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双重领导的体制,在学校一级的层次上,主要体现为规划、协调、督导的领导职能。一是规划职能。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围绕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点要求,制定学校辅导员队伍的总体建设计划、长远发展目标和政策保障措施,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列为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协调职能。学校要成立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全面协调执行过程,畅通落实渠道,为辅导员专业化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搭建有效的政策平台,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三是督导职能。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院(系)对于辅导员的直接领导和管理的责任,督察辅导员队伍建设各项政策的基层落实情况,指导和帮助院(系)解决辅导员队伍工作和发展中的新问题和特殊困难。
2.院级领导体制的职能
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双重领导的体制,在院(系)一级的层次上,主要体现为执行、管理、研究的领导职能。一是执行职能。针对本院(系)学生集体建制的实际,严格执行学校辅导员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的规定;妥善安排工作,认真落实学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和研修、考察计划;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院(系)工作环节中,保证学校有关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政策的正常执行。二是管理职能。按照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要求,结合本院(系)的实际制定实施规章;以一线工作实绩的评估为重点,建立辅导员工作能力考核的具体办法;要全面掌握本院(系)辅导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信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要坚持使用与培养相结合,关心每一位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成长提高和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三是研究职能。配合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开展辅导员工作状况与队伍建设状况相结合的调查研究;组织辅导员交流研讨基层工作中的问题,积累工作研究的案例,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形成具有院(系)特色的学生工作传统。
五、创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工作模式
发达国家成熟的学生事务管理采取一级管理、扁平化模式,学生事务工作只在学校一级层面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直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服务,人员分工明确,专业化明显,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专属领域中发挥作用。而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机制是块状的,辅导员面对几个班级或某个专业或年级,要解决学生所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这种机制的优点是对学生的管理加强了,但缺点是使辅导员深陷各类事务性工作,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能否一定程度上吸纳和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完全学分制体系下的大学运行模式,尝试在长期以来以专业和班级为建制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基础上,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把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放在面向全校学生这个大平台上来运作。
1.专兼职工作模式
目前,高校辅导员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两大类。专职辅导员是在聘期内全时或全职从事辅导员工作,并往往以此作为主要的工作收入来源。兼职辅导员是部分时间从事辅导员工作,他们还承担其他工作,而且非辅导员工作是他们主要的工作收入来源。在工作时间保障性方面,专职辅导员保障性较高,兼职辅导员保障性相对较低,尤其是遇到一些突发性重大危机事件,专职人员基本上可以全天候负责,而兼职人员时间上难以保证。在辅导员工作延续性方面,专职辅导员的工作稳定性与延续性相对较高,而兼职辅导员人员流动快,一般2年至4年轮换一次,工作积累与延续性相对较低。在内部人员发展竞争性方面,专职辅导员竞争性较高,兼职辅导员竞争性较低。每一种工作模式均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环境。例如,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兼职辅导员工作模式。当然,兼职辅导员模式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加以改进。对于专职辅导员工作模式,优化的策略主要在于切实落实辅导员的“双轨制”管理,即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管理以及职务、职称晋升双重路径发展。特别是针对专职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稳定辅导员岗位,打通专业化发展路径,就能避免辅导员内部人员发展过度竞争的弊端。
2.专门化工作模式
专门化工作模式是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专门配备辅导员,它对应的是专门的工作领域,更多体现运用专业化手段来履行辅导员职责。随着高校学生扩招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一些“超级”学院出现了,一些热门学科所在学院学生人数达到三四千人,于是,一些专门承担专项辅导工作的辅导员产生了。例如,上海市各高校适应学生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广泛采用了专门化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模式:在1000人以上的院系,按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学生事务、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化辅导员。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也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这一工作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它充分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反映了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3.生活共同体工作模式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立足于学生综合性管理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分专业班级管理制,也不同于专门化工作模式,而是从学生学习共同体、聚居生活共同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出发而产生的辅导员工作新模式。生活共同体工作模式又有以下两种典型方式。一种是“书院制”辅导员工作方式。2005年9月,复旦大学借鉴国(境)外高校住宿学院管理体制的优势,构建了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根据专业、国别地域、民族分散的原则编班和安排宿舍,建成“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个书院。辅导员也是按照这四个书院来进行设置。这一工作方式超出了传统的专业学院界限,把学生低年级阶段的通识教育生活、住居生活融为一体来综合管理。另一种是“学区化”辅导员工作方式。这种模式的初衷是源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住宿分散,按照原有的学生基本组织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为此,有些高校按学生公寓位置划分若干个学区,在这些学区之上成立统一的综合管理机构,同时配备学区基层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教育和集体管理工作。“学区化”辅导员工作方式实际上是基于学生生活园区共同体来配置辅导员资源,它不仅是辅导员工作载体、途径方面的转移,更是辅导工作理念的创新。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校区的情况,“学区化”辅导员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六、建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专业组织
