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次子,赵德芳兄,授贵州防御史,累迁京兆尹,封武功郡王,因受帝斥,自刎。先后被封为魏王、武功郡王、燕王、吴王、越王。其十世孙为宋理宗,十一世孙为宋度宗,十二世孙为宋末三幼主。赵德昭亦是朝鲜半岛白川赵氏的开派始祖。
太祖死后,流传着烛影斧声疑案,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德昭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宋太祖死后一天,三十八岁的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由于赵光义即位的过程(官方说法)充满了神秘色彩,天下人均疑惑宋太祖不明不白的死,于是,赵光义强调“受命于杜太后”。这里要强调的是,所谓的“金匮之盟”,到现在还没有露面,一直要到五年后,才由赵普首先提出。此事后面再说。赵光义遭人非议,主要是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名不正言不顺。不过,兄死弟及倒也不是没有先例,加上赵光义当上了皇帝,也就掌握了篡写历史和引导舆论的权力,可以大做手脚。事情到了这里,有了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后世为什么还会有赵光义得国不正之说呢?普遍认为是“有因才有果”,而因果有时候是用结果来推断原因。赵光义之所以被天下人怀疑,逃不过悠悠之口,最主要的原因在他得了皇位后,做出的几件大事让后人很难理解,反而进一步证明了金匮誓书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是赵光义和赵普联合起来编造的谎言。特别提一句,赵光义一即位,立即诏赵普入朝,任太子太保,在京师供职。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并称为“东宫三师”,从一品官,是个典型的虚衔,荣誉至高,却没有任何实权。实际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将太子太保均作为封赏大臣的加官,如担任宰相,再加封太子太保。显然,赵普进京担任太子太保一职,并不是赵光义要重用他的先兆。赵光义如此作为,不过是考虑到赵普是开国重臣,声名远扬,尤其赵普与宋太祖关系非同一般,而此时流言四起,局势动荡,也不知道赵普内心如何看待宋太祖之死,因此不如将赵普调入京师,便于控制。当时,朝廷内外人心不安,疑云密布,气氛十分压抑。
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先是大赦天下,以弟弟赵廷美(即赵光美,为避讳改名为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时年三十岁;宋太祖长子赵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时年二十七岁;宋太祖次子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时年十七岁。而对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与赵光义的子女并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也都加官晋爵。显然,这是在刚刚登基、根基还不稳的情况下,宋太宗所做出的安抚人心、消除动荡之举。
赵廷美被宋太宗任开封尹,显然还暗示有皇储第一号候选人的身份。因为此时宋太宗还不知道有所谓的金匮誓书,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向天下人解释自己继承皇位是受杜太后遗命:国赖长君,他的儿子年纪都比赵德昭小,因此没有理由立为储君。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太宗不得已将开封尹的位子给了弟弟赵廷美。值得强调的是,赵廷美和赵德昭都在金匮誓书(假如真的有的话)上榜上有名,可以在皇帝死后承继位。
最不可思议的是,宋太宗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而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号纪年。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规,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呢?这愈发说明他心怀鬼胎,要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无论如何,尽管“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迷雾重重,宋太宗还是顺利继承了皇位。之后,他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宋太祖朝的大臣。
最为关键的一点,宋太宗扩大了科举的取士人数,此举对改变宋太祖朝政格局起了重要作用。宋太宗即位后,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就是宋太祖一朝最多一年的两倍多。取士人数增多,一方面使更多有才华之人有机会入仕,另一方面,士子一旦被录取,便顺利步入仕途,出任各种职务。作为“天子门生”,士子们无疑会对宋太宗心存感激,从而死心塌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朝廷内外的大权将逐渐被宋太宗的亲信所掌握,宋太宗的皇位便逐渐稳固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的阴影也逐渐淡去。
灭南唐的第二年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派兵大举进攻北汉。北汉引契丹为援,宋师还。十月二十日,宋太祖突然死去,终年50岁。其弟晋王赵光义继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在后周时为供奉官,组织陈桥兵变,拥立宋太祖有功,建国后为殿前都虞侯。宋太祖亲征二李时,太宗留守京城,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后又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是宋太祖以下权位最高的人物。太宗继承皇位以后,立志把宋太祖的统一战争等未竟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三月,吴越王钱俶到开封朝见太宗。宋太宗在收下贡物后把钱俶留在东京。钱俶无奈,只得把吴越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献给宋朝,要求削去吴越国号。
同年四月,在留从效死后继续割据福建漳、泉一带的陈洪进,也迫于形势,放弃对漳、泉二州十四县的割据,纳土降宋。
至此,南方的割据势力已完全削平,宋朝完全统一了南方各地,宋太宗遂把主要的兵力转向了北方的北汉和辽朝。
宋太宗即位后,便着手消灭北汉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对辽作出友好亲善的姿态,麻痹辽朝,掩盖进攻北汉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精选将士,加紧军事训练,又在靠近北汉各州加紧修造兵器。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太宗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兵分四路,围攻北汉的统治中心太原城。又命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击辽朝援兵。二月初,太宗下诏亲征。四月,太宗自镇州发兵北上。
北汉皇帝刘继元见宋大军压境,急忙向辽朝求援。辽一面派使者来见宋太宗,企图阻止宋军进攻,一面派兵支援北汉。宋太宗断然拒绝辽朝的无理要求,并希望辽朝不要出兵,如果辽朝出兵,宋将以兵相抗。另外,辽朝派去的援兵也于三月中旬在石岭关附近被早已埋伏好的宋军击溃,几乎全军覆没,监军耶律敌烈战死。太原城被宋军团团围住。从三月至五月,在宋军的围攻和劝降下,守城的北汉官兵军心不稳,纷纷出城降宋,刘继元的亲信也不断逃散,一些北汉元老大臣见大势已去,劝刘继元投降。刘继元走投无路,于五月初向宋太宗投降。北汉十州、一军、四十一县归宋。
