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的组织人事工作理论研究,事实上是伴随着第三梯队队伍的建设就开始了。但那时候的研究是零散的,个别的。研究的内容也是皮毛的,枝节的,没有从组织工作的全局和要害出发,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地、县两级后备干部名单基本建立以后,大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心里似乎有好多话想说,于是,我们感觉到条件具备了,时机成熟了,就筹备召开全省第三梯队建设理论讨论会。我们给省直机关各单位人事处和各地委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撰写论文,以集体名义也行,以个人名义也好,题目不限,但必须结合我省第三梯队建设的实际。我们也和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兰州军区、兰州空军的专家、学者和教授联系,邀请他们参加研讨。我们也欢迎社会各个方面一些有兴趣的人士提交论文。没有想到,通知发出去以后,一石击起千层浪,各方面反映非常积极热烈。特别是一些部队的同志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很快就交来了自己的论文,有的人还交来了两三篇。为了不辜负大家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体现组织部工作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参与的精神风采,我要求处内同志在做好会议筹备组织的同时,每人都得拿出自己的论文。我自己论文的题目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构想———论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
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来自全省各地的论文200多篇,内容包括第三梯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有些论文很有思想见地,可以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1986年5月26日,甘肃省第三梯队建设理论讨论会在兰州隆重开幕。会议由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主持,省委副书记到会并作重要讲话,省委组织部领导出席会议。副书记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他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组织工作也是这样,它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反之,我们的工作就会陷于被动和盲目。从这个意义讲,你们召开这个会议,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意义。二是理论讨论会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四项基本原则不但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而且是我们政治的底线。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在探讨研究中,要解放思想,畅所欲言,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第三梯队的理论一定要服务于我们的实践。政治理论服务于政治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则。我们研究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如果为研究而研究,追求时尚,那就失去了我们开会的意义。之后,先后有省委组织部、平凉地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青干处、团省委、兰空政治部、省委党校、甘肃师范大学、定西地委组织部、酒泉钢铁公司、兰州军区政治部、省委宣传部、兰州大学等单位的同志在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最后,省委组织部长作了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认为这在组织部门的历史上,是开一代先河的创举,是绝无仅有的。与会代表也对会议给予高度评价,说:“会议本身和会议议程安排都体现了改革的精神,给我们脑子里吹进来了一股新风。特别是青干处的同志,人人都拿论文,又组织会议,起了带头作用。”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之一是,我们应大家强烈要求,经过认真研究讨论,成立了“甘肃省组织人事工作理论研究会”,创办了研究会刊物《组织人事学研究》。我被选为第一任秘书长。研究会成立以后,成为全国组织战线为数不多的几家研究机构,受到全国组织人事工作者和社会研究机构的注目和重视。研究会又有了自己的刊物,自己的阵地,面向全国征稿,吸引了全国有志之士和同仁们的目光,许多研究成果和精彩文稿从四面八方寄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支持了我们的工作。
这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我们在大会研讨的基础上,从所征集的200多篇论文稿件中,经过筛选,编成了30万字的甘肃省第三梯队建设论文选《腾飞的希望》。全书共入选论文40篇,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省委书记为该书作了序。他在序言中写道:“省委组织部和省组织人事工作理论研究会,在全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理论讨论会论文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腾飞的希望》这本书。这是我省组织工作面向未来、开拓前进的一个尝试,值得欢迎和庆贺!”“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建设后备干部队伍的指示,开展大规模的干部考察工作,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较好、结构比较合理、上下基本衔接的后备干部队伍。一大批中青年干部陆续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对加速班子的“四化”建设,顺利实现干部的新老合作和交替,开创我省工作的新局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应当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七五’计划的执行,新形势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顺利贯彻执行,组织工作必须坚持改革,推进改革,从旧观念、旧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同时,要加强组织工作的理论研究,研究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更好地指导组织工作的实践,使组织人事工作能够在改革的浪潮中走在前列。组织工作需要理论做指导,组织工作也应当产生新理论。”“《腾飞的希望》一书,收录了我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较好的论文,对这方面的实践做了有益的理论探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其中不少观点吸收了中外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给人以较深的启示。论述的广泛性和相对的集中性的结合、理论探讨和实际工作的结合、历史借鉴和现代科学的结合,以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结合,是本书的特点。”“我相信,我们的组织人事工作理论研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次理论讨论会,使我们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眼界更加宽广,思路更加明确。会后,我们将大家讨论所涉及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补充,紧紧围绕“执政党地位与后备干部工作”这个主题,梳理出一个系统的理论课题,用以指导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理论课题是:古今中外有关接班人问题的实践;马恩列斯关于接班人问题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接班人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接班人问题的讲话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后备干部工作发展的情况;后备干部工作的总体社会效应及其在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后备干部选拔中的各种社会思潮和心理障碍;后备干部的概念划分;后备干部的标准和条件;后备干部的人数和要求;后备干部的产生和提出;后备干部的选拔和认定;后备干部名单和制度的建立;后备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后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后备干部的补充和调整;关于党政一把手后备干部的选拔;关于战术后备干部的选拔;关于战略后备干部的选拔;关于妇女后备干部的选拔;关于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选拔;关于非党后备干部的选拔;关于后备干部的基层锻炼问题;关于后备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深造问题:关于后备干部在主要领导岗位上锻炼的问题;关于后备干部的易地学习和岗位交叉锻炼;老同志和年轻同志间的尊重支持和协调配合;企业干部和地方干部的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知识分子干部和工农干部间的感情培养和素质融化;后备干部的心理适应和角色准备;关于党政工作基础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关于知识面的拓宽和应变能力的提高;关于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业务特长的发挥;关于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三
