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坎德培扭转危局
1457年,土耳其8万精兵在久经沙场的土耳其将领伊沙克·别伊·叶弗列诺扎指挥下向阿尔巴尼亚进发。此时,阿尔巴尼亚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处境。欧洲的盟国大都自顾不暇,无法援救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封建领主也开始反对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斯坎德培;有些阿军将领临阵投降土耳其。
斯坎德培临危不乱,他制定了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打败敌人的计策。他把自己的部队分散、隐蔽起来,不让敌人发现,在看准时机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猛击敌人一下,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土耳其大军急切地想与阿军决战,企图一战定乾坤。然而斯坎德培却不断神出鬼没地消耗着敌人的力量,从不与敌人做正式的对面交锋。这使土军十分恼火和焦躁。
斯坎德培知道,土耳其人非常害怕自己,把自己看成是阿尔巴尼亚抵抗力量的象征。因此,他决定利用土耳其人这一心态,设计迷惑、诱骗敌军。于是,他秘密躲藏起来,同时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他领导的部队已土崩瓦解,还说他为了保住脑袋已藏入深山老林,再不敢出头露面。以至土耳其军队司令和他的侄子也相信了这些谣言,深信斯坎德培已不会再起任何作用了。土耳其军队欣喜若狂地庆祝阿尔巴尼亚的被征服。然而,就在1457年9月7日土耳其人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克鲁雅附近的阿尔蒲莱纳平原上欢庆自己的胜利之时,斯坎德培率领阿尔巴尼亚大军从天而降,包围了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这一仗土军彻底被击溃,数千名土军被俘虏。
阿尔蒲莱纳战斗一举扭转了阿尔巴尼亚的危境,它不但狠狠打击了土耳其人,也打击了那些动摇和背叛的封建主,驱散了对斯坎德培政权命运的任何怀疑和猜测,阿尔巴尼亚人和自己的领袖在国际上更受尊敬。
丰臣秀吉的眼泪
话说日本幕府时期,织田信长不幸死于横祸以后,丰臣秀吉就逐个讨伐各方军队,试图平定天下。信长之子信雄,眼看秀吉日益扩张,气势逼人,便向各方告发秀吉有夺取织田政权的野心,并向家康提出救援的请求。家康慨然应允,表示将鼎力相助。
不久,秀吉与家康两军相遇于小牧山,经过一番激战,秀吉不敌而败。
秀吉吃了这一亏,头脑清醒多了。暗自思忖:拼武力,自己尚不是家康的对手,须避强就虚,方能成就安定天下的宿愿。于是便前往信雄处哭诉一番,道:“臣一向都依循令尊的意志行事,为了顾全大局,不惜牺牲一切,岂料会引起公子的猜疑?如果公子认为臣有二心,臣愿交出所有军队,以示忠心”。说完失声痛哭。愚蠢的信雄被秀吉的眼泪所迷惑,心肠一软,竟擅自与他缔结了和约。家康闻讯,立即对信雄晓以大义,但为时已晚。
秀吉与信雄缔结和约后,形势迅速改观。家康师出无名,不便干预秀吉的事了;而信雄失去了家康的强有力的支持,便立时成了一只纸老虎,奈何秀吉不得。不久,当秀吉南征北伐、恢复势力,并有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后,可怜的信雄竟然被谪他乡,饮恨不已。
申包胥为借兵复楚作秦庭之哭,用的是以悲泣动人之法,通过自己痛不欲生的悲愤之情去感染他人,激起他人的同情心。丰臣秀吉巧妙地安排了类似的一出闹剧,结果竟收异曲同工之效。
拿破仑智勇兼备一举成名
1793年夏秋之季,法国南部港口土伦被王党分子和英国舰队占领。9月,革命军开始对土伦的围攻。起初,革命军把攻城火炮配置在距城较远的地方,步兵的冲击得不到炮兵火力支援,因而几次失利。后来,又以火炮直接轰击城市,但由于城防坚固,并有英国军舰的支援,也一直未能成功。这时,拿破仑被指派暂时担任这支征讨叛乱部队的指挥。他分析了多次失败的原因,向上司提出了自己的攻城建议。他认为,在土伦城坚靠海而有外敌支援的情况下,必须讲究战术,采取策略。因为城坚而不易攻破,应该围城打援。他建议把火炮移向海边,直接轰击停泊在港口内的英国军舰,将其封锁,这样先使土伦城失去外敌的支援,迫使英军弃城保舰,而后解决城内叛党的问题。上司赞赏拿破仑的设想,命令他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并委派他担任攻城炮兵的副指挥官。
按照拿破仑的作战方案,革命军必须把兵力从港湾东岸的远郊集中到西岸的小直布罗陀高地,夺取它的制高点,而后从那里的小直布罗陀炮台和埃吉利耶特炮台直接轰击港内的英国军舰,控制港口出入门户,截断英舰后路。为此,拿破仑曾亲率士兵在小直布罗陀高地北面秘密地构筑一个炮阵地,为首先夺取小直布罗陀炮台作好准备。11月初,炮兵阵地。已经构筑成功。拿破仑本想借橄榄树的掩护来轰击高地,然后夺取小直布罗陀炮台和埃吉利耶特炮台。可是,法军战场指挥官顿涅却未能听取拿破仑的劝告,在没有部署就绪的情况下竟下令实施炮击,结果暴露了自己的阵地,打乱了作战部署。在敌人全力猛攻的形势下,顿涅败退,使革命军的炮阵地落入敌手。拿破仑获悉炮台失守的消息,立即率领部队前去援救。由于士兵们英勇作战,又夺回了阵地。
