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职业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制度是根本,制度管长远。2006年4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有坚强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的组织保障制度是其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是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依据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模式、选聘制度和培训制度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科学管理
就当前推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而言,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这支队伍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学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辅导员“专职不专”和职业本位“异化”局面,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健康地发展。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目标就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在预测的基础上,人们对行为活动结果的期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就是人们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结果的期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应该紧紧围绕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 业务精、 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事业凝聚人才,以制度促进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具体来讲,就是要注重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强化能力三方面的发展目标。
1.转变观念
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需要从思想根源转变观念,扭转对高校辅导员的偏见和忽视,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第一,要转变各级领导的观念。各级领导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确实转变“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的观念,改变辅导员工作“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忙起来忽视”和“遇到重大事件就觉得重要,事情过后就觉得可有可无”的现象。
第二,要转变自身观念。辅导员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然而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甚至是作为提拔干部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感觉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其他业务教师所无法取代的一项职业。高校辅导员们更要充满自信,坚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光荣的、阳光的职业,坚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可为,努力强化职业认同感,充满激情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要转变广大师生的观念。要让广大师生,摒弃高校辅导员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保姆、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万金油、人人都可以做的诸多思想观念。认识到思想教育是一门学科,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又是一种职业,光荣而艰巨;认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辅导员,即“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难度不亚于做一名专业课教师。
2.提升素质
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成效乃至成败。辅导员素质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学术性最直接的体现,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对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这是中央对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3.强化能力
各种能力的强化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辅导员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要调查研究,要总结工作,要开展对大学生各方面的教育,一切工作和探索都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要真正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必须把握好三个层次:一是大学生是“人”,必须尊重他们作为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二是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人”,需要遵循相应的教育规律;三是大学生是“处于一定管理体系中的受教育的人”,需要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管理方式。
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能力。辅导员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即选拔培养骨干,发动大学生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和有利于身心活动的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即善于接触、观察、了解学生,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做出详尽的分析,并从中发现大学生规律的能力;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进行个别谈心和作思想教育报告的能力;根据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学生特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地、主动地加强学习,反复实践,努力提高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
二、坚持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原则
对照专业化的标准体系,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离专业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专业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所谓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在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效为先、整体规划、动态管理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把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本性原则,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的总目标,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以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本身的管理、建设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工作要靠人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能力、创造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坚持有利于辅导员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利于辅导员工作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原则,创造成长环境,改善工作条件,调动队伍的积极性,激发队伍的潜能。
2.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效性原则同时要求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时刻以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目的,以建设促实效,以实效评建设。贯彻实效性原则,就是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队伍建设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追求表面效应,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教育部门、高校应针对本单位的辅导员队伍状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切合实际的可行性建设方案,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对方案进行验证,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专业化发展的实效性。
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就是从整体的目标出发,研究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优化。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之一,涉及人员组成结构、人员素质能力结构、管理体制、职责任务、工作环境、政策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坚持整体性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好人员的使用与培养的关系、管理与教育的关系、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工作环境与工作效能的关系。
4.统筹性原则
统筹性原则指通盘筹划,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与其相联系的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辅导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统筹性原则,一要协调发展各种关系,与高校内部人员、部门的关系上,要强调相互促进,相互配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二要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高校建设规划,作为高校整体规划目标体系中的一环;三要与人才市场配置目标相协调,由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出现,会丰富人才市场的内容,而人才市场也要开展如何更好地配置高校辅导员人才的研究,为高校服务。
5.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根据辅导员工作规律和队伍建设发展的规律,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建设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建设发展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及时进行动态调节,使队伍能够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要求。坚持动态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我们应重视队伍内部以及队伍内外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通过教育培训形式引导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还可通过研讨交流形式互通有无,丰富视野,促进辅导员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要求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该保持动态的平衡,使成员有进有出,既要保证长期专职从业人员的绝对比例,培养一批专门永久从事此项工作的专家骨干,又要给不愿继续从事或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辅导员以合理的出路,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素质结构
高校辅导员要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同时,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才素质结构,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年龄结构
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功能的标志,而且也是知识、经验多少和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就一般情况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能力、经验会随之增长。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管理的活力。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应当是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相结合的具有合理化比例的综合体,有“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生机勃勃”的青年,并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具体的模式应该是:中年人多于老年人,青年人多于中年人,形成一个正三角的结构。这种结构既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决策作用和参谋作用,中年人的骨干作用,青年人的突击作用,又能在实践中源源不断地培养接班人。由于这种模式在现实工作中效率较高,又有助于为将来培养骨干,所以称之为前进型。
2.学源结构
学源结构是指一所高校全体辅导员最终学历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广泛吸收不同学校的毕业生,不但有利于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而且还能满足大学生多元性的需要。从不同高校、不同单位选聘辅导员,就可以实现本部门的文化与不同单位文化的交融,促进本部门群体文化的发展。从对学生的指导而言,学生就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行为取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知识结构
辅导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辅导员的基本工作是辅助引导大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自己掌握全面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更丰富、更新的知识,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人文知识、厚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获取并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辅导员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的结构,使之适应完成辅助引导作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4.学历结构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高等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保存、传授现存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地方,也是培育思想政治积极,会生活懂学习,心理状态健康,全面发展人的摇篮。这就对辅导员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历正是这些方面的重要体现。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合理,能从整体上反映辅导员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和基本知识的水平。没有一定的学历,辅导员的待遇、职称、出路等都无从谈起。
以上几种结构,在辅导员队伍的构成中是相当重要的,只要其中一个结构的比例失调,就会给队伍的整体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从整体大局着眼,综合全面因素,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四、完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领导体制
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能不能建设好,关键在于领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学校院(系)“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在“双重领导”的体制下,学校党政领导负有统一领导全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责任,院(系)党政领导负有直接领导本院(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责任,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同时履行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各项职能,要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双重领导”不是学校和学院(系)领导的重复或相加,而是各有分工和侧重,是从不同层次上建立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达到“加重”领导的成效。
1.校级领导体制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