第三梯队建设,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已经过去了。当年力主这一事物的许多人,都已经故去了。开始被选入第三梯队的不少人,也都已垂垂老矣。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是无法抹杀的,它对党的组织人事工作,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第三梯队的建设,打破了组织工作长期以来封闭沉闷的局面,揭开了组织工作神秘高深的面纱,给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以沉重的打击,迎来了组织人事史上新的纪元。组织部门,是党的权力中心。由于它的工作人员以忠诚于党、忠厚老实为基本素质要求,文化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由于它工作的性质是以严守秘密、绝对服从为主要特点,缺乏思辨、想象和创造空间。组织部门由“干部之家”的形象变成了人们感到森严和望而生畏的“衙门”。而第三梯队的建设,像激荡的风雷,在神州大地骤然响起,将这一切都打碎了。人们开始认识到,组织工作必须改革,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打破了沉闷刻板的僵局,它才能够充满生气,朝气勃勃。揭开神秘的面纱,它才能够增加透明度,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克服旧的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它才能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具备这样一些素质和条件,组织部门才能适应党的路线的要求,为服从、服务于这条路线,做出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
第三梯队的建设,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比较彻底的落实,知识分子迎来了报效祖国报效民族的大好时机,迎来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历史的春天,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当今世界,凡是国运昌盛、民族兴旺、生产力发达的国家,都是借助了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国家由于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造成国体衰败、社会落后、国民素质低下,屡屡遭受欺凌和侵略。残酷的事实一再说明,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知识装备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尽管党的文件中屡屡提到,尽管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多次强调知识分子的问题,但是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的长期横行,这些所谓的“指示”和“精神”,根本没有贯彻落实的条件和环境。即使在部分地区、部分单位或部分人身上落实了,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特别在干部队伍的建设中,把“知识化”和“专业化”作为重要的条件和标准,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和政策,这就是对“知识”的最大的平反和正名。这样一项具体的方针政策,比一万条空洞的口号宣传,都来得有力和实惠。第三梯队的建设,把党的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固定下来了,宣传出去了,为社会方方面面接受了,成批成批的知识分子干部被提拔重用了,人们开始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了,整个社会开始形成“以有知识为荣、以无知识为耻”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尊重知识,学习知识,尽可能多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现代国民普遍的追求。
第三梯队的建设,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拔了一大批年轻精干、有知识懂专业的高素质领导人才,解决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和各级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问题,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实现和完成。在这些干部中,绝大多数是优秀的、称职的,实践证明是选得准的。有少数显得平庸一般。还有的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骄傲自大,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感谢组织和人民。更有一些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严重脱离群众,目无党纪国法,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贪污盗窃,腐化堕落,行贿受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这毕竟是极少数,瑕不掩瑜,不能因为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行为,就否定第三梯队建设这项工作,否定第三梯队这支队伍。就我省而言,我们呈报中组部审批认定的省级后备干部,先后有不少同志走上了省级领导岗位,有的还成了省上的主要领导人。我省还为中央输送了十多名省级领导干部,甘肃成为当时全国向中央输送干部最多的省份之一。我们所选的地厅级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后备干部,成才率在80%以上。近些年担任地委书记、专员,县委书记、县长的干部,大多出自这个名单。甘肃近十多年来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有较快发展、面貌有较大变化,与这些人的领导和贡献是分不开的。
第三梯队的建设,增加了干部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形成了民主推荐、选拔、审核、培训和使用等一系列严密的制度,使干部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同时,为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成长创造了条件。过去,组织工作尊崇长官意志,这就使它具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约束机制。再加上它是秘密的,不公开的,领导要提谁用谁,群众不知道,群众也无法参与意见,这就使“认人唯亲”等弊病不断蔓延生长。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对干部不进行认真地考察,不张榜公示,不听取群众意见,就往往有失偏颇,给一些思想意识不健康的人以可乘之机,把一些不良分子选拔上来。第三梯队建设,强调干部选拔的民主化和公开化,把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建设紧紧地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选拔标准,严格选拔程序,堵塞各种后门,使一些成天巴结讨好领导、到处伸手要官、四处拉帮结派的人无计可施。因为增加了群众和社会的参与,就很自然的激发引入了竞争机制,一些饱学之士和有志青年,都可以凭自己的本事来参加这个选拔,干部工作上的一潭死水就这样被激活了,真正的人才大量涌现。
第三梯队的建设,创新了组织工作的理论,开阔了组织工作的视野,使组织工作的理论构架更加健全完善,其理论内涵更加丰富饱满,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品格和特性,成为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完善,将对组织工作的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组织工作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的根本所在。过去的组织工作,实践重于理论,政策大于理论。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有关的政策规定、纪律要求等,很少看到从理论的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地阐发和论述。在干部问题上,事实上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比如,人才的定义,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成长;干部的标准、条件,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领导班子的构成,个人才干和集体智慧的发挥等。这些理论问题直接影响着实际工作,弄不清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出差错,组织工作也就不可能提高到应有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