1793年12月15日,革命军发动了围攻土伦之战。拿破仑命令炮兵猛烈轰击敌军炮台,经过两天的连续猛轰,完全摧毁了敌人的工事。17日傍晚,法军7000余人开始向高地实行总攻。敌人仍然负隅顽抗,使进攻的法军受到挫折。就在这个时候。拿破仑率领预备队冲入敌阵,最后击溃了敌军,抢占了埃吉利耶特炮台和小直布罗陀炮台。而后,法军立即配置火炮,向港内的英国军舰开火。英军大惊,害怕葬身土伦港内,慌忙地逃出港口,进入地中海,向公海遁去。土伦王党陷入惊慌失措境地,难以继续进行顽抗。于是,革命军便一鼓作气攻克了重镇土伦。拿破仑也因此一举成名。
攻城莫怕坚,攻城须用智。面对坚城,硬攻不如巧攻。围城打援,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集中兵力歼灭守敌,此乃用兵良策。
巧用间打破提尔西特同盟
1807年6月25日,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在米门河中的木筏上会晤,并制订了提尔西特条约。条约的大致内容是:法国和俄国协议,在他们可能与任何另一个欧洲强国进行的每一场战争中,两国将互相支持(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并将迫使丹麦、瑞典和西班牙禁止英国船只进入其港口。法国和俄国将共同主宰欧洲,协力摧毁大英帝国的力量。
英国从各种情报渠道获悉这个条约是法国企图以武力建立反英联盟,从而与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争霸。为了不陷于孤立,瓦解这个联盟,挫败拿破仑的企图,英国在外交、军事等领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英国的外交家、情报人员纷纷出击,纵横捭阖,通过游说、拉拢、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分裂反英联盟。
首先,英国要求丹麦交出其舰队,丹麦没同意,英国便派舰队去炮击哥本哈根,驶进哥本哈根港口,拖走了丹麦船只。这样,英国实际上阻止了法国和俄国控制波罗的海的企图。其次,为了给法国多树一个敌人,英国首相派特使去君士坦丁堡提醒土耳其,说法国和俄国在提尔西特条约附带的秘密条款中,图谋把土耳其从其目前在欧洲占有的全部领土上赶出去。与此同时,英国还拉拢和扶持俄国的亲英派,通过他们向沙皇进言,指出他与拿破仑讲和无异于同魔鬼结盟,向他分析俄法联盟反英的种种严重后果,说什么拿破仑的目标是统治整个欧洲及世界,他是利用俄国,一旦削弱了英国,俄国便会受到严重威胁。英国还利用俄国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关系施加了种种压力。
这一切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俄国虽然暂时与法国结盟,但一直疑虑重重,同床异梦,不愿让法国过分强大。对于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俄国也是阳奉阴违,没有认真执行,终于激怒了拿破仑。因此,提尔西特和约签订之后不到四年,拿破仑便发动了对俄国的远征,提尔西特同盟也随之土崩瓦解。
在诸国争雄的时代,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不使自己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被吃掉,都非常重视“纵横捭阖”的政治外交方略。它的基本原则是,在政治外交场合,或联合,或对抗,或分化,或拉拢,应依据当时各种利益关系采取和变换不同方式,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外交目的。
瑞典****消极抗法另有他图
1812年4月瑞典与俄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共同反对法国。当时瑞典****查理·约翰原是法国拿破仑皇帝手下的一位将军,名叫贝尔纳多特,1810年才赴瑞典为****。他虽不断向沙皇就如何对付法军出谋献策,但他对参战一直持观望态度。直到1813年5月,他才同意直接参与对法军作战。他虽为反法联军北路军统帅,却不愿直接与法国交火。1813年9月,反法联军与拿破仑在登内维茨和格罗比伦两次交战,查理·约翰只调动他的炮队参加战斗,在随后的莱比锡大战中,他也只派了瑞典兵团在联军指挥下作战。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对拿破仑一直怀有的敬畏和不愿与同胞兵戎相见的心理所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瑞军的实力,作为他收服挪威的保证。
