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今年初三了,但她总是无心学习,时常精神恍惚,有时背着书包出门了,却没有到学校上课。原来小秋现在这个样子是她读初一时发生的一些事情造成的。那时,她有一个很要好的女同学,小秋常常到她家玩,女同学有个比她们高一年级的哥哥。不知怎的,女同学的哥哥渐渐对小秋产生了好感,后来还常常写情书给小秋,突如其来的追求让她不知所措。后来,女同学的哥哥离开了学校,但还是时常回来找小秋,小秋为此很烦恼,之后整个人也变得不太爱说话,而且精神恍惚。
青少年早恋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种是精神空虚型。青春期正是人的精力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好时光。但是一部分孩子未能把充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发泄这部分过剩的精力,于是,便发生了早恋,有的甚至同时与几个人“谈朋友”。
第二种是爱慕虚荣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加上流行的爱情歌曲和表现性爱的影视和书籍的诱导,少男少女的潜意识里也产生一种希望被认可、被赞美甚至被追求的需要。如果他(她)平时在学校里因成绩好或表现好常受到表扬,或在家里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分心的危险也就小些。若不然,加上外部因素的诱惑,比如,有人向他(她)表示好感,甚至自认为别人在向自己表示好感,或遇到居心不良者出面介绍撮合,他(她)就会分心。
第三种是盲目钟情型。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迈进了多梦的年华,对两性问题的兴趣有明显的增加,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怀春的萌芽。大多数人的这种感觉如浮光掠影,一闪即逝;不过还是会有一部分多愁善感的孩子被它困扰。
第四种是好奇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及性逐渐发育成熟,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异性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理,并且时时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探索和尝试的愿望。他们积极观察异性,并试图通过同学、朋友、报刊、影视等途径寻求答案,或者用不正常的方式发泄和尝试。
第五种是模仿心理。有的青少年并不明白爱情的真正含义,但看见别人在“谈恋爱”,自己也跃跃欲试。而且群体之间有着“平行影响”,一个班级只要出现一对,马上就有可能会有第二对、第三对。
第六种是逆反心理。有一种心理效应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青少年在恋爱初期,外人越反对,两个人的关系越紧密。外界越不让这样做,自己越要这样做,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危险的17岁”,但青少年的危险年龄比我们想象得更早。研究显示,在17岁前谈情说爱的青少年,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会为日后患上精神病埋下隐患。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一群社会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论这些青少年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等问题。
这项历时四年的研究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被男女的感情关系所伤。研究显示,感情纠葛使女孩子发展成忧郁症的机会增加了1/3。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何在美国和英国,年轻女子患上忧郁症的机会是年轻男子的两倍,而患相思病的男孩子则比女孩子有更大机会转向犯罪及酗酒。
专家发现,对于女孩子来说,最容易堕入情网的年龄是13~14岁。男孩子则是14~16岁。一个有感情烦恼的青少年,注意力会不集中,学习成绩及跟家人的关系也会变差。
这可怎么办呢?
承认自己的成长。如果你已经感觉到另外一种感情的存在,那么就先为自己祝贺一下,因为你很了不起,有人爱你了,你也会爱别人了。
当机立断,痛下决心。尽管下决心了断时会感到痛苦,尤其是想到对方对自己的某些好处时,更加犹豫不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觉得对不起对方,怕被斥责为绝情、忘恩负义;但一定要明白,这样做也许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不被理解,从长远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对方,都是极其有益的,终究会被理解的。
根据自身特长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要认识到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任务,所以要振作精神,升华感情。
关注更多的异性。其实喜欢你的人肯定不止一个异性同学,如果这时候把注意力只投入到一个异性身上,可能会影响和其他同学的良好关系,更会改变老师对你的看法,那样是得不偿失的。
了解什么是爱情。爱情不只是相互之间的好感或外表的倾慕,爱情是战胜一切的感情,是人的各种关系,包括肉体的、理智的、感官的、道德的、审美的、精神的等关系的和谐总体。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主动关怀和照顾对方,向对方奉献和付出,还要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是去发现一个人。一切正常的人都需要爱情,都希望得到爱情,但并非所有的爱情都是幸福的。青少年各方面还不成熟,经济上没有独立,以后的生活道路还会有许多转折点,目前的确还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把恋爱这项关系一生命运的大事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