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向心理医生诉苦: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从小就是我的小尾巴,他会当着爸爸的面明确地说:“我和妈妈好!”刚开始,我觉得儿子和我亲近,很高兴。可现在儿子已经10岁了,是半个小男子汉了,我觉得有时候很不方便。我试着叫儿子睡到儿童房,可他死活不干。每天晚饭后,趁我不注意,他就早早溜进我的卧室,钻到被子中不肯出来。我怕再不纠正他的这种行为,等过了青春期这个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时期,就再也没办法扭转了。我到底该怎么办?
而另一位母亲哭诉的却是这样一种现象:我女儿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了。她性格内向,但学习成绩很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拿上星期她爸爸出差的事来说吧,她不让她爸爸离开家,她爸爸刚一走,她就失魂落魄、茶饭不思。我关心她,她冲我喊“讨厌”。她爸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我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买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地哭嚷,弄得我们夫妻俩目瞪口呆。
在有些家庭中,独生子与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尤其是在母亲(或父亲)工作忙碌忽视家庭的情况下,有些男孩(或女孩)与母亲(或父亲)事实上成了感情上的“情人”。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其实,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但随着年龄增长,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
亲子间的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之爱,这种爱无法割舍,延续于两代人的一生。但亲子之爱也是有度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最终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当告别儿童期进入青春期时,青少年就应该自觉地进行“心理断乳”。因为这一时期性意识已经萌发,不管青少年自身是否意识到,他们对母亲(或父亲)的爱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其中未必没有对异性爱恋的成分。因为青少年性心理成长的规律是:异性疏远期——异性吸引期——异性眷恋期——恋爱择偶期。经专家研究发现,有的青少年在异性疏远期和异性吸引期之间,有一个恋母(或恋父)期,即对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产生情感依恋。一般这个时期很短暂,随着他们与异性交往能力的增强,这个时期很快就会过去。
但由于各种原因,有的青少年长时间对异性家长产生情感依恋,例如,有的男孩已十几岁了,还无法改掉儿童时期的习惯,非得要母亲陪自己睡觉,通过和母亲身体亲密接触以获得性心理的满足;而女孩则与父亲关系十分亲密,常常在父亲怀里撒娇,有心里话愿意同父亲说,甚至嫉妒母亲夺走了自己的爱。这显然就是恋母(或恋父)情结。这不但对青少年自身心理发育有害,而且也有背人伦道德准则。
所以,母子或父女之间,不管如何亲密,那只能是两代人之间的爱,与异性间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把握不好这一点,有可能使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性心理发生错位,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
事实证明,凡是有恋母(或恋父)情结的男孩(或女孩),他们的性心理极不成熟,对异性或者苛责,或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他们总是拿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作为参照标准去选择结交的异性,并容易产生情感依赖。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会不自觉地延续到恋爱择偶阶段,他们要寻找“母亲型”(或“父亲型”)的配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是很难实现的。
孩子长时间和母亲(父亲)过分亲密,对家长和孩子都不好,一是会挤占父母的生活空间,给家长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影响孩子正常和健康的与同龄异性交往;三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孩子在三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俄狄浦斯情结”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压抑、克服,被转化成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怎样总还在内心深处保留有它的地位,影响着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他结婚以后,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俄狄浦斯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而又不被人承认和发现。再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对待母亲的感情来对待他的妻子。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渴望她全部的爱,又感受到她的拒绝。他爱他的母亲,但又在许多方面抵触他的母亲;他希望独立于母亲之外,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渴望在碰到困难、自己心理上感到无助和软弱时,还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帮助。
“伊克特拉情结”与此相似,只是对象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女性对父亲和丈夫的情感中。
因此,孩子到了某个时期要适时分床、分房。欧美不少国家的孩子在婴儿期(0~3岁)就和父母分床而睡,到幼儿期(3~6岁)就和父母分房。我国的孩子很大了还和父母合房合床,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当然已经形成这种情结的,要逐步进行分床、分房。
适当和父母分离。离开家人一段时间,单独生活。学会和异性交往,逐渐摆脱这种过分的依恋。
加强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明白“男女有别”,从依恋父亲(或母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加入同龄伙伴中,结交一些朋友,包括结交异性朋友。
爱的弥补。“恋父(母)情结”,往往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和母爱的不平衡,因此,如果有恋父情结,那么就给自己一段时间疏远父亲,多多亲近母亲;而有恋母情结的男孩,就给自己一段时间疏远母亲,多多亲近父亲。
观察同龄人与父母的关系。注意观察好朋友与其父母的交往模式,注意和朋友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哪些行为是大家所共有的,哪些行为方式及语言模式是你所独有的,试着像同龄人那样与家人交往,慢慢减少自己的过度依恋感。
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大部分已经情窦初开,开始出现早恋的现象。陷入早恋之中的少年男女因受到相互的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情绪是欢愉的,情感是纯真的。由于情感处于主导地位,通常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早恋和过早的性行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很容易影响学习,进而影响到家庭关系和前途。