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宰相从从容容地带着他的女儿去王宫。国王非常高兴。而亚鲁佐德一见国王便哭哭啼啼。国王问其原因,她说是想见其妹妹最后一面。国王便派人将其妹妹接至王宫。敦亚佐德见到姐姐后,俩人非常高兴,谈笑不已。晚上,敦亚佐德说道:“姐姐,请你给我讲个故事,让我们今晚快快活活地消遣一夜吧。”亚鲁佐德征求国王的意见,国王因心绪不宁,无法入睡,也想听听故事,就欣然答应。
于是亚鲁山德便开始讲述她的第一个故事。亚鲁山德绘声绘色地讲着,国王和敦亚佐德入神地听着。当天色变亮时,亚鲁佐德的故事正讲到高潮处,她突然停住了。敦亚佐德说:“姐姐,你讲的这个故事多么美丽!多么甜蜜!多么有趣啊!为什么突然停止了呢?”山鲁佐德说:“要是国王开恩,让我活下去,那么来夜我要讲的故事会比这个更有趣呢。”国王也听得兴趣正浓,心里想到“我暂且不杀她,等她讲完下面的故事以后再说。”这样,山鲁佐德在王宫中平安地度过了她的第一夜。
之后,山鲁佐德每夜如此,当她的故事讲到最高潮时,天也正好发亮,她便嘎然而止。国王因想听下面的故事,就决定再让她活一天。一千零一个夜晚过去了,国王山鲁亚尔终于为山鲁佐德姑娘的才智和渊博知识所征服。他意识到了自己报复行为的荒唐和恶果,他下令以后不再如此对待妇女了。
拖延的计谋可用于战场,也可用于情场、官场……。拖延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山鲁佐德的拖延方式则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讲故事的才能,唤起国王的兴趣和良智,以改变其枉杀无辜的恶习。山鲁佐德成功了,真了不起!
福楼拜搭救莫泊桑
莫泊桑曾在巴黎的某家杂志上发表了一首题为《一位姑娘》的诗篇,后来这家杂志社的担保人向法院控告莫泊桑的这首诗有损社会的道德风尚,要求追究法律责任,为此莫泊桑受到了传讯。莫泊桑蒙受冤屈,将被关押。在这紧急关头,他写信求助于福楼拜,希望他亲自出面干预。福楼拜经过慎重考虑,感到事情颇为蹊跷,多半是背后有人造谣中伤,妄图嫁祸于莫泊桑;同时他联想到自己在发表《包法利夫人》后引起的类似遭遇,便对莫泊桑寄予深切的同情。福楼拜懂得,背后捣鬼的人最怕公众舆论,就像夜露害怕阳光。于是,他决定用他犀利的笔锋刺向巴黎检察院,把莫泊桑无端被告之事公诸于众,以解救莫泊桑之危。他愤怒写道:“大地有它的边缘,而人类的愚蠢却永无完结。”他抨击当局捏造是非,陷害文人。他的驳斥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当局鉴于福楼拜的声望,不得不仓促收场,撤销此案。
阴谋之所以有个“阴”字,就是背后捣鬼,暗中使劲。这种做法因为卑鄙而惟恐见人。对付阴谋的最有效办法,是把它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在大众面前曝光。福楼拜运用此法,很容易地搭救了莫泊桑。
密特朗镇定自若闯险关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抵抗运动的一位领导人,他的化名是“莫尔朗”。他常能奇迹般地越过陷阱,在敌人的鼻子底下,一次次完成了预定计划。
1942年冬天,密特朗打算越过分界线去办件事,按习惯,一路上他用假身份证,闯过了不少关卡。但是到了穆兰的马德伦车站时,却遇上了大搜查,站在车站检票处的警察仔细地查看他的身份证,并不断地翻阅名册。名册上登记的都是南北两个占领区想冒险越境的危险分子名单。如果对上号,就当场逮捕。密特朗身临险境,神色泰然,警惕地注视着警察一页又一页地翻阅。突然,密特朗在名册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镇定自若地观察对方的神态,发现对方并未识破,于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等待。最后,警察对他说:“你可以过去了”。
几个月后,在蒙帕纳斯车站又遇上了一次危险。密特朗是从昂热乘上火车,到了蒙帕斯车站后,刚下火车就被扣留了。经济监督官对他说,要进行经济检查,领他到检查处,命令他打开旅行包。在密特朗不慌不忙地打开之后,经济监督官就动手翻起来。他见包里装着一件雨衣,再往下翻,一支左轮手枪露了出来,再下面还有一小瓶酒精和装着一丸******的小匣子。一切都暴露了,怎么办?必须当机立断。密特朗很镇静、沉着,决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再动武。果然不出密特朗所料,监察官查完后,并无意逮捕他,反而轻声地对他说:“你走吧!可以出去了,我只管查走私犯”。这样,密特朗又闯过了一道险关。
遇险不惊,镇定沉着,乃化险为夷之良策,倘使惊慌失色,处置不当,就会坏了大事。密特朗有勇有谋,安全脱险。
密特朗以退为进避陷害
1959年10月15日夜,密特朗在巴黎天文台公园遭到一伙人开枪袭击。这就是当时轰动的天文台公园事件。新闻界和几乎所有的左翼组织都在行动起来,慰问密特朗,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暴行。但事隔不久,10月22日,凶手佩斯盖突然露面,作口供申明这是一次应密特朗本人要求而策划的行动。转眼间,密特朗从一个无辜的被害者变成了骗人的肇事者。一时间乌云压顶,谩骂声、讥笑声、责问声像狂风暴雨般向密特朗袭来。在任总理米歇尔·德勃雷为此建议取消密特朗的参议员资格。而当时密特朗却既不申辩,也不反击,他认为,对于这种经过周密策划的栽赃陷害,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置理。