1813年底,反法联军挺进法国,查理·约翰却率大部分瑞军中途脱离,悄然北上,设法避过了易北河下游一支达武元帅率领的法军后,开始对霍尔施太因的丹麦军队发动攻势。丹麦是当时拿破仑惟一忠实的盟友,但这时法军自顾不暇,丹麦军队退到博恩赫维德和塞黑斯特德展开了战斗,不久即兵败停战。1814年1月,瑞典和丹麦在基尔达成和议。这样,查理·约翰凭借自己之力实现了他的目的。丹麦加入反法联盟,将它在挪威的一切权利转给瑞典,作为补偿,丹麦获得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并得到一笔巨款。如愿以偿的查理·约翰这才于当年4月率军来巴黎与盟国会师。1815年4月,挪威国会一致拥戴瑞典国王为挪威国王。
在盟军联合作战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是真打实干,不顾损兵折将,有的保存实力,另有他图。瑞典****虽参加反法联军,但无意于反法,而是借反法来达到自己控制挪威的目的。用道德标准来衡量,这当然是可鄙的,但作为一种策略,在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是屡见不鲜的。
西山军制胜强敌
1771年,越南平定省发生阮文岳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当时越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阮氏王朝,北方是郑氏政权。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西山军消灭了阮军的大部分主力。这时,北方郑氏统治者郑森想趁机捞一把,派黄五福带兵南下,攻占了阮朝首都富顺(今顺化)。阮氏朝廷逃跑后,西山军和郑军直接发生接触。两军开始交战,互有胜负。后来黄五福打了一次胜仗,西山军遭到很大损失,退回归仁。
北方郑军乘胜南下,这时阮军力量有所恢复,再次派兵北上,西山军腹背受敌、形势极为不利。起义军要想摆脱这种困难的处境,最好是利用郑阮之间的矛盾。因此,阮文岳决定和郑军讲和,专门对付已经削弱的阮军。黄五福占领富春后,郑军中瘟疫流行,失去了战斗力,不能再打下去。为了让西山军和阮氏作战,使他们互相消耗力量,也愿意讲和。起义军领袖表面上接受了郑森的封号,阮文岳作了郑氏的“壮节将军”,阮文惠也接受了“前锋将军”的头衔,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投降和交出自己军队的领导权。西山军和郑军讲和以后,得到了休整恢复的机会,着手巩固归仁根据地,一边积蓄粮草,一边修筑城池。由于北方暂时停战,消除了后顾之忧,起义军的主力调向南方,专门去打击阮氏的残余力量。
1776年和1778年,西山军两次南讨阮军,都取得了很大胜利。阮文岳自称西山王,表示完全独立,取消郑氏所加的各种封号;后阮文岳又自称为皇帝。1786年,西山军北上,消灭了郑氏政权。
面对着有几个敌人联合进攻的危险时,应具体分析敌情,与某一势均力敌的敌人取得暂时妥协,集中力量消灭最主要的敌人,以便最后将对手各个击破。
邱吉尔丢卒保车割爱孝文垂城
1940年11月12日,德国空军司令部通过最新、最复杂的通讯密码作出决定:为了报复英国皇家空军同月8日对德国慕尼黑城的挑衅性空袭,将派空军机群于14~15日对英国内陆的中心实行猛烈轰炸。这个被称为“月光奏鸣曲”计划的实施目标将在英国建筑历史上和工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文垂城进行。
英国通过“超级机密”截获了德国这一情报。但是,如何应付这次空袭,英国人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种方案是采取主动措施保卫考文垂,当时曾制订了一项代号为“冷冲”的行动计划,即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飞机,在一开始就挫败敌人的袭击。因为当时有足够的时间集中高射炮火、探照灯和烟幕防御设施,加强全城的救火和救护工作。用炮火和探照灯配合作战,至少可以迫使德国人在高空飞行或把他们驱离目标。然而,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使德国人怀疑自己的密码已被破译,英国人已经事先得到了空袭的警告。接着,德国人就会更换一种新的密码系统,而已被英国人掌握的“超级机密”也必将失去作用。因此,另一种方案就是让考文垂的防务措施保持原封不动,对空袭作出合乎常情的反应,也就是要忍痛割爱,用牺牲考文垂城来保住“超级机密”。
面对这种困难的抉择,只有邱吉尔首相有权作出决定。他经过反复权衡,认识到“超级机密”的安全比一个重要工业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因为“超级机密”在未来的战役中肯定是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武器。为了全局利益,为了保证整个战争的胜利,只有牺牲考文垂来保住“超级机密”了。
结果,考文垂就在没有任何更多防务的情况下,痛苦地承受了德国飞机长达十小时的空袭。在500多枚重磅炸弹引起的爆炸中,考文垂像遭受地震一样变成了一片废墟,考文垂成了殉难的城市,为“超级机密”而殉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