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怀念做广告的年头,那种命如草芥而心生璀璨的时光,不会再有了。广告行业有一张充满歧视的价目表,同一职位,具4A资历者优先,薪资以内地人为1,香港台湾人乘1.5,外籍彩色人种乘1.8,白人乘3,白人具国际4A资历者乘4。若不巧身为前面我们说过的“内地少壮”,任idea爆棚仪态万方,也只能屈居表底。
这样的估价没道理可讲,若各自盘点行业圈子乃至全社会,更无理的比比皆是,不单是薪资。石勇的畅销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里写了关于“社会价值排序”,说它“就是一种心理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吃”便是物竞天择的能力。除了肤色不易改换,我们不断强化或要求自己强化种种能力,以期登上价目表中相对较高的位置,这其中的“B”通常是这样设定的:
收入=能力=成就
职位=能力=成就
知名度=能力=成就
社交圈=能力=成就
车=能力=成就
房=能力=成就
名校=能力=成就
绿卡=能力=成就
……
以及,“以上相加=人生价值”。
这样的“B”,我们多少都持有过吧?人是社会动物,难免以群体标准为导向。但,群体标准很少考虑“内心”的部分,以上种种,都是显化因素,当它们与“人必须能力十足、有所成就,才有价值”这一信条相遇,“A”仍是每人身处的现实,而“C”,冷暖自知。
在这个连QQ号都有估价的眼下,我们没法拒绝被衡量,自我评价中也无法颠覆整个显化的估价体系;同时得承认,一个普通人在这个社会的进阶之路,还不够开放透明。我们在迫切渴求与彷徨无计中,才会如此纠结。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有必要对“B”做一点补充,比如:
健康=能力=成就
懂得爱=能力=成就
富有情趣=能力=成就
有自己的观点=能力=成就
精神与情感独立=能力=成就
爱好或擅长某事=能力=成就
善于保持平和心境=能力=成就
能驾驭自己的时间=能力=成就
不拘一格的人生经验=能力=成就
……
以上相加,并不能使你“看起来更强”,但加入了它们,构成的才是真正丰盛的人生。如果说之前列出的那些价值取向单一而粗暴,那么,这些无形的价值,会给予自我最大的回馈。在补充、修正信念的过程中,我们将逐渐学会,对自己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