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个大人物,向她讨喜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爱,也是一种求生本能,你相信吗?
后来,妈妈告诉我们更多大人物的存在,我们也自己发现了一些:爸爸的老板、她的闺蜜、隔壁邻居、幼儿园园长、小学班主任、当市委副书记的表姨夫、未来岳母、VIP客户、高考招生办的、银行管贷款的、500强企业面试官……
他们喜欢你,你才有肉吃。他们称赞你,妈妈才有面子,你才有前途,孩子才能做幸运的“二代”。如果没有这些……你算什么?
一再说家的重要意义,在于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建设,而这些最基本的功利规则,最早就是在家里学到的。当我们还是孩子,妈妈的嗔怒已是足够分量的威胁,而随着出场人物的不断增加、人物等级的不断加码,取悦越来越不容易。我们像追逐飞盘的金毛一样上瘾奔命,收获的却未必都是掌声或口哨。于是我们想:
“我的努力白费了。”
“这个社会没什么公平可言。”
“没有人认可我,我是个没用的人。”
“这样下去不会有任何机会,这辈子算完了。”
我不必再啰嗦分析,“三个特征”足够明显。但你可以亲手试试ABC,像这样:
A:某次或某个阶段,某个或某些也许重要的人没有对自己表示喜爱或称赞。
B: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发展,必须依靠人脉,人脉就是尽量多的人和重要的人,尽量多的人、重要的人喜欢我、称赞我,才说明我符合这个社会的标准、是一个有能力的优秀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和社交机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我不被喜欢和称赞,就说明我没有能力,是个差劲的人,不会有所作为。
但也有可能,是他们妒忌我、排挤我、故意打击我,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真的一团混乱,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别提什么发展和实现价值了。
C:体验到沮丧(挫折感)、愤怒(认为遭受不公正对待)、焦虑(为未来担忧)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长期累加,影响性格,或许导致成为自卑、胆怯、多疑、封闭的人。
看到“A”里面加注着重号的部分了吗?尽管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却未必每次都能对它做出准确的描述。“某次或某个阶段”是对范围的限定,而“某个或某些”、“也许重要”是“人”的定语,缺失了这些,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因”的认识都错了,自然也不会有对的“果”。
再看“B”,人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尽量多的人”和“重要的人”却是无法掌握的概念。就像永远有“比糟糕更糟糕”的事情,更多、更重要的人也随时会出现,而他们的喜好标准莫衷一是,甚至南辕北辙,要全部“搞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况且,就算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可,他们也未必会时刻表达喜欢或称赞,要据此保持信念不败,可也是件难事。还有最关键的,你极力靠拢的这些人,真的代表这个社会吗?你的自我实现不是你的事,而是由他们负责、由他们决定吗?你要实现的自我,不是你的样子,而是他们的吗?他们是你喜欢、称赞的人吗?
人的“向利益性”犹如植物的向光性。从“家庭价值观与模式”说到“圈子依赖”以及更广阔社会,我们为功利驱动,一路艰辛取悦,其实是无法回避的生存选择。但同样挣扎求生,至少要心情愉悦,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B”会好一些:
“尽量多的人、重要的人”——我不能追求这种无穷大的目标。
再重要的人也是人,也会遗漏或失误,也会兴奋或没劲,没有人专为称赞我而存在。
我努力,是因为我认为值得,是为了让事情有好的进展和结果,而不是表演给谁看。
也许这一次、这件事、这段时间我做得不够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不能赢得认可,但不代表我其他时间、其他事也做不好。即使做不好,我也可以改进,而不是随意放弃。
我和每个重要的人一样,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人能操纵整个社会与我为敌。
重要的是我的标准。我喜欢我自己、我相信我是对的、有价值的。
你的“C”好一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