专业组织是促进成员职业归属和激发职业潜能的有效载体,是否成立自己的专业组织,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专业化的标准之一。辅导员缺少专业组织,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其职业素养的提高。面对日益壮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和其他行业的成功做法,建立高校辅导员协会。2005年1月,全国首个辅导员协会在复旦大学正式成立,此后,学校、地方层次、名称各异的专业组织纷纷成立。2008年7月,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辅导员行业组织。职业协会是为促进某种共同事业发展而由同业人员组成的团体。协会对辅导员采取的是行业管理方式,具有共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话语系统等。辅导员协会可以参照其他行业组织设置以下主要职能: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提供资质认证;学术和工作交流;发行刊物;为成员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辅导员协会可以在学校内部建成,可以跨校成立,也可以面向整个地区建设。建立高校辅导员协会,对于增强职业吸引力,提高职业素质能力,提升职业兴趣,激发职业热情,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七、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文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的文化建设是要建立起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文化。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表现为辅导员的道德培养、情感养成和心理维护等。
1.道德培养
重视高校辅导员道德品质的提高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道德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辅导员的品德是在内在转化和外在制约双重因素作用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它是一个由外在原则、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心情感、意志、信念,再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因此,辅导员的道德培养,既需要辅导员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又需要高校管理者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2.情感养成
要“让每一位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得到满足,促进其成长与发展”成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情感在人的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工作积极性的维系,不仅要依靠现实的利益因素,更要依靠辅导员对事业、对学生的情感。职业情感的实现,依赖于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根源于该职业对辅导员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辅导员的情感培养,对维系辅导员的专业归属、工作热情具有重要作用。
3.心理维护
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维护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维护,首先要对辅导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工作倦怠、角色压力等可能使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因此,高校应该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更好地解决学生们的思想、心理、就业等问题。其次应培养辅导员良好的性格。从事辅导工作的老师也应该有积极的心态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只有这样,才有耐心面对繁杂的学生问题,才能应付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选聘制度
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选择、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严格进行辅导员的选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选聘环节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入口关,是培养高素质队伍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把关,才能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辅导员选聘的意义
选聘即招聘和选拔录用之意。招聘就是指在招聘单位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职位空缺计划,并决定如何寻找合适的人员来填补职位空缺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让潜在的合格人员对相关职位产生兴趣并来应聘这些职位。选拔录用也叫人员甄选,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对已经招募到的求职者进行鉴别和考察,从而挑选出组织所需要的、恰当的职位空缺填补者。辅导员选聘工作的有效实施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高校能否吸纳到优秀的人才
优秀的人才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选聘工作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起点,选聘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辅导员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选聘工作对于辅导员队伍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高校从应聘者中挑选的人员如果不符合辅导员职位的要求,那么辅导员职位对应的职责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自然要受到影响,反之,如果高校挑选的人员非常符合辅导员职位的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能够很好地开展。
3.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辅导员选聘工作中对应聘人员素质和能力等信息的把握是否真实全面,对辅导员选聘的标准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所选聘人员的质量。如果招聘人员信息把握不真实全面,选聘标准掌握不到位,那么所选聘的人员可能不能适应辅导员岗位的要求,辅导员很难在辅导员岗位上有很好的发展。
4.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流动
辅导员选聘工作中信息传递真实与否,会直接影响辅导员今后的流动和发展。如果高校在选聘过程中向应聘者传递的有关学校和辅导员工作的信息真实程度不高,会导致辅导员上岗以后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和不适感,影响工作稳定性,人员流失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辅导员选聘的原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已经从一个工作岗位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制定一套合理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辅导员从业标准,实行严格的选聘制度,把真正能够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的人才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现状,高校在建立辅导员选聘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认真选拔辅导员,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高素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必须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专职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必须是中共党员,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从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研究生)、优秀青年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拔、培养和使用。兼职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后备人才队伍,应按照专职辅导员标准和要求从专业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学生中选配。
2.资格准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