密特朗压抑着自己的愤怒,决定暂时隐退,以退为进。平日,他埋头读书,专心写作。清晨,他去朗德树林散步,呼吸那清爽而新鲜的空气,欣赏一番茂密翠绿的田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使他忘掉了萦绕在心头的忧愁和烦恼。1960年春,他到国外作了一次旅行,到过中国、美国和伊朗等国家。在中国,他参观游览了不少城市,记下了许多见闻。回国后,于1961年发表了专门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的专著《中国面临挑战》。该书的出版,赢得了不少读者的欣赏,密特朗的名字又重新在法国社会上传扬。在1962年11月2日的立法选举中,他东山再起,终于击败戴高乐派在涅夫勒省的保卫新共和联盟的竞选人让·塔耶尔,再次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
政敌为了陷害密特朗,设置圈套,有意栽赃,使其有口难辩。密特朗以退为进,转移人们对此事的注意力,让它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伺机复出。密特朗正是采取这一计谋击败了对手。
萨达特韬光养晦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后,领导者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惟独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极为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他从不提异议,对于纳赛尔的话,他总是惟惟诺诺。纳赛尔为此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满意地讲:“只要萨达特不老说‘萨’(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时,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得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与纳赛尔的信徒保持一致。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考虑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三年之后,经再三权衡,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小等理由,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扎克里亚·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达迪、阿里·萨布里、卡迈里·侯赛因、萨米·谢里夫这些人,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互不相让,争夺激烈。后来出于政治妥协,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宝座。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任总统后,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惊人之举。他先是排除异己,将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降职,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实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外交上,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动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访以色列,打破埃、以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以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成为9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招致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官场尤其如此。萨达特深知此理,他隐其锋芒,韬光养晦,终于登上了总统宝座,表现了非凡的才能。
铁夫人拒不妥协
1981年是撒切尔夫人执政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一年里,女首相的日子是颇不好过的。令人头痛的北爱尔兰问题,尤其是桑兹等人的狱中绝食,使她承受着巨大的国内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