北汉灭亡后,宋太宗为根除割据势力,焚毁了坚固的太原城,废除太原的藩镇建制。北宋的局部统一终于完成了。
宋太宗在继续完成宋太祖的统一战争事业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在宋太祖时,藩镇兼领支郡的问题虽然已基本解决,但在中原和陕西等地仍有残余支郡存在,而且相继发生支郡的知州同藩镇的矛盾。
于是,宋太宗进一步实行强干弱枝之术,下令陕西、京西、京东、河北各地三十九个州皆直隶中央。节度使兼领支郡的制度彻底被废除了。
宋太宗还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为控制各地方财政,派若干转运使分赴各州府掌管财赋,供办军需。到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路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正式把宋统治区划分为十五路,把转运使管理一路事务的制度确定下来。宋太宗还从京城派人去秘密探听外地官员是否有危害中央集权统治的行为。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对于中央的官僚机构,宋太宗又在宋太祖分化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他设磨勘院(后分为审官院和考课院),把原属中书省的考课、任免的权力分割出来,由皇帝及宰相最后审定,使得中书(政事堂)、宰相的权力又进一步削弱了。负责内外奏章收受和颁发的通进、银台二司,原属枢密院,太宗时,合并为通进银台司,直接对皇帝负责。管理财政的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有许多事务也由宋太宗直接裁处。皇帝的权力更加膨胀。皇帝独揽大权,群臣只能奉旨行事,不再拥有参与国多的权力。
宋太宗还增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
众多中举之士,满足了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扩大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
进军幽州(辽朝的南京幽都府,今北京),把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是宋太祖的宏图大志。但宋太祖未能实现这个宏愿就去世了。
弟承兄业。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下旬,宋太宗乘灭北汉之雄威,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
这时的宋军已连续对北汉作战数月,将士已疲惫不堪。宋太宗不顾当时宋军的厌战情绪,下令调发京东、河北诸州军马集中到镇州,并不顾六月盛暑,亲自领兵北伐。
宋军于六月十九日进入幽州地区,因辽朝没有防备,初战获胜,连下易(今河北易县)、涿(今河北涿县)等州。宋军于六月二十三日抵达幽州城南,从二十五日起,对幽州发起围攻。幽州城防坚固,辽军屯兵坚守待援,宋军连攻十一天未能奏效。七月初六日,辽援军抵幽州。宋太宗率军于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与辽援军激战。在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夹击下,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退至涿州,窃乘驴车逃去。这次由宋太宗亲自策划并亲自坐阵指挥的进军幽州之战,以宋军惨败告终。
宋太宗兵败回东京,迁怒其子赵德昭,使赵德昭拔剑自刎。
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辽政局发生变化,辽景宗耶律贤病亡,十二岁的幼子耶律隆绪继位,次年改国号为大契丹国,权力落在其母萧太后及其宠臣韩德让手中。宋太宗认定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正是攻取幽燕的大好时机。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再次大举进军幽云地区。东路主力由曹彬率领,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北上,攻涿州;中路由田重进统兵出飞狐(今河北涞源),攻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今山西代县),攻山后诸州。宋方的战略意图是以东路军牵制住辽的主力,缓慢向幽州推进。潘、杨大军趁契丹注意幽州而无暇西顾之时,攻取云(今山西大同)、朔(山西朔县)、应(山西应县)等州,然后三路大军对幽州形成钳形攻势,一举攻取幽州。
战争开始,宋西路军进展迅速,连克寰(今山西朔县东)、朔、应、云四州,中路军亦攻占了蔚州。东路宋军主力,先攻取固安、新城,继又攻占涿州。辽将耶律休哥在夜间派轻骑击宋,设伏兵断绝宋军粮草。在辽承天皇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东路军于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大败溃散,伤亡惨重。
因为曹彬所率的宋军主力惨败,其他两路宋军也被迫后撤。西路军杨业由于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杨业之死,使北宋失去一位智勇双全、威震契丹的名将。
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便放弃收复燕云地区的打算,由攻变守。雍熙四年,太宗诏问群臣防边之策。宋琪等主张决黄河北堤,以水为防,或横断河北平原,在沧州、定州之间修造长城,以限敌骑。沧州刺史何承矩比较熟悉河北平原地势,主张利用河川沼泽,制造方田,以阻断辽军骑兵南下之路。
宋太宗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在今安新、雄县、霸州一线利用白洋淀之水建方田,史称北宋水长城,以与辽对峙。
在唐末五代的割据势力中,还有党项人拓跋氏的割据政权,辖有夏(今陕西横山)、银(今陕西米脂)、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四州。
党项人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地在今青海省东南部。唐代时逐渐向东迁移到今甘肃、陕西西北一带,接受唐朝政府的统治。公元881年,其首领拓跋氏思恭因参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被唐僖宗赐姓李,封夏州节度使,夏国公。
夏州李氏正式成为唐的藩镇。在五代时,夏州李氏名义上先后是梁、唐、晋、汉、周的臣属,实际上一直割据一方,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加封该地区节度使李彝殷为太尉,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殷死,宋赠封为夏王,子李光睿继位。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光睿死,子继筠继位。五年,李继筠死,弟李继捧继位,李继捧无力解决族属内部的矛盾,便率领族人亲朝宋帝,献出四州八县,留居于开封。宋太宗以为这是铲除这个割据势力的大好时机,就改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发兵前往接收统治权,还准备把李氏宗族的近亲都迁往京城居住,使李氏与割据地分离。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反对降附,率领族属逃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反宋。
李继迁是银州防御史李光俨的儿子,长骑射,有谋略,不断侵扰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