓,墓主即宪宗(茂陵皇帝朱见深)的皇贵妃万氏。世宗(永陵皇帝朱厚熜)的三妃坟位于万贵妃坟南袄儿峪东麓,原为悼陵,葬世宗原配皇后陈氏,世宗崩移葬永陵。后世宗皇贵妃陈氏、贵妃文氏、靖妃卢氏先后葬入该地宫,皇后陵遂降格为妃坟。
贤妃坟位于悼陵北,嘉靖十五年葬世宗(永陵皇帝)贤妃郑氏。
神宗(定陵皇帝)五妃坟位于银钱山东麓,葬神宗皇贵妃李氏、顺妃李氏、皇贵妃郑氏、昭妃刘氏及端妃周氏。
妃子太子共为一坟园的是世宗(永陵皇帝朱厚熜)的四妃二太子坟,位于悼陵与贤妃坟之间,葬有世宗皇贵妃阎氏、王氏、贞妃马氏、荣妃杨氏和袁冲、庄敬二位太子。永陵建成后,世宗亲临,登后山阳翠岭观察全貌,只见大殿金碧辉煌,明楼耸立在宝城富有轮廓感的宝城之上,园林肃穆庄严,陵前视野开阔,世宗感陵院偏于狭窄,又不直说,即随口道出:陵园仅此大么?身边随伺大臣悟出玄机,随口答曰:尚不完善,还需加筑外城。再命主管加修外罗城,拟在罗城内安葬众妃,以满足皇恩释怀爱意。众卿领旨遵行,在陵院外加修外罗城。穆宗继位后,拟遵旨意,拟将陵区内的妃子迁入,后来内大臣提出异议,祖上礼制无其先例,陵左开挖有伤龙脉,以不合祖制为名提起上疏。穆宗闻之有理,加之移陵又要大笔开支,又要兴师动众,只好作罢。现存永陵外罗城根基遗迹尚存,内外罗城之间的苍松翠柏历经数百年,长得千奇百怪,树形奇特,来参观的美国人连连称赞壮美感叹谓之:美国可以复制一百座这样的建筑,松树的奇特造型却难以复制。
明十六帝有四帝